楊揚 王維 曾琳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重慶市腫瘤研究所中醫(yī)腫瘤科,重慶 400030)
原發(fā)性肝癌主要采用肝移植、手術切除、射頻消融術、血管介入等,可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但5年生存率較低[1-2]。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考慮使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對肝癌進行干預,相關研究指出健脾扶正湯具有益氣健脾、消積行氣、增強機體免疫、加快癌細胞凋亡的作用[3]。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健脾扶正湯在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發(fā)性肝癌晚期患者70例。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各35例。觀察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38~64歲,平均(51.32±11.06)歲;病程8~63d,平均(24.67±12.01)d;肝內(nèi)膽管上皮細胞癌11例,肝細胞癌20例,混合型4例;結節(jié)型12例,塊狀型19例,彌漫型4例。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37~64歲,平均(51.06±11.27)歲;病程7~63 d,平均(24.59±12.08) d;肝內(nèi)膽管上皮細胞癌10例,肝細胞癌21例,混合型4例;結節(jié)型11例,塊狀型19例,彌漫型5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內(nèi)科學》[4]相關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相關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65歲;預期生存時間≥3個月。排除標準:近期接受放化療與免疫;嚴重腎心等重要臟器器官功能不全;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西藥治療,依據(jù)患者自身病情,采用保肝、抗病毒、保護消化道黏膜、止痛、營養(yǎng)神經(jīng)、提高白蛋白等綜合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健脾扶正湯,方藥組成:黨參15 g、黃芪30 g、茯苓12 g、白術12 g、陳皮6 g、半夏12 g、薏苡仁30 g、竹茹9 g、石斛12 g、女貞子18 g、甘草6 g、枳殼12 g。隨癥加減:腹脹腹痛者加砂仁6 g、木香6 g、延胡索12 g、白芍12 g;小便短赤者加白茅根30 g、車前子10 g;納差者加麥芽15 g、炒山楂12 g;便血者加仙鶴草20 g、三七粉3 g;黃疸者加田基黃12 g、茵陳12 g;大便密結者可加6 g大黃。用水煎服,200 mL/劑,1劑/d,2次/d,早晚服用。兩組均治療2個月,若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需立即停藥。
1.3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與治療2個月后肝功能、免疫指標。抽取5 mL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靜置20 min,分離血清,轉速3 500 r/min,離心時間10 min,留取血清待檢,密封保存。儀器選擇羅氏Cobas c702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使用配套羅氏試劑,酶偶聯(lián)法檢測谷丙氨基轉移酶(ALT)與谷草氨基轉移酶(AST),重氮鹽法檢測總膽紅素(TBIL)。通過流式細胞儀對CD3+、CD8+、CD4+淋巴細胞指標進行檢測,并計算CD4+/CD8+值。
2.1肝功能 治療后,對照組肝功能指標水平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2.2免疫指標 治療后,對照組CD3+與CD4+水平低于觀察組,CD8+與CD4+/CD8+水平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指標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原發(fā)性肝癌指的發(fā)生在肝內(nèi)膽管上皮細胞或肝細胞中的惡性腫瘤疾病。祖國醫(yī)學認為肝癌的出現(xiàn)與脾虛關系密切,明代李梃曾經(jīng)在《醫(yī)學入門》中提到“五積六聚皆屬脾”,而張景岳也指出“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diào)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而對于肝癌的治療,《金匱要略》中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一言,即強調(diào)肝病治肝的同時還應調(diào)補脾氣?,F(xiàn)代中醫(yī)學認為,原發(fā)性肝癌屬于標實本虛之證,應以扶正治療為主,而脾乃“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扶正尤需健脾[6]。
健脾扶正湯劑即屬于健脾理氣方,方中包括黨參、黃芪、茯苓、白術、陳皮、半夏、薏苡仁、竹茹、石斛、女貞子、甘草、枳殼等12味中藥材。方中黃芪微溫、性甘,歸脾肺經(jīng),可補脾氣;黨參既能益肺健脾,又能補中益氣;白術可燥濕健脾、助運化,其與黨參聯(lián)用可增強健脾益氣之功;茯苓入心脾肺經(jīng),性甘淡平,能清熱解毒、利水淡滲、和胃健脾,與白術、黃芪并用,可強化其除濕運化之能;陳皮、枳殼兼具止痛理氣、消積行氣之功;竹茹、半夏功擅和胃止嘔、消積化痰;薏苡仁長于除痹止瀉、消腫利濕、以為健脾;石斛、女貞子頗具益胃生津、清熱滋陰、補益肝[12]腎的功效;甘草性溫、甘,可調(diào)和諸藥,共奏補益脾胃,健脾益氣之功[7-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對照組CD3+與CD4+水平低于觀察組,肝功能指標、CD8+與CD4+/CD8+水平高于觀察組。由此可見,相較于單用西藥,聯(lián)合健脾扶正湯可有效改善肝功能與免疫指標,增強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原發(fā)性肝癌細胞易損傷正常肝細胞,進而影響肝功能指標水平,其病機在于濕,而健脾扶正湯即具有利濕健脾的功效,方中黨參、黃芪等理氣健脾中藥材可降低ALT水平上升幅度,改善機體氨基酸代謝,維護負氮平衡狀態(tài),增強機體營養(yǎng),而加用田基黃、茵陳可直接起到退黃、利濕、清熱的效果,并通過利濕從小便中排出膽紅素,進而降低膽紅素水平[9]。二是健脾扶正湯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方中黃芪、黨參可提高白細胞水平、促進造血、加強免疫力;女貞子可提高紅細胞水平,改善免疫狀態(tài);陳皮提取物對肝癌細胞具有明顯抑制作用,能減少G2-M期細胞,增加G0-G1期細胞,加快癌細胞凋亡;薏苡仁不但具有抗癌功效,還可調(diào)節(jié)免疫指標水平;石斛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并作用于免疫系統(tǒng)淋巴細胞,加快移動抑制因子產(chǎn)生;白術、茯苓、丹參、甘草并用亦能起到增強肝癌患者免免疫力的效果[10]。
綜上,針對原發(fā)性肝癌晚期患者,健脾扶正湯具有補益脾胃、健脾益氣的功效,可有效降低肝功能指標水平,改善免疫狀況,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