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儒家文化與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君子”企業(yè)的構建

      2019-03-18 02:06何金露王利平
      當代經濟管理 2019年2期
      關鍵詞:儒家文化君子企業(yè)

      何金露 王利平

      摘 要? 儒家文化是中國式管理的精髓,西方管理思想是科學研究的范式,兩者的結合對研究中國情景下的管理問題至關重要。文章提出儒家文化與西方管理思想結合的三條路徑,并選擇“中體西嵌”的方式,即保留儒家文化系統(tǒng)性的前提下結合西方的管理思想,用企業(yè)倫理談“仁”,用社會責任講“義”,用制度理論說“禮”,用組織學習道“智”,用社會網絡論“信”,最后基于利益相關者闡述“中庸之道”,從六個方面出發(fā)建構“君子”企業(yè)的概念,使中國式管理的研究對象清晰化。

      關鍵詞? 儒家文化;西方管理思想;“君子”企業(yè)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19)02-0038-06

      “中國式管理”是否存在的問題一直是中國管理學界爭論的焦點,這主要因為最初對中國本土的管理研究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西方管理理論基礎之上,即采用本文提出的“西體中嵌”路徑。本文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在保證中國式管理思想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前提下,選擇“中體西嵌”路徑:用代表典型中國特色管理思想的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作為理論框架,結合以“企業(yè)倫理”“社會責任”“制度理論”“組織學習”“社會網絡”和“利益相關者理論”為核心的西方管理思想,一起建構一個中國式管理的研究對象——“君子”企業(yè)[1]。

      一、儒家文化與西方管理思想融合的三條路徑

      “中國式管理”的研究,就是用現代化的語言和分析工具將中國傳統(tǒng)的管理思想和精髓科學范式化。從理論上講有三條路徑:“中西交融”“西體中嵌”和“中體西嵌”。

      “中西交融”,對儒家文化和西方管理思想進行折衷處理,不以任何一方為標桿,將兩者的理論及觀點融會貫通,無縫對接,顯然這是一條純理論的路徑,操作的可行性基本不存在;“西體中嵌”,根據西方的管理學理論建立一個一體化的綜合組織管理框架,根據框架分析中國式管理,這是一種間接的研究方法,將西方管理學理論作為主要分析工具,使得研究的邏輯清晰范式科學,但中國傳統(tǒng)管理思想的系統(tǒng)性被破壞;“中體西嵌”,直接對中國傳統(tǒng)的管理思想進行整理,結合西方管理思想從中得到中國式管理的理論。這是一種直接的研究方法,將西方管理學理論作為輔助分析工具,確保中國式管理的理論的系統(tǒng)性。從中國式管理的研究來看,必須將“中國式”放在研究的中心,然后用西方的理論觀點來佐證、對比研究,得到真正的“中國式管理”理論。本文采用該路徑構建“君子”企業(yè)的概念,明確“中國式管理”的研究對象。

      二、用“中體西嵌”建構“君子”企業(yè)

      (一)基于企業(yè)倫理談“仁”

      1.企業(yè)倫理

      企業(yè)倫理最初源于對企業(yè)社會責任問題的探究,中心問題是在企業(yè)經營過程中奉行何種信條,是“利潤先于倫理”還是“倫理先于利潤”。企業(yè)倫理在某種程度上指出: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且公平的。換言之,它的價值體現在引導人們對行為的對錯與否進行正確判斷,并決定是否采取相應行為。倫理發(fā)展至今更多被視為一種道德層面的準則,一種是非的價值性判斷甚至于指引正誤的行動指南。道德是指一定文化界域內占實際支配地位的現存規(guī)范;而倫理則是對這種道德規(guī)范的嚴密方法性思考。企業(yè)倫理是以企業(yè)為行為主體,以企業(yè)經營管理的倫理理念為核心,企業(yè)在處理內外部關系中的倫理精神、道德規(guī)范等。企業(yè)倫理的基本功能是通過提供善惡價值尺度,給企業(yè)行為以正確的價值導向。

      2.何為“仁”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范疇,儒家思想是以“仁”的觀念為基石建立起來的??鬃訉Α叭省钡慕缍ㄗ钪匾挠袃蓷l,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前者是“以仁待人”,后者是“以人律己”,涵蓋了人類道德生活的全部范圍,為人類道德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則??鬃訉θ实脑忈屩饕凇叭适鞘裁础薄胺蛉收撸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币馑季褪侨嗜耍褪羌纫约赫镜米?,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既要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的人??鬃影选叭省弊鳛槭欠窬拥牡谝粋€標準,君子無時無刻不在按照仁德辦事。

      3.以“仁”為本,推己及人,塑造企業(yè)價值導向

      “仁”乃德之根本,是五常的核心,以“仁”為本,就是告誡企業(yè)要想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和知名度,應當樹立為民、為國、服務社會的企業(yè)理想,把仁愛之德施于大眾,樹立“仁”的社會倫理。

      “仁”是成就一個企業(yè)必須擁有的德性,愛員工、愛顧客、愛投資者、愛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甚至是不相關者,樹立高尚的企業(yè)使命。因為這種“仁”心,讓企業(yè)更加關注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產品以更加方便人們的生活;更加重視如何獲取更多的權益和收入以更加滿足員工和投資人等的需求;更加留意如何運用企業(yè)的利潤來增加這個社會的福利;而同時在這一系列的“仁”行中,企業(yè)也將獲得其原本并沒有視為目的的產物,“愛人者人恒愛之”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企業(yè)不要把“利潤”“收益”掛在嘴邊,真正需要的是從內到外的仁德,以奉行仁德為目標,“利潤”和“收益”就會如副產品一般在企業(yè)的經營過程中回饋給企業(yè)。

      作為一個“君子”企業(yè),“仁”是靈魂,這和企業(yè)倫理理論倡導的是一致的??梢园选叭省毕胂蟪墒且环N企業(yè)由內而外散發(fā)出的“氣息”,這種“氣息”會使得整個企業(yè)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為什么要做這個,從道德層次甚至是更高的精神層次指導企業(yè)的行為。君子之所以為君子,要有“仁”心,“君子”企業(yè)之所以為“君子”企業(yè),亦是如此。

      (二)基于社會責任講“義”

      1.企業(yè)社會責任

      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思想國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現代意義的企業(yè)社會責任思想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的美國。企業(yè)社會責任經歷從狹義概念演變?yōu)閺V義概念的發(fā)展過程。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提出的傳統(tǒng)企業(yè)社會責任概念為狹義的企業(yè)社會責任,其著眼于尋求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原則,強調企業(yè)的義務與責任。70年代及以后,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進入廣義概念研究時代。Carroll從企業(yè)社會回應策略上對狹義的企業(yè)社會責任進行補充,并提出了著名的企業(yè)社會績效三維模型[2]。20世紀90年代,Carroll[3]和Clarkson[4]的研究引發(fā)了學者對利益相關者理論與企業(yè)社會責任結合研究的興趣,從企業(yè)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來衡量企業(yè)社會責任。之后衍生了企業(yè)公民概念,認為當政府無法保障公民利益的情況下,企業(yè)應當承擔公民責任。

      2.何為“義”

      “義”作為儒家倫理范疇,基本內涵是威儀、友誼、情誼、美善、公平、正義、適宜[5]。通俗講就是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但孔子對“義”也有獨特的見解?!熬恿x以為質”“君子義以為上”,孔子將“義”作為是否君子的第二個標準;同時引入相對面“利”,要求人們“見利思義”“見得思義”,他主張用“義”來規(guī)范求“利”的行為,認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最后孔子將“義”和“勇”結合,“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而“見義不為,無勇也”。孟子對“義”的標準嚴苛,認為“義”是人生價值中最為重要的,一切都應該從“義”出發(fā)。首先孟子認為“義”是人心的固有善端,“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同時“義”是人生的價值向導,要做到義不貪利、義不畏勢和義不媚俗[6];最后“義”是人格的至高成就,“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以“義”求利,和則業(yè)成,彰顯企業(yè)社會責任

      “義”是內在約束,企業(yè)要在組織內部形成“道義”的“義”氛圍,尤其是在求利的過程中更加要重視“義”的自我約束。在當今的經濟社會中,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是合乎人情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也只有求到利才能更好地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回報社會,但求利過程中必須要以“義”為先。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儒家思想并不是一味地反對利,相反它也強調利,只是它主張要先義后利、見義思利;堅決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這就要求企業(yè)確立“義利合一”的方針,在“義”的范疇中取利,不“義”之利絕不納。同樣如“仁”的作用一樣,當一個企業(yè)在利益面前能先用“義”去衡量,“義”也會為企業(yè)帶來甚至是意料之外的利,“義以生利”自是這個道理。

      作為一個“君子”企業(yè),“義”是要求,這和企業(yè)社會責任理論異曲同工。如果說“仁”是企業(yè)偏向內在的一種品質,“義”則更加側重在外。一個奉行“義”的企業(yè)在尋求利益的過程中會將“義”放在第一位,會將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至少不會棄之不顧)。君子之所以為君子,要有情有“義”,“君子”企業(yè)之所以為“君子”企業(yè),亦是如此。

      (三)基于制度理論說“禮”

      1.制度理論

      制度理論誕生于19世紀80年代,研究領域跨越經濟學、政治學以及社會學等不同學科。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制度理論的研究與組織密切結合,逐步確立了在組織理論中重要的地位。在Meyer和Rowan[7]以及Zucker[8]1977年的兩篇開創(chuàng)性文章的帶領下,制度理論在組織社會學引起了一輪研究的新高潮。此后,DiMaggio和Powell[9]、Meyer和Scott[10]又將其運用到組織研究中,做了卓越貢獻。Scott在1985年《制度與組織——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一書中認為“制度包括為社會生活提供穩(wěn)定性和意義的規(guī)制性、規(guī)范性和文化-認知性要素,以及相關的活動與資源”。在對之前的研究進行歸納和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提出了制度的三要素觀點[11],即規(guī)制性、規(guī)范性和文化-認知性要素。Scott認為這三個關鍵的基礎要素實際上是一個連續(xù)體,可以視所有這些制度要素或制度層面,以相互獨立或相互強化的方式,構成一個強有力的社會框架。

      2.何為“禮”

      “禮”是《論語》一書中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現在的研究還不能充分論證先“仁”后“禮”還是先“禮”后“仁”,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孔子的思想中,“禮”是“仁”的表現形式,而“仁”是“禮”的思想內容[12],這在“克己復禮為仁”一語中可以看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孔子的觀念中,不符合禮制規(guī)定的是不能觸及的;同時孔子認為君子“禮以行之”,要用禮法來實行“義”,這也是是否君子的第三個標準,以此將“仁”“義”和“禮”三者結合起來。孟子在承認仁義對于“禮”的制約和決定作用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了“禮”對于仁義道德踐履的反作用?!岸Y”,制裁人們的行為,確保仁義道德實踐在正確的道路上順利地進行。

      3.以“禮”待人,遵紀守法,規(guī)范企業(yè)行為準則

      “禮”是外在規(guī)范,在現實生活中不僅指約定俗成的道德約束還包括法律法規(guī)的制度約束,企業(yè)必須規(guī)范自身的經營行為,遵循社會的公共準則,以“禮”待人,才能持續(xù)發(fā)展。

      中國素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盛譽,而作為一個中國企業(yè),不僅企業(yè)的管理者要有“禮”的意識,企業(yè)本身也要有“禮”的要求。這個“禮”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禮法”,這也是最為基礎的,企業(yè)作為社會中的有機體,必須遵守社會的法律法規(guī),才能在市場上生存;其二是“禮制”,這里主要指的就是企業(yè)的待人處世要符合道德意義上的“禮”,所謂的“守禮”不僅要禮貌、禮敬,更重要的就是禮讓,這在企業(yè)處理利益相關者的問題上尤為重要?!安粚W禮,無以立”,同樣的,一個企業(yè)若沒有“禮”也談不上在社會上立足了,所以“禮儀之企”對于企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個“君子”企業(yè),“禮”是基礎,這和制度理論的觀點相得益彰。如果將“仁”和“義”作為企業(yè)一種自發(fā)的行為,那“禮”就是被動的刺激。企業(yè)要生存,必須要在“禮”的約束下,只有在“禮”的框架中,才能獲得合法性,進而取得生存所需的資源。君子之所以為君子,要懂“禮”守“法”,“君子”企業(yè)之所以為“君子”企業(yè),亦是如此。

      (四)基于組織學習道“智”

      1.組織學習

      關于組織學習概念和重要性的研究文獻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但是直到《組織學習》一書出版以后,學術界對組織學習研究的興趣才得以增加。1990年Senge推出《第五項修煉》,組織學習在實業(yè)界也掀起了熱潮。Chris Argyris在1978年定義組織學習為“診斷和改正組織錯誤”的一種行為;Fiol和Lyles認為組織可以“通過汲取更好的知識,并加深理解,從而提高行動的過程”達到“學習”的目的[13]。Dodgson認為學習就是企業(yè)圍繞自己的日?;顒雍推髽I(yè)文化,構建知識體系,補充知識技能以及組織例行公事的一種方式;組織通過廣泛運用員工所掌握的各項技能,從而發(fā)展組織效能的一種方式[14]。

      2.何為“智”

      “智”在《論語》中以“知”出現,也是作為四德中的一德出現,蘊含著大智慧的意思?!爸卟换?,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就是能夠辨別事物之理,不會被外物蒙蔽,從而保持本心[15],而這個所謂的“理”指的不僅是天地道義之理還包含著為人處事之理,縱觀整部《論語》,可以得出“智”所指的是明辨善惡,知曉天理,擇善固執(zhí),不輕易改變自己的向善志向的一種德行。

      3.以“智”修身,明辨是非,提高企業(yè)學習能力

      “智”是識“仁”、曉“義”、知“禮”的基礎,只有擁有大智慧,才能明確企業(yè)該做什么又該杜絕什么,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堅守自我的正確價值,做一個良心企業(yè)。

      儒家思想對“智”的主要著重點在明辨是非的智慧,簡單來說就是“智”對“德”的識別;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這個“智”又延伸到新的領域,即“知識”“人才”和“技術”,這些都和組織的學習密切相關,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從知識和人才的獲得中得到技術的提升繼而提高企業(yè)的效率最后達到利益的增長,這是“智”的名詞形態(tài);當“智”作為動詞形態(tài)即強調組織的學習能力,只有擁有持續(xù)的學習動力的企業(yè)才能順應瞬息萬變的環(huán)境。

      作為一個“君子”企業(yè),“智”是核心,這和組織學習理論相輔相成。“仁”“義”“禮”是企業(yè)需要執(zhí)行的,而關于為什么執(zhí)行就要靠“智”來解釋。從原來意義的大“智”到現在意義的小“智”,大到大是大非,小到生產工藝的細枝末節(jié),都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積累。君子之所以為君子,要有“智”慧,“君子”企業(yè)之所以為“君子”企業(yè),亦是如此。

      (五)基于社會網絡論“信”

      1.社會網絡

      社會網絡的研究起源于人類學家對社會關系的研究,社會網絡最初被定位為“特定的個人之間的一組獨特的聯系”,之后為各領域學者接受,并運用于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在社會網絡理論中,最為重要的分支當屬Granovetter的弱聯系的強度理論[16]、Burt(1992)的結構洞理論[17]以及同樣由Granovetter提出的組織嵌入理論[18]。弱聯系的強度理論以及其引導的批判和發(fā)展潮流主要探討在社會網絡中“線”(關系)的問題;而結構洞理論開始探討“節(jié)點”(行動者)的位置問題;嵌入理論,則側重在社會網絡中處理關系的問題。

      2.何為“信”

      孔子將“信”作為教育學生的四大任務之一。他將“信”作為是否君子的第四個標準,“信以成之”,要用誠信來完成“義”。同時孔子認為“信”是“仁”的一種表現形式,“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垎栔T唬骸?、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笨鬃訉Α靶拧钡闹饕匚环从吃谌齻€層面,一“信”是為政之道;二“信”是社會交往的要求;三“信”是自我修養(yǎng)的一種境界[19]。

      3.以“信”立足,表里如一,樹立企業(yè)良好形象

      “信”是具體表現,是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誠實不欺的品德。一個企業(yè)只有取信于員工,才能得到員工的忠心耿耿;只有取信于投資者,才能得到投資者的資金支持;只有取信于消費者,才能得到消費者的顧客忠誠;只有取信于這些利益相關者,才能得到這些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和幫助,同時這種“信”又是相互的。

      “講信用,守承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儒家思想提倡的道德品質。“信”可以理解為企業(yè)處理關系的精神紐帶,它的核心內容是真實無妄;同時也是人際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它的主要要求是誠實無欺?!懊駸o信不立”,作為企業(yè)也是一樣,取“信”于民,企業(yè)就能穩(wěn)定持續(xù)地發(fā)展;失“信”于民,企業(yè)就難有立足之地。

      作為一個“君子”企業(yè),“信”是關鍵,這和社會網絡理論殊途同歸。誠信是現代社會極力倡導的,只有誠信才能穩(wěn)固彼此的關系,用最小的成本來產生最大的收益,人與人之間,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都是同樣的道理。君子之所以為君子,要講誠“信”,“君子”企業(yè)之所以為“君子”企業(yè),亦是如此。

      (六)基于利益相關者闡述“中庸之道”

      1.利益相關者

      20世紀60年代左右,利益相關者理論在西方國家逐步發(fā)展起來。而它的萌芽則在科斯《企業(yè)的性質》一文中就有所體現,在文章中,科斯首先提出了“企業(yè)契約理論”的概念,認為企業(yè)本質上是“一組契約的集合”和委托代理關系[20]。如果說科斯描述的是企業(yè)的狹義面,那利益相關者理論則對企業(yè)采用了更為廣泛的定義,認為企業(yè)是“所有利益者之間的一系列多邊契約”[21],包括股東?,F在本土理論學家認為利益相關者需要考慮中國轉型時期的特定情境[22]。

      2.何為“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也是《論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但“中庸”一詞在《論語》中僅僅直接提到一次,然而其所包含的思想卻是貫穿始終??鬃雍兔献诱J為“中庸之道”是道德實踐達到“義精仁熟之高”境地的行為風范,也是實行道德的最好方法。“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論,是指一種中正不偏、經常適用的方法??鬃右笕藗兊男袨榍‘斶m中、無過無不及,簡單來說就是把握好一個“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存在對立面,怎么妥善處理這個對立面而且要上升到道德層次處理,就需要運用中庸思想,找到一個“度”,讓對立面和諧發(fā)展,這個思想在如今的社會各個領域都有涉及?!爸杏怪馈保⒉皇窃谄匠R饬x上簡單的折衷主義調和論,也不是墨守陳規(guī),更像一種充滿大局意識的權衡術,運用巧妙的方法,平衡各方的力量,達到一種最優(yōu)的狀態(tài)。

      3.以“中庸之道”促和諧發(fā)展,實現企業(yè)利益相關者共贏局面

      所謂“中庸”,最恰當的解釋就是“不偏之謂中,不倚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焙唵蝸碇v“中庸之道”就是指一種和諧的思想,用這種和諧的思想處理好利益相關者的關系。

      作為一個“君子”企業(yè),“中庸之道”是根本方法,這和利益相關者理論渾然一體。為何需要“中庸之道”,簡言之就是存在太多需要顧忌的“人”“事”和“物”,就是西方管理理論中提及的“利益相關者”。如何妥善處理這些利益相關者的問題就切切實實擺在了面前,就像一個人生存在世上,必須處理身邊出現的形形色色的人事。君子之所以為君子,是因為善用“中庸之道”,“君子”企業(yè)之所以為“君子”企業(yè),亦是如此。一個企業(yè)不僅需要處理好其與個人的關系,這里的個人主要指的就是員工;還要處理和社會的關系,社會的關系涉及的利益相關者更多更雜更難協調;最后還要處理與環(huán)境的關系。

      (1)企業(yè)與個體的和諧共贏。關于企業(yè)和個人的和諧共贏,“忠恕之道”給出了很明確的答復?!爸摇奔础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恕”即“己所不欲,忽施于人”。宋代朱熹解釋這兩個字,認為“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盡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在和個體的相處中,企業(yè)要善于傾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切切實實為對方的利益著想,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堅決不侵害他人的利益,由此建立互相信任、友好的關系,達到企業(yè)和個人之間的和諧共贏,可持續(xù)發(fā)展。

      (2)企業(yè)與社會的和諧共贏。關于企業(yè)與社會的和諧共贏,“兼善天下”簡明扼要地論述了實現的途徑。企業(yè)需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和能力,融入國家、民族和社會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一個企業(yè)能做大做強很了不起,但是因為企業(yè)的強大而讓社會福利增加,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則更是企業(yè)應該做的。在如今的社會中,更要注重公益事業(yè),改善民生,回饋社會,促進和諧?!袄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要把社會團體的利益和企業(yè)捆綁起來,才能真正實現企業(yè)與社會的和諧共贏。

      (3)企業(yè)與環(huán)境的和諧共贏。關于企業(yè)與環(huán)境的和諧共贏,“天人合一”的思想很貼切?!疤烊撕弦弧弊钤缬汕f子闡述,董仲舒將其發(fā)展歸納,這也是“中庸之道”的精髓,告誡企業(yè)應當視自然環(huán)境為與自己密不可分的部分,將企業(yè)和環(huán)境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白俞灦痪V,弋不射宿”“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些思想都在告訴企業(yè)只有和環(huán)境保持和諧的關系,才能實現企業(yè)的收益,所以在企業(yè)的倫理實施中強調企業(yè)與環(huán)境的和諧共贏同樣必不可少。

      如果將企業(yè)視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從儒家文化的角度看,一個企業(yè)只有利用“中庸之道”的思想在利益相關者的層面上,以“仁”為本、以“義”求利、以“禮”待人、以“智”修身、以“信”立足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君子”企業(yè)(見圖1)。

      三、總結和未來進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采用“中體西嵌”模式,從西方管理思想中找到恰當的理論來解釋和完善儒家文化框架下的中國企業(yè)的“君子”屬性,從而為“君子”企業(yè)提供與西方現代管理理論對話的可能性。用企業(yè)倫理談“仁”,用社會責任講“義”,用制度理論說“禮”,用組織學習道“智”,用社會網絡論“信”,最后基于利益相關者闡述“中庸之道”。構建“君子”企業(yè),即從儒家文化的精髓出發(fā),以“仁”為本、以“義”求利、以“禮”待人、以“智”修身、以“信”立足,用“中庸之道”促利益相關者可持續(xù)和諧發(fā)展的企業(yè)。

      雖然很多的研究者對企業(yè)到底是什么做出了不同的經典答復,Coase認為企業(yè)是由一組契約構成的交易關系,企業(yè)的存在是為了減少交易成本;Penrose則認為企業(yè)的本質是“資源束”。然而企業(yè)究竟是什么?本文采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這個問題,不正面回答企業(yè)是什么,采用迂回戰(zhàn)術先闡述企業(yè)中的“君子”是什么。就像當無法闡述人是什么的時候,需要做的就是先將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君子”闡述明白,為真正弄清楚人是什么打下基礎。對于企業(yè)是什么的問題也是一樣,將企業(yè)擬人化,選擇一個特殊的群體——“君子”企業(yè)作為鍥子,先搞明白這個特殊的群體是什么,自然有可能推及到普通的企業(yè)。在未來研究上,可以將“君子”企業(yè)作為一個具體研究對象,結合西方管理理論展開中國式管理的探索,使中國式管理從仰望星空,真正落實到腳踏實地。

      [參考文獻]

      [1] 段俊平. 君子企業(yè)與小人企業(yè)之別[J]. 新晉商,2013(6):124.

      [2] CARROLL A 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497-505.

      [3] CARROLL A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 Business Horizons,1991,34(4):39-48.

      [4] CLARKSON M B E.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1):92-117.

      [5] 鄧球柏. “仁義禮智信”的由來、發(fā)展及其基本內涵(上)[J]. 長沙大學學報,2006,19(1):1-5.

      [6] 霍國棟. 孟子“義”德思想析論[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4(6):48-52.

      [7] MEYER J W,ROWAN B.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3(2):340-363.

      [8] ZUCKER L G.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Cultural Persistenc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7,42(5):726-743.

      [9] DIMAGGIO P J,POWELL W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147-160.

      [10] MEYER J W,SCOTT W R.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Ritual and Rationality[M]. Sage Publications,1992.

      [11] W·理查德·斯科特. 制度與組織: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2] 李遠. 試論《論語》中的仁、禮與中庸[J]. 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25(1):39-40.

      [13] FIOL C M,LYLES M A.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803-813.

      [14] DODGSON M.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Review of Some Literatures[J]. Organization Studies,1993,14(3):375-394.

      [15] 蘭敏. 《論語》 中的 “智”[J]. 才智,2014 (27):294-295.

      [16] 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Social Networks,1977,78(6):347-367.

      [17] 羅納德·伯特. 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M]. 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18] 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19] 林榮. 從《論語》 看孔子的“信”觀念[J]. 蘭臺世界:上旬,2005 (11):68-69.

      [20] 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1937,4(16):386-405.

      [21] FREEMAN R E,EVAN W M. Corporate Governance:A Stakeholder 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2005,19(4):337-359.

      [22] 齊寶鑫,武亞軍.戰(zhàn)略管理視角下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回顧與發(fā)展前瞻[J].工業(yè)技術經濟,2018,37(2):3-12.

      猜你喜歡
      儒家文化君子企業(yè)
      企業(yè)
      企業(yè)
      企業(yè)
      玉、水、蘭:君子的三種譬喻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與盈余管理
      游覽中華大地,體會儒家文化(二)
      敢為人先的企業(yè)——超惠投不動產
      君子無所爭
      有君子之道四焉
      中國儒家文化視角下的跆拳道運動
      隆化县| 湛江市| 页游| 虹口区| 德格县| 凉城县| 洪江市| 旬邑县| 沧源| 荥经县| 承德市| 丰台区| 长春市| 金寨县| 潮安县| 益阳市| 郧西县| 自治县| 曲靖市| 淄博市| 通山县| 汉源县| 安福县| 玉山县| 平江县| 德兴市| 澄城县| 米脂县| 英超| 永仁县| 保靖县| 石门县| 屯门区| 蒙山县| 杨浦区| 布拖县| 延庆县| 榕江县| 孟州市| 双辽市| 镇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