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腎損傷(AKI)的臨床特點及預后情況。方法:選取在德州市人民醫(yī)院進行治療的腎功能異常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選取時間為2012年1月-2016年12月,根據(jù)2012年KDIGO制定的AKI診斷標準,篩選出AKI患者,并根據(jù)患者的病因將患者分為腎前性AKI、腎實質性性AKI和腎后性AKI,對患者的臨床特點和預后進行分析。結果:在三組患者中腎實質性AKI需要接受腎臟代謝治療的比例,高于其他兩組,P<0.05;三組患者的合并癥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腎后性AKI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腎臟功能恢復情況明顯高于腎前性AKI患者和腎實質性AKI患者,P<0.05。結論:急性腎損傷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在對患者實施治療時,需要對患者的病因和臨床特點進行了解,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急性腎損傷;病因;臨床特點;預后
【中圖分類號】R6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3--01
急性腎損傷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危重疾病,此病是由各種病因所引起的腎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現(xiàn)的綜合征。急性腎損傷對患者的腎臟功能有嚴重影響,若患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此病會發(fā)展為慢性腎臟疾病,嚴重危及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在臨床治療中,及時的對急性腎損傷患者實施治療,可以使患者的腎臟功能得到迅速恢復,否則患者的腎臟功能會持續(xù)受到傷害。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要對患者的病因進行分析,然后對患者實施合理的治療,以改善患者的預后。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腎損傷(AKI)的臨床特點及預后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德州市人民醫(yī)院進行治療的腎功能異常的患者8766例作為研究對象,選取時間為2012年1月-2016年12月,根據(jù)2012年KDIGO制定的AKI診斷標準,篩選出AKI患者196例,據(jù)患者的病因將患者分為腎前性AKI(113例)、腎實質性AKI(59例)和腎后性AKI(24例)三組。
在所有患者中,其年齡分布為,最小年齡18歲,最大年齡79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8.42±0.46)歲;其中有101例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
1.2 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實驗室檢查、腎臟B超、胸片、病程、轉歸、治療方法及預后情況。
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住院科室、住院時間、院內或院外發(fā)病、既往史、有無基礎腎臟病史、原發(fā)病病程、AKI病程、伴隨疾病等。
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生化檢查如肝腎功、血脂、血糖、電解質、血氣分析、24小時尿量等,分析患者所在科室、病因、發(fā)病機制、病情情況及預后等。
判別AKI的病因分3組:①腎前性AKI,即低血容量、低血壓、心功能不全、腎血管疾病、神經體液調節(jié)異常等;②腎后性AKI,即各種原因導致尿路梗阻引起GFR降低;③腎實質性AKI,指缺血、腎毒素、感染、免疫等因素導致腎實質結構損傷。
患者預后判斷:患者的預后分為死亡和生存。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三組患者臨床特點和預后,并將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
1.4 數(shù)據(jù)處理
應用SPSS1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主要統(tǒng)計方法有t檢驗、卡方檢驗等。P<0.05為統(tǒng)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臨床特點對比
在三組患者中腎實質性AKI需要接受腎臟代謝治療的比例,高于其他兩組,P<0.05;三組患者的合并癥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如表1:
2.2 三組患者的預后對比
腎后性AKI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腎臟功能恢復情況明顯高于腎前性AKI患者和腎實質性AKI患者,P<0.05。如表2:
3 討論
急性腎損傷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泌尿系統(tǒng)疾病,患者的腎小球濾過率會明顯下降,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1],使患者的腎臟功能受到嚴重的損傷。當患者出現(xiàn)急性腎損傷疾病后,患者會出現(xiàn)強烈的疼痛感,并會伴有排尿功能障礙,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需要接受及時的治療,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的腎臟功能[2]。
在對急性腎損傷患者實施治療時,要對患者的病因進行科學的檢查,并對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全面掌握[3],根據(jù)患者的病因和臨床特點對患者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
本文研究得出,在三組患者中腎實質性AKI需要接受腎臟代謝治療的比例,高于其他兩組,P<0.05;三組患者的合并癥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腎后性AKI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腎臟功能恢復情況明顯高于腎前性AKI患者和腎實質性AKI患者,P<0.05。
綜上所述,急性腎損傷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在對患者實施治療時,需要對患者的病因和臨床特點進行了解,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董文霞, 俞婭芬, 彭俊瓊,等. 住院腫瘤患者急性腎損傷的發(fā)病及預后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 2016, 17(2):145-148.
陳罡, 文煜冰, 樊曉紅,等. 感染性心內膜炎合并急性腎損傷的臨床特點和手術預后分析[J]. 基礎醫(yī)學與臨床, 2017, 37(8):1140-1145.
段煉, 胡國潢, 蔣萌,等. 先天性心臟病體外循環(huán)術后合并急性腎損傷患兒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7, 19(11):119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