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帥
摘 要:種諤作為神宗時期宋朝西北御夏的重要將領,在永樂城興建之初與宋夏永樂城之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整理、考察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種諤的相關事跡及種諤與徐禧為了爭功而相互傾軋,認為神宗的干預是造成他們傾軋的原因,也是這一時期宋夏戰(zhàn)爭北宋敗多勝少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永樂城;種諤;事跡考
永樂城之戰(zhàn)前,種諤任文州刺史、鄜延路經略安撫副使。文州刺史是他的虛銜,鄜延路經略安撫副使是職官,也就是官銜是文州刺史,從五品,職官是負責統(tǒng)領鄜延路兵馬的副指揮官?!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三記載:“詔諤還鄜延舊任?!贝藭r是元豐五年二月,而早在元豐四年宋朝五路伐夏前種諤就被任命為鄜延路經略安撫副使,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一十三記載:“詔:‘陜西路緣邊諸路累報夏國大集兵至,須廣為之備,以東上閤門使、文州刺史種諤為鄜延路經略安撫副使,應本司事與經略按撫使沈括從長處置?!彼炜闯龇N諤復職是任鄜延路經略安撫副使。又《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八記載:“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鳳州團練使種諤降授文州刺史?!贝藯l記載是在元豐五年七月,種諤由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鳳州團練使種諤降授文州刺史。結合兩處記載,種諤在永樂城之戰(zhàn)前的官銜是文州刺史,職官為鄜延路經略安撫副使。
1 制夏方案的擬定
元豐五年四月,種諤與沈括承神宗旨意,條制對夏方略?!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五記載:“臣等歷觀前世本路強敵與中國限隔者,利害全在沙幕。若彼率眾度幕入寇,則彼先困;我度幕往攻,別我先困。……昨條具制賊方略,非謂展拓邊面而已,蓋欲窮困賊勢,窺其腹心,須當盡據(jù)山界若占據(jù)山界不盡,則邊面之患猶在,沙幕尚為彼用;若占盡山界,則幕南更無點集之地,彼若入寇,須自幕北成軍而來,非大軍不可。如此,尚當先擇險要之地,立堅城,宿重兵,以為永計……?!狈N諤和沈括制夏方略就是盡城橫山,占據(jù)地利,北瞰平夏,使虜不得絕磧?yōu)榛肌?梢钥闯觯N諤與沈括最初制定了一致的御夏方略,并且得到了神宗的認同,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五記載:“手詔沈括:‘近奏乞盡城橫山,占據(jù)地利,北瞰平夏,使敵不得絕磧?yōu)榛?,朝延以舉計大,未知利害之詳,造禧等往審議,可深講經久所以保據(jù)利害以聞?!鄙褡谂山o事中徐禧,內侍省押班李舜舉前往鄜延路與種諤,沈括共議邊事,制定詳細的制夏方略。
元豐五年七月,徐禧與種諤上朝各自陳述筑城橫山的制夏方案。種諤的制夏方案是:“橫山亙袤千里沃壤,人物勁悍善戰(zhàn),多馬,且有鹽鐵之利,夏人恃以為生;其城壘皆據(jù)險隘,足以守御,興功當自銀州始。其次,遷宿州于烏延,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則橫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修鹽州,以據(jù)兩池之利,如此,橫山強兵、戰(zhàn)馬、山澤之利,盡歸中國,其勢居高俯視興、靈,可以直覆巢穴。又其次,修筑蘭會,以盡橫山之地?!盷種諤的方案實則就是五月丙午與沈括所奏方案的概括,只是將原來的先修烏延城改為先修銀州,其次才是烏延。而徐禧則提出了與種諤不同的方案:“銀州故城形勢不便,當遷筑于永樂埭上。蓋銀州雖據(jù)明堂川、無定河之會,而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塹,實不如永樂之形勢險要。自永樂棣、聲塔平、移市、石堡、烏延至長城領置六寨,自背罔川、良乜、孟乜、羅韋、啰泊川、布娘堡置六堡。寨之大者,城圍九百步;小者,五百步。一寨用工略十三萬余。堡之大者堡城圍二百步,小者百步?!倍咛岢龅姆桨覆町愔饕w現(xiàn)在永樂城的選址問題上,神宗最終采取了徐禧的方案,神宗之所以采納徐禧而棄用種諤的方案,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沈括的影響。沈括最初在五月丙午與種諤共同調制制夏方略時,在制夏問題上與種諤達成一致。但最終進表神宗時,沈括又選擇了徐禧的制夏方略。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七記載:“鄜延路計議邊事徐禧等奏:‘路經略副使種諤已到京朝見多日,臣等至延州,合要諤計議,乞趣令前來。詔諤限三日內起發(fā)?!@所論大略與沈括同,五月丙午,[五月二十六日。]兩人嘗列奏矣。及禧先至延州,乞趣諤還,在道而括已變議從禧,謂銀州故城不便,移置于東南十余里間永樂埭上,又議自永樂西按居延,為大小十二城,以據(jù)山界,多與諤始謀異?!彼炜煽闯錾蚶ㄔ诜N諤從京返回延州的途中就已改變了最初同種諤的永樂城選址的意見。在徐禧到達延州后,種諤在京師,徐禧、李舜舉在沈括的陪同下視察了永樂的地形,并制定出了筑城永樂的新的方案。神宗派徐禧前來與沈括、種諤計議邊事,那么種諤和沈括當皆受其節(jié)制,沈括當時態(tài)度的轉變,使種諤處在一個勢孤力單的境地,故神宗采納了多數(shù)人的方案。
2 種諤與徐禧之間的相互傾軋
神宗派徐禧前往鄜延路與種諤、沈括計議邊事,本意是為了能夠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夏攻略,然而卻造成了種諤、徐禧之間的相互傾軋。上文對徐禧等人制定方案的過程已有闡述,從整個過程來看,徐禧等到達延州后,種諤在京師。徐禧等考察地形后制定建永樂城的方案,沈括曲意附和,徐禧雖曾催促種諤回來商議,但實際上徐禧等人已然把種諤排除在外。除此之外,在兩人各自陳述方案前,徐禧曾劾奏種諤在元豐西討時舍直就迂而不去直搗興慶,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八記載:“詔:‘昨朝廷大舉,本意直搗興、靈,覆賊巢穴,不為淺攻,但取橫山而已。以地形觀之,自西路保安軍順寧寨趨興、靈至近,昨種諤等出界,自東路綏德城,二十二日方至白池,而歸師八日已入寨門,不因王中正、種諤初議進兵,何因舍直就迂,會兵夏州,虛占月日,勞頓士馬,橫費芻糧,不能成功。仰具析以聞。從徐禧所奏也?!埳裥l(wèi)四廂都指揮使、鳳州團練使種諤降授文州刺史,金州觀察使、提舉西太一宮王中正降授嘉州團練使。以上批‘昨大兵出界,種諤迂路舍取直之利,可降一官。”遂看出種諤因為徐禧的劾奏而黜了一官,由鳳州團練使降為文州刺史。《長編》中記載:“其實禧等不欲諤分其功也”,從而可以看出徐禧前后的行為目的是為了不讓種諤分功。
而后定議建城永樂后,種諤就此問題與徐禧有過一番爭論。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八記載:“禧素惡種諤,既定議,而諤還自京師,極言城永樂非計。禧怒,變色謂諤曰:“君獨不畏死乎?敢毀成事!”諤曰:‘城之必敗,敗則死;拒節(jié)制,亦死。死于此,猶愈于喪國師而淪異域也。禧度不可屈,奏諤跋扈異議,不可與偕行,有詔留諤守延州,令禧護諸將往城,括移經略府并寨,以濟軍用?!彼炜闯龇N諤在定議之后與徐禧爭論,種諤極力反對在永樂筑城。種諤認為建城永樂必敗,但有何根據(jù)《長編》中并沒有記載。根據(jù)其提議的方案也找不出什么優(yōu)越之處,銀州與永樂埭相距只有十余里,若是夏人必來力爭,則銀州亦不會免于一戰(zhàn),后來永樂城因缺水而引起的防守困難也并不能成為其極力反對的原因,他以前所筑的啰兀城,也存在著缺水的問題。而且種諤要是有根據(jù),在七月份面見神宗時必定會據(jù)理力爭。遂看出種諤的這種行為也是為了爭功。而徐禧的反應也很激烈,此處記載徐禧素惡種諤,怒而變色,度不可屈,并劾奏種諤跋扈,不能與之同行。種諤后來被派往延州,而不能參與永樂城的修筑?;谝陨戏N諤與徐禧之間的關系,種諤才會出于私心,在永樂城被圍之時不予以援救。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九記載:“種諤言:‘臣止與所留病羸怯懦兵四千,竭死力守護延州。諤初議進城橫山,本意身任統(tǒng)帥,成大功在己,而為徐禧、沈括所外。及永樂被圍,諤據(jù)城觀望,故托名守延,不即往救?!睆睦顮c在此處的接敘看出,種諤本以為自己能夠身任統(tǒng)帥,但卻被徐禧和沈括排斥在外,因而托名守延州而不去救永樂。從當時的形勢來看,種諤不救永樂一方面是因為與徐禧的私怨,另一方面他也考慮到自己兵力確實有限,且都是是羸怯懦兵,所以為了保全自己。
3 結語
謀取橫山的方案最初由韓琦、范仲淹提出,但未予實施,此次種諤向神宗提議了更加完備的方案,并且得到了神宗的認可??梢哉f,種諤是此次制夏方略的制定者,但其主張被神宗同意后,神宗派來了徐禧,種諤受其節(jié)制。其實種諤并不是第一次面臨這樣的處境,在五路伐夏時,種諤身任鄜延路附帥,極力主戰(zhàn)。神宗卻派來了宦官王中正,節(jié)制麟府,鄜延,種諤當然要尋求拜托其節(jié)制,直到無定河之戰(zhàn)后,種諤才得已拜托王中正的節(jié)制,然而此時兩軍不協(xié)的局面已經產生,兩軍各有統(tǒng)帥,沒有統(tǒng)一領導,終于糧盡而退兵。由于“將從中御”這一傳統(tǒng)的影響,神宗對夏用兵以來,對貫徹他意愿的邊地將領往往沒有給以明確的指揮權。在這種體制下,極易造成將領之間的相互傾軋,熟悉邊地情況的將領不能擔任關鍵職務,甚至被排斥在軍事指揮系統(tǒng)之外。
《宋史》中對種諤有這樣的評價:“自熙寧首開綏州,后再舉西征,皆其兆謀,卒致永樂之禍。議者謂諤不死,邊事不已?!贝颂幱涊d將熙寧以來宋夏戰(zhàn)事興起都歸因于種諤的謀劃。誠然,種諤在對夏態(tài)度上一直都是積極主戰(zhàn)。但究其根源,神宗上臺以來,意欲收復河隴,此階段北宋由戰(zhàn)略防御轉變?yōu)閼?zhàn)略進攻。熙寧以來種諤的每次主張都為神宗采納,可見種諤只是順應了神宗的意思而已。神宗雖接納種諤的計劃,卻又屢次干預邊地指揮體制,這實際上破壞了西北的軍事指揮系統(tǒng),是北宋這一時期對夏作戰(zhàn)敗多勝少的根本原因。種諤先后兩次擔任鄜延路的副帥,身處軍事指揮體制的中心,其計劃直接影響了此一時期北宋對夏作戰(zhàn)的方略,實際權力卻受神宗限制,因而很難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李裕民.《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訂誤[J].華中國學,2016(02):47-75.
[2]宋史十講[M].中華書局,鄧廣銘著,2008
[3]陳希豐.《宋會要輯稿》繫年補校二則(下)[J].中華文史論叢,2017(03):310.
[4]蔡涵墨,邱逸凡.論《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與十三世紀前期的史學編纂與出版[J].宋代文化研究,2013(00):171-192.
[5]佟少卿.北宋西北蕃官賜姓賜名現(xiàn)象探究——以《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為中心的考察[J].西夏研究,2018(04):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