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梅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中明確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然而“95后”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對輔導員是否有認同感,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304名“95后”高職院校大學生做了調查。
“95后”高職院校大學生對輔導員的認同感是指“95后”高職院校大學生對輔導員有用或有價值的判斷和評估。主要通過問卷和訪談的形式開展調查和了解,全面了解對輔導員的工作態(tài)度、工作能力、工作內容、工作成效等認可情況,共發(fā)放問卷304份,收回304份,均為有效問卷。
(一)“95后”高職院校大學生對輔導員的認可度較高。調查中,“95后”高職院校大學生對輔導員的工作認可度顯示較高,總體和分項均在90%以上。具體五個選項非常認可、比較認可、基本認可、不太清楚、不認可的分別占比為工作態(tài)度48.03%、30.92%、18.82%、5.92%、1.32%;工作水平47.7%、29.61%、13.82%、6.91%、1.97%;服務意識46.38%、30.26%、15.31%、6.25%、1.97%;工作方法45.07%、31.58%、14.47%、6.91%、1.97%;道德品質50%、28.95%、12.5%、6.25%、6.23%。
(二)生師比偏高,學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仍是高職院校輔導員最主要的工作。按照教育部規(guī)定,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不低于1∶200,但不少高職院校輔導員的實際配比遠遠不能滿足工作的需求,有的甚至達到了1∶500。調查中,在回答“您所在學院輔導員的主要工作”這一問題時,有66.12%的同學選擇了“學生會和社團工作”,有63.49%的同學選擇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70.07%的同學選擇了“學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有56.25%的同學選擇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55.26%的同學選擇了“學生職業(yè)發(fā)展、就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指導工作”,反映了“95后”高職院校大學生對輔導員的工作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相比而言,更多同學認為輔導員的主要工作為學生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生師比偏高導致了高職院校輔導員更多時間放在了具體事務中,很難有足夠時間關注到每一位同學的需求。
(三)高職院校輔導員深入學生不夠。調查中,在回答“當您遇到困難時,通常向誰求助”這一問題時,有72.37%的同學選擇了“朋友”,有71.05%的同學選擇了“同學”,有61.18%的同學選擇了“家長”,有47.04%的同學選擇了“班主任”,有38.16%的同學選擇了“輔導員”,數(shù)據(jù)顯示“95后”高職院校大學生主動向輔導員求助的還不多。高職院校輔導員與成為大學生的知心人還有一定的距離。
(四)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能力不夠全面。調查中,在回答“您認為輔導員應該加強哪些方面的培訓”這一問題時,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學業(yè)咨詢輔導能力60.2%,心理疏導能力57.89%,職業(yè)規(guī)劃、就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指導能力57.57%,突發(fā)事件的處理能力53.29%,語言溝通能力50.99%,顯示了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能力還不夠全面,其中學業(yè)咨詢輔導能力最為迫切,也符合高職院校生源水平的實際情況。
影響“95后”高職院校大學生對輔導員認同感的因素不是單方面的,既有高職院校的因素,也有輔導員自身和學生因素。
(一)高職院校因素。調查中顯示,有49.01%和33.22%的同學認為輔導員在學校工作中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目前,有些高職院校還存在不夠重視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的情況,生師比嚴重不符合教育部的規(guī)定,用人標準與學生的需求存在錯位,考核激勵措施不完善,為輔導員提供能力提升的途徑和平臺不夠,與輔導員工作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二)輔導員因素。調查中,在回答“您最喜歡的輔導員”時,有83.55%的同學選擇的是“親和力好,溝通能力強”,有59.21%的同學選擇的是“愛崗敬業(yè)”,有52.63%的同學選擇的是“工作能力強”,有45.07%的同學選擇的是“閱歷豐富,能夠做學生的人生導師”,有43.75%的同學選擇的是“深入學生,能和學生打成一片”,有43.09%的同學選擇的是“主動幫助同學”。輔導員自身的親和力、工作能力和方式方法、敬業(yè)的態(tài)度等都是影響“95后”高職院校大學生對輔導員認同感的因素。
(三)學生因素。目前,高職院校針對大學生的校園活動的主要對象為一年級同學,同時,作為學生干部群體,他們與輔導員的接觸機會多,因此不同年級和學生的職務,也會影響“95后”高職院校大學生對輔導員的認同感。同時,調查中發(fā)現(xiàn),還有一個常常容易被忽視的群體,那就是“走讀生”。走讀生雖然白天能按時上課和參加活動,但很大部分校園活動是在晚上開展的。不少走讀生表示:很少有機會接觸輔導員。
(一)落實制度,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F(xiàn)實情況是不少高職院校還不夠重視輔導員隊伍的建設,造成了高職院校輔導員崗位的流動性大。究其原因與輔導員師生比不足造成的工作壓力大、不適應工作的要求、調動輔導員工作崗位、待遇等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有一種現(xiàn)象值得思考:高職院校招聘輔導員的學歷要求是研究生及以上,而調查顯示學生對于輔導員的學歷并沒有特殊要求,他們普遍認為只要能做好學生工作就可以,要求是研究生及以上的占比僅為5.59%。因此建議高職院校在招聘和培養(yǎng)輔導員時,重點考察專業(yè)、敬業(yè)品質、溝通能力、對學生的態(tài)度等。
高職院校需要重視輔導員的隊伍建設,嚴格按照教育部規(guī)定配比輔導員、嚴格用人標準、完善考核機制、重視能力的提升,才能保證工作的有效開展,讓輔導員真正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引導者。
(二)定位準確,增強對輔導員職業(yè)的認同感和責任感。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引導者,是大學生日常事務的管理者,更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航者。高職院校、輔導員和大學生們都需要深刻認識到輔導員的工作定位,避免認知偏差導致因繁重的日常事務而缺乏成就感,因不了解大學生的需求而缺乏方向感,因得不到充分重視而缺少存在感,因職業(yè)倦怠而缺少力量感。
(三)了解需求,提高輔導員工作水平和能力。調查中顯示:在問到“您希望輔導員能夠在哪些方面幫助到您?”時,79.28%的高職大學生選擇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有70.39%的高職大學生選擇了“學業(yè)指導”、有61.84%的高職大學生選擇了“解決具體問題”、有57.24%的高職大學生選擇了“心理疏導”有針對性進行輔導;在問到“您最喜歡的輔導員”時,有83.55%的高職大學生選擇了“親和力好,溝通能力強”、有59.21%的高職大學生選擇了“愛崗敬業(yè)”、52.63%的高職大學生選擇了“工作能力強”,有45.07%的高職大學生選擇了“閱歷豐富,能夠做學生的人生導師”、有43.75%的大學生選擇了“深入學生,能和學生打成一片”、有43.09%的高職大學生選擇了“主動幫助同學”。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對輔導員的選擇和培養(yǎng)重點是學業(yè)咨詢輔導能力、心理疏導能力及職業(yè)規(guī)劃、就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指導、突發(fā)事件的處理、語言溝通能力等。
而目前針對輔導員的培訓絕大部分限制了參加的人數(shù),是遠遠滿足不了輔導員的實際需求,因此高職院校要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造輔導員培訓的途徑和機會,將“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將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相結合,將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將研究研討和深造學習相結合,不斷豐富高職院校輔導員培訓的途徑。
(四)專業(yè)均衡,打造輔導員一流和專業(yè)的團隊。高職院校輔導員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有生力量。調查顯示,學院輔導員之間相互幫助、支持和配合的程度還不夠理想。高職院校輔導員之間不只是競爭者,更應該是合作者,學生工作想要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離不開高職院校輔導員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這就要求在高職院校輔導員團隊中既要考慮到氣質類型和性格的特點,同時還要考慮到專業(yè)特長,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文體活動指導、學生組織發(fā)展等,以滿足高職大學生的各類需求,幫助他們解決各類困難。同時,作為高職院校輔導員團隊需要增強團隊建設,加強團隊交流,培養(yǎng)輔導員的團隊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
(五)放低姿態(tài),促進輔導員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在調查中顯示,當遇到困難時,有72.37%的高職大學生向朋友求助、有71.05%的高職大學生向同學求助,有61.18%的高職大學生向家長求助、有47.04%的高職大學生向班主任求助、有38.16%的高職大學生向輔導員求助。其中也有個別同學表示不知道輔導員是干什么的,也沒見過。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輔導員要放低姿態(tài),豐富與大學生溝通的途徑和方法,不僅可以通過學生干部、新媒體等了解大學生,更要主動面對面走進學生、深入學生,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主動求助的意識,提高與大學生溝通的親和力,建立與大學生的信任感,培養(yǎng)與大學生的深厚感情,這樣大學生們才能把輔導員當成知心人、貼心人、暖心人。同時,輔導員還需注意平衡與不同類型同學的交流,如加強年級管理,把握不同年級的工作特點,均衡年級活動與工作;如重視與普通同學的交流,通過學生干部架起與普通同學之間的橋梁,關注普通同學的需求;如加強走讀生的管理和引導,發(fā)揮走讀生家長的作用,家?;ネㄘS富在學校的生活;如心理不健康的同學,建立心理健康檔案,跟蹤服務優(yōu)化心理健康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