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
春節(jié)是中國人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的節(jié)日,中國人過春節(jié)有很多傳統(tǒng)習俗,如放鞭炮、生旺火、掛燈籠、吃餃子等。這些習俗的形成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從中可以體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一些基本理念,發(fā)現古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尊重自然,順應規(guī)律
春節(jié)通常在立春前后。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歷法,無論從時間還是從氣候的角度來說,春節(jié)都是名副其實的新一年的開端、新季節(jié)的開端。
陰陽對立轉換學說,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重要思維模式。古代中國人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萬事萬物均有其陰陽屬性,陰陽和合,萬物才能生長變化。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具有相關性、普遍性、相對性和可分性。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這一學說的基本理念是使萬事萬物達到陰陽均衡和諧。
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冬至之后,天氣寒冷,是因為陽氣太弱、陰氣太強的緣故。因此,必須增強陽氣的力量,壓抑陰氣的力量。春節(jié)期間許多與火有關的事物,均與這種調節(jié)陰陽的觀念有關,是扶陽弱抑陰強的表現。如除夕生旺火,就是在院子里點燃火把、火堆,乞求興旺發(fā)達、紅紅火火。放鞭炮是“辭舊迎新”的象征符號,最早也是祭祀太陽的,后來增添了驅除邪穢、接神迎神等新的意義。
古代民間所有這些活動,目的都是增強陽的力量,以使陰陽平衡。所以,春節(jié)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現象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節(jié)日,是體現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節(jié)日。
陰陽和合,崇尚平衡
大多數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有特殊食品,從這些食品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國人崇尚平衡的思維方式。
餃子、年糕、元宵等是春節(jié)的象征性食品,這些食品也是屬于陰陽和合的食品。比如,餃子由餃子皮和餃子餡制作,餃子皮為陰,餃子餡為陽。餃子外形如偃月,象征月亮,里面的餃子餡則是圓形的,象征太陽。把兩者結合在一起,象征陰陽和合。此外,餃子的“餃”和“交”諧音,“交”有相聚交合之意。在除夕吃餃子,又象征和諧交融。元宵也一樣,元宵皮大多由糯米粉制作,餡有豆沙、白糖、芝麻或核桃仁等。元宵皮為陰、餡為陽,因此,元宵也象征陰陽平衡。后來,元宵又被賦予“團圓”、“圓滿”的象征意義。
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寓意年年高升。春節(jié)吃年糕南方較普遍,北方不少地方也有此習俗。年糕也有陰陽平衡的象征意義。首先,打年糕通常由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摻和制成,黏性大的糯米為陰性米,黏性小的粳米為陽性米。其次,不少地區(qū)的年糕加上紅棗、紅豆、綠豆等,多種不同屬性的食品摻和在一起,起到陰陽調和的作用。第三,把糯米、粳米或黃米舂成粉,再加工成黏性較大、不易分的年糕,本身就是“和合”的象征。第四,年糕的制作一般離不開石臼和石錘捶打,石臼象征陰性,石錘象征陽性,用石臼、石錘制作年糕,也是象征陰陽和合的活動。
“三元結構”,追求和諧
春節(jié)是一年的開端,為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萬事如意,春節(jié)期間中國人大多祭祀眾神和祖先。通過春節(jié)的祭祀和祈?;顒?,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國人的和諧理念。
春節(jié)祭祀祈?;顒又?,蘊涵著“三元結構思維模式”。除夕年夜飯前,通常必須先舉行祭祖儀式,在祖先神龕前擺放祭品。祭品通常是三牲,飯三碗、酒三杯、茶三杯,點三支香,跪拜時通常拜三次或三叩九拜。與“三”有關的習俗,在我國各民族中十分普遍,除了祭祀、祈福之外,在古代的迎賓接客禮儀中,有三揖、三讓、三辭等習俗。
春節(jié)祭祀、祈福活動中的三牲、三杯酒、三杯茶、三支香、三拜等祭祀祈禱行為,一方面是祈求天上萬物、地上萬物、人類社會、個人均衡和諧,同時也是祈求天上諸神、地上諸神和祖先,保佑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從結構的角度來看,與“三”有關的事物和現象屬于“三元結構”或“三元結構思維模式”。“三元結構思維模式”,是古代中國人祈求天、地、人和諧統(tǒng)一的方式。
中國的春節(jié)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多彩,我們應愛護祖先的智慧,自覺保護和弘揚春節(jié)文化。 (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