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顧客問牛肉面店的老板:老板,你這牛肉面里怎么沒牛肉?老板回答,這有什么好奇怪的,難道老婆餅里有老婆嗎?這個極簡段子中的老板,其語言表達(dá)方式通常稱作“抬杠”。喜歡“抬杠”的人,有個共同綽號叫“杠子頭”。如今,這一名頭又被重新定義,搖身一變升格為“杠精”!
將“抬杠成精”的人譽(yù)為“杠精”,從語言邏輯上說,倒也般配。被封為“杠精”的人,自然是“抬杠”的行家。他們?yōu)榱苏f服或者壓倒對方,往往會采取偷換概念、轉(zhuǎn)移命題、反客為主、強(qiáng)詞奪理、循環(huán)論證、機(jī)械類比等手法,斷章取義、過度放大、以偏概全、非此即彼,甚至于無中生有,將歪理講得頭頭是道,令對手啞口無言?!案芫闭吡饕运罃Q著稱,但又與“犟種”不同?!瓣穹N”的個性特征是固執(zhí),認(rèn)死理;“杠精”的個性特征是詭辯,講歪理??傊?,“抬杠”也有品級,“杠精”是“杠頭”的升級版。
講歪理的人善于狡辯,通過倒打一耙的反邏輯推導(dǎo)方式,將人帶到溝里。從前有個縣官要買金錠,店家遵命送來兩只。縣官問這兩只金錠要多少錢?店家說太爺要買,小人只收半價??h官收下一只,還給店家一只。店家等了許久也不見縣官派人來還賬,便小心地登門探詢??h官呵斥說,本官要你兩只金錠,你說只收半價,我已把一只還給了你,折抵那一半的價錢,本官何曾虧你!這個縣官講歪理振振有詞,占了便宜還訓(xùn)人,不啻強(qiáng)盜邏輯。在不平等的話語權(quán)下,被忽悠的店家有苦說不出,唯有自認(rèn)倒霉。
提起“杠精”,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小品中蔡明演繹的“毒舌”,以及趙本山演繹的超級“大忽悠”。其實,講歪理的“杠精”并非都活躍在舞臺上,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乏其人,自古而今都存在。歷史上特別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那些名嘴們,如晏平仲、淳于髡、陳軫、張儀、東方朔、酈食其等人,個頂個都是熟諳詭辯術(shù)的高手,就連大名鼎鼎的莊子,在其著述中,也有“抬杠”的記錄。
相比較而言,史上最牛的“杠精”不是莊子,而是公孫龍,他提出的“白馬非馬”說,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尤為經(jīng)典。咋一聽來,“白馬非馬”是歪理,是詭辯,但卻透徹地論證了個別與一般的邏輯關(guān)系。由此說來,被稱為“杠精”的人,也可能是擅長逆向思維、具有獨到見解的人。在特殊的領(lǐng)域、特殊的對象以及特殊的語境中,他們提出的被人誤解的歪理,可能是歪打正著的至理。所謂“話糙理不糙”,奇談怪論不見得都是狂言悖論,就像佛門禪宗的偈語,看似樸拙卻高妙,簡短一句話,就能令人頓悟、開竅。見過網(wǎng)友整理的一些小品經(jīng)典臺詞的人就會明白,那些借演員之口說出來的俏皮話,“抬杠”的語調(diào)夠嗆,“歪理”的色彩較濃,但卻是幽默風(fēng)趣的大實話,有些還是人生哲學(xué)的另類詮釋和通俗表達(dá)。
但是,不論在職場同事圈還是在社會親友圈中,沒人會喜歡同“抬杠成精”的人物打交道,對那些咄咄逼人的“刀子嘴”和“毒舌”,就更惹不起、傷不起了。反過來說,心直口快是優(yōu)點,出言不遜則必傷和氣。委婉的調(diào)侃、善意的揶揄,未嘗不可,但不分場合,口沒遮攔,不分對象,動輒抬杠,逞口舌之快,以歪理取勝,能占上風(fēng)于一時,終將為他人所厭棄。因此,在正常的人際交流中,秉持與人為善、坦誠相見的同時,還是舉止沉穩(wěn)、談吐謙和一些為好,否則人們?yōu)楹味贾鲝埡屯瞥缦嗵幉焕勰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