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奮,姚宏亮,劉奎杰,葉木林,黃 平
胃腸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一種罕見的腫瘤,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其發(fā)病率低,占胃腸道腫瘤的0.1%~3.0%[1-2]。GIST患者主要為中老年,青少年及兒童較少,其臨床表現(xiàn)隨腫瘤的位置和腫瘤大小及侵襲性而異[3]。GIST可發(fā)生轉移,惡性程度高,對傳統(tǒng)的放療和化療均不敏感。盡管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的問世使得GIST治療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是截止到目前,手術切除仍是無轉移的局限和潛在可切除GIST的首選和最佳治療方法[4],然而預后效果不一,部分患者會復發(fā)。本研究對263例GIST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臨床診治情況及術后復發(fā)危險因素,以期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依據(jù)。
1.1 病例資料 對2006年1月~2017年4月海南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263例經(jīng)手術治療及病理檢查確定為GIST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134例,女129例;年齡:<40歲19例(7.22%),40~49 歲 56 例(21.29%),50~59 歲 75 例(28.52%),60~69歲 72例(27.38%),≥70歲 41例(15.59%);年齡 17~83(56.4±12.6)歲;民族:漢族 256 例,黎族7例。收集所有患者臨床癥狀、腫瘤部位、腫瘤大小、組織類型、免疫組化表型、核分裂像、手術方式、復發(fā)危險度分級等資料。
1.2 檢查及確診方法 263例中,138例行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平掃和/或增強),檢出腹部腫物者126例,檢出率為91.30%;192例行內鏡檢查(包括胃鏡或結腸鏡),內鏡直視下見到腫物者172例,檢出率為89.58%;112例行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腫物者60例,檢出率為53.57%;行超聲內鏡檢查(EUS)及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者分別為47例及10例。所有患者最終以病理檢查確診為GIST。
1.3 治療方法 263例均行手術治療,其中經(jīng)開腹手術切除182例(151例達到R0切除,31例為R1/R2切除),經(jīng)腹腔鏡下切除61例(4例術中改為開腹手術切除,58例達到R0切除,3例為R1/R2切除),經(jīng)內鏡下切除治療20例(均達到R0切除)。
1.4 術后隨訪 患者出院后均進行隨訪,采用電話、門診以及信函等方式,每2~3個月隨訪1次,每6個月患者回醫(yī)院進行影像學檢查,觀察有無GIST復發(fā),隨訪截訪日期為2017年12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GIST患者診治結果 患者就診原因:體檢發(fā)現(xiàn)98例(37.26%),腹部不適(包括腹痛、腹脹等)83例(31.56%),消化道出血 40例(15.21%),腹部腫物29例(15.21%),消化道梗阻 7例(2.66%),大便習慣改變5例(1.90%),消化道穿孔1例(0.38%)。GIST部位:食管 3例(1.14%),胃 161例(61.22%),十二指腸 11 例(4.18%),空腸和回腸(小腸)54 例(20.53%),結腸 3例(1.14%),直腸 5例(1.90%),腸系膜 18例(6.84%),后腹膜 8例(3.04%)。
2.2 GIST患者復發(fā)影響因素分析 263例中,成功隨訪到186例,失訪77例,隨訪率70.72%。在186例隨訪病例中,復發(fā)37例 (19.89%),未復發(fā)149(80.11%)。對患者復發(fā)結果進行單因素分析,顯示GIST復發(fā)與手術是否達到R0切除、腫瘤直徑、核分裂像以及改良NIH危險度分級相關(P<0.05,表1)。
對患者臨床特征進行l(wèi)ogistic回歸分析,將患者術后是否發(fā)生GIST復發(fā)作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素作為自變量,結果顯示,手術未達到R0切除、腫瘤直徑大、核分裂像多以及改良NIH危險度分級危險度高是術后GIST復發(fā)獨立危險因素(表2)。
表1 GIST患者術后GIST復發(fā)單因素分析
表2 GIST患者術后GIST復發(fā)多因素分析
GIST為消化道間葉腫瘤最常見類型,其臨床表現(xiàn)一般無特異性,腫瘤較小時通常無任何癥狀,常于體檢或手術時發(fā)現(xiàn)。隨著疾病發(fā)展,不同部位的腫瘤會因不同的生長方式和速度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臨床癥狀,但2/3患者會出現(xiàn)胃腸道相關癥狀,常見癥狀為消化道出血[5-7]。本研究結果顯示,GIST臨床就診原因主要為體檢發(fā)現(xiàn)、腹部不適、出血及占位等,少數(shù)發(fā)生消化道梗阻和大便習慣改變等,可見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胃腸道癥狀,與文獻報道相符。GIST可發(fā)生于食道、胃、小腸、結直腸及后腹膜等部位,其中胃最為常見,其次為小腸,腸系膜、十二指腸、后腹膜、結直腸及食管較少[8]。本組病例中,發(fā)生于胃、小腸、腸系膜、十二指腸、結直腸、后腹膜和食管的比例分別為 61.22%、20.53%、6.84%、4.18%、3.04%、3.04%和1.14%,與文獻所述一致。
GIST具有轉移性,部分患者首次就診時已發(fā)生轉移,主要轉移部位為肝和腹腔,術后復發(fā)率高[9]。本次成功隨訪到186例,失訪77例。在186例隨訪病例中,復發(fā)患者占19.89%,復發(fā)率較高。對復發(fā)與未復發(fā)患者進行影響因素分析,單因素結果顯示,GIST術后復發(fā)與手術是否達到R0切除、腫瘤直徑、核分裂像以及改良NIH危險度分級相關(P<0.05)。進一步進行多因素分析,顯示手術未達到R0切除、腫瘤直徑大、核分裂像多以及改良NIH危險度分級高是患者術后復發(fā)獨立危險因素。
腫瘤完整切除是治療GIST的關鍵,R0切除是治療GIST的金標準,手術以達到R0切除為最終目標[10]。若腫瘤殘留,則術后復發(fā)可能性極高。研究顯示,僅有40%~60%的患者有R0切除機會,中高度復發(fā)風險的患者獲得R0切除術后,5年生存率也僅為50%,并且有近一半的病例在兩年內復發(fā)[11]。
GIST瘤體一般質地較脆,容易破裂出血,尤其是直徑較大腫瘤,多存在瘤體內部出血或壞死,且容易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因此,GIST腫瘤直徑大者開腹后多會見到腹腔內積血,手術探查時出血可能性極大,影響預后。核分裂像在判定GIST復發(fā)危險度分級及預后上具有一定的意義,總體來說核分裂像越高,腫瘤惡性度越高,預后越差[12],腫瘤復發(fā)風險越大。張鵬等[13]亦發(fā)現(xiàn),核分裂像是影響巨大核分裂像預后的重要因素。2008年的改良NIH標準是我國目前推薦的用于評估GIST復發(fā)風險的標準,其危險度分級越高,表示患者腫瘤復發(fā)風險越高[14]。
對于難以達到R0切除、腫瘤直徑大易破裂出血、手術風險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者,術前新輔助治療為一項可行選擇,如術前靶向治療,其意義在于減小腫瘤體積,降低臨床分期;降低手術風險,同時增加根治性切除機會;減少醫(yī)源性播散風險[15-16]。此外,術中需注意減少對GIST腫瘤的壓迫,對于發(fā)生腫瘤破裂患者,應考慮延長輔助治療時間。而針對評估為中?;蚋呶桶l(fā)風險的患者,建議進行術后輔助治療。
綜上所述,GIST臨床癥狀無特異性,主要發(fā)病部位為胃和小腸,其術后復發(fā)與手術是否達到R0切除、腫瘤直徑大、核分裂像多以及改良NIH危險度分級危險度高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