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淑娥
【摘要】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育中關注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便于準確抓住語文內核,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地促使語文課堂回歸到原生,實現(xiàn)“簡單,真實、有效”的生態(tài)課堂,繼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語文重難點知識內容,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幸福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與發(fā)展,在小學教育中,逐漸將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追求,旨在為小學生智力成長提供支撐,使得學生可以健康成長。生態(tài)課堂屬于一種真實且自然的學習課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優(yōu)質的課堂教學設計及高效課堂教學活動,挖掘學生的個體潛能,使得每名學生均可得到有效發(fā)展,進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的目標。
一、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概述
生態(tài)課堂指的是在課堂這一特定空間,各個生態(tài)主體如教師、學生、環(huán)境間的平衡與和諧。生態(tài)課堂貫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打造出輕松自由、平等和諧、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而語文生態(tài)課堂,具體將生態(tài)課堂理念同語文課程融合,屬于一種生態(tài)狀態(tài)下的語文課堂或達到生態(tài)標準的語文課堂。在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中,教師教學重點在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課堂學習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及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的基本特征為:第一,開放性。在生態(tài)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教學不應僅局限于教室或教室中的相應設施,而是可將課堂拓展至課外,使得語文教學開放,這樣可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第二,多樣性。語文生態(tài)課堂的多樣性表現(xiàn)為物體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及心理行為的多樣性,多樣性的特征為師生課堂互動及學生個體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使得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科學合理。第三,整體性。整體性是生態(tài)課堂最基本的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整體性,在實際的教學中,明確教學過程為教師與學生一同完成,教師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而學生學習又影響教師上課態(tài)度及教學能力,兩者構成一個整體。第四,生成性。生態(tài)課堂中,生成性包含教師與學生精神生成及對自然物的改造及利用,明確教師與學生不能僅僅作為傳授或者接受知識經驗的主體,而是要關注知識的生成,以獲得深刻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結合文本內容,打造出生態(tài)化的語文課堂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文字藝術,在小學語文中收錄的眾多文學作品均可以利用獨特語言來展現(xiàn)文學之美。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及感悟到語文的文學性,需要營造學習氛圍,促使學生提高對文學的感受力。教師在課堂學習氛圍的營造上,需依托當前的語文課本教材,借助各種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或者實物來營造,如此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育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文《鳥的天堂》的時候,為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來打造生態(tài)化的語文課堂。教師在播放多媒體時可將教室的亮光調至較暗程度,利用多媒體播放課前準備好的大榕樹視頻或圖片,同時播放群鳥在樹上棲息的場景。借助這樣的多媒體展示,可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情。在播放多媒體視頻之后教師進行相關的講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在比如教學《陶罐和鐵罐》這一課文內容的時候,教師還可以采取實物展示的方式,準備一些實物,引導學生用實物進行角色扮演活動,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與掌握課文的相關內容,以實現(xiàn)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目的。
(二)課堂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性
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是為了更好地服務語文課程教學,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就需要應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設計、組織及開展多種學生積極參與的語文活動,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中,繼而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主體。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活動形式非常豐富,如角色扮演、演講辯論、分角色朗讀等,教師根據課程實際在教學中插入相應的語文活動,往往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景陽岡》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內容,然后請幾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分別飾演文中的店家、顧客、武松、老虎。在角色扮演的時候,因為學生已經對文章的內容熟記,所以在表演的時候,武松扮演者就需要演出半醉后的走路姿態(tài),老虎扮演者需要靈活,以體現(xiàn)武松的武藝高超。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進行設問、引導及啟發(fā),讓學生對文中的重點詞語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如武松打虎時的姿態(tài)與動作。再比如教學《兩小兒辯日》這一課時,教師講解相關內容后,也可以組織課堂辯論活動,在辯論主題的選擇上,可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話題,比如未成年人電子游戲的利弊、小學生該不該帶手機到學校、在家里勞動換錢好不好等。開展這樣的活動,可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得學生變得喜歡學習,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借助學生自主實踐也可使生態(tài)課堂的空間更加開闊。
(三)應用語文課本語言,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
學生通過一段實踐的語文學習,可以積累一些語文知識,并且學會應用語言進行表達,認識語文具備的獨特魅力。部編版小學語文中,對語文教材進行了合理的排版,排版中能夠看出小學語文教育中對語言的重視程度。為此,在語文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及應用上,需要加強小學語文中的語言教學時間,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比如教學小學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重點詞語的訓練,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與思維,讓學生將重點詞句同自己想象的畫面進行結合。比如文中“一個個木排隨著流水往前淌,像一支艦隊在前進”、“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等,對于此類句子的理解,可以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語言的重新編排,這樣可使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及運用能力,進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再比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應用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問題:為什么稱“五戰(zhàn)士”為“五壯士”?該問題為課堂的重難點內容。在問題提出后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及解決,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四)借助有效課堂互動形式,開展探究學習活動
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中,強調課堂中探究學習活動的開展,并且借助有效活動形式來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fā)揮。在實際的教學中,相關教師要充分結合語文課本內容,創(chuàng)設出良好氛圍以促進師生、生生及生本間的有效活動。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的學習中不斷發(fā)現(xiàn)與解決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認知特征與生活體驗,問題設計時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并感受成功的喜悅。
比如在教學小學語文《江南》的時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構建互動交流的教學內容。采用多種識字方法,“江、蓮”兩個用記偏旁的識字方法,“魚”字運用看圖識字法,“可”字讓學生觀察學過的部件來識字,還可以生字之間交朋友。結合課文內容設置“東南西北”方位圖,讓學生從時間及空間上掌握生字,并引導學生到生活中識字,注意大街路邊的路牌,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與體驗。在具體互動實踐的時候,讓學生動手做“采”的動作,從而引出會意字“采”,讓學生了解“采”字的演變過程。如此,學生在合作互動中自身思維得到鍛煉,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及語文教學效果。
三、結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使得學生的語文學習進入一個高效的空間,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及思維認知水平的提升。在具體的生態(tài)課堂教學中,教師需結合文本內容構建生態(tài)語文課堂,在課堂中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及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究,使得學生獲得思維及認知的發(fā)展,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黃曉瑋.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及建構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2]黃慧君.小學語文自主性學習生態(tài)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新教育,2016(10).
[3]周綿英.探究新課改下構建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的策略[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1).
[4]張耀輝.語文生態(tài)課堂中習作教學的評改策略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5(3).
[5]丁長苗,李京方.探究新課改下構建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4(Z1).
[6]魏向榮.讓語文課堂搖曳生命之綠色——構建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J].高考,2016(30).
[7]程祖波.關于小學語文自主性學習生態(tài)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 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