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具體案件中,常常會遇到法律規(guī)范的規(guī)定解釋不同的障礙,如何在辦理案件中有效運用邏輯推理,往往涉及案件審判的結果走向。在婚姻家庭糾紛中的共同財產(chǎn)問題,《婚姻法》以及最高法院司法解釋并未有效的解決司法審判中諸多爭議。亟需對相關的法律條文的邏輯性進行解析。本文從實證層面出發(fā),運用適用邏輯和解釋邏輯兩個方面的邏輯工具,論述了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條文的邏輯性問題,闡釋了對法律規(guī)范、法律條文進行邏輯推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法律規(guī)范;法律條文;法律概念;邏輯;推理;三段論
一、緣起
《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guī)定,夫妻約定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財產(chǎn)歸各自所有,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一方所有的財產(chǎn)清償。為了具體運用該條款,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通過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債權人就債務人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19條第3款規(guī)定情形的除外。這樣既是要防止夫妻合謀以離婚為手段逃避債務、損害債權人利益情形的出現(xiàn),又是要防止出現(xiàn)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舉債給其配偶造成損害的情況。實務中,具體案件會呈現(xiàn)不同的審判結果。
案例一:①
被告梁某某向同事蔡某某借款34萬元,并以個人名義出具借條。之后梁某某與丈夫唐某離婚。蔡某某起訴提出34萬元借款應由被告夫婦連帶清償。湖南省寧鄉(xiāng)縣法院一審判決、長沙市中級法院二審判決均認為:梁某某與唐某某離婚時協(xié)議對夫妻共同債務進行了確認,證明被告唐某對該借款并不知情,雙方?jīng)]有形成夫妻共同舉債的合意。審理法院認定涉案的債務為個人債務。
案例二:②
2008年2月3日,被告陳某某出具借條向原告譚某某借款70萬元,張某某提供擔保,被告陳某某與被告任某某系夫妻。被告陳某某未按期還款,原告譚某某訴訟要求陳某某償還借款70萬元,被告張某某承擔連帶保證責任。被告任某某依法應當對夫妻共同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重慶市沙坪壩區(qū)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被告陳某某的借款屬于夫妻共同債務,被告任某某依法應對以被告陳某某名義所負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認定涉案的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
二、邏輯推理分析
前述兩個案例是同類型的案件,符合《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4條的規(guī)定,為何審判結果卻是南轅北轍。這涉及到法律條文制定和法律規(guī)范適用的邏輯性問題。從概念、命題到推理均要符合邏輯的要求和規(guī)范。從邏輯推理的角度而言,最高院關于婚姻法的司法解釋二的第24條是這樣的邏輯路徑:
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M),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P)。
如果某人(S)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借錢(M),就應當是夫妻共同債務(P)。
這個是一個直言規(guī)范三段論。大前提是全稱肯定命題,小前提是一個單稱肯定命題,結論是一個單稱肯定命題,其推理形式是:
M A P
S A M
S A P
在這里,大前提是陳述法律規(guī)范的直言命題,小前提是陳述案情的直言命題,結論是陳述具體案件結果的直言命題。是審判活動最常用的基本推理和論證形式。同時,但書規(guī)定,明確個人債務或夫妻約定個人財產(chǎn)制的除外。
從法律條文的形式和內容上,這個條款只是看似無懈可擊。事實上,法律“發(fā)現(xiàn)的過程”是關于真∕偽的事實問題,而“正當化過程”是關于合理妥當根據(jù)的證立問題。三段論法的“演繹理論”是關于判決「正當化過程」之理論。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一方對他方的批判,都是無力的;但兩者提醒我們,應該同時關照司法決定過程的這兩個面向。
三、法律的邏輯內涵
法律規(guī)范是法的核心部分,法律規(guī)范是由哪些要素或成分構成,以及這些要素或成分之間是如何聯(lián)結在一起的。而且任何一部法律,都是由法律概念組成的一個規(guī)范體系,亦即由基本的法律概念派生出其他法律概念,再派生出次一級的法律概念,從而形成一個金字塔式的概念系統(tǒng)。
法律規(guī)范表現(xiàn)為法律條文,法律規(guī)范是法的文體。法律條文是法律規(guī)范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法律條文中的命題,主要是規(guī)范命題。規(guī)范命題是陳述法律意義的行為準則的命題,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法律規(guī)范是通過多個法律規(guī)范命題來陳述的。法律規(guī)范命題是陳述國家法律的命題。
任何推理都包含有前提、結論和推導關系三個部分組成。法律推理總體上表現(xiàn)為一個“演繹論證模式”,可用公式表示為:
R 法律規(guī)定
F 確認的案件事實
D 裁判結論
結合前述的兩個婚姻家庭糾紛案例,法律推理運用在法律適用中,不可能具體化為某種特定的演繹推理形式,從而判定它的事實的有效性。同時,法律推理的大小前提都含有某種不確定性,這個不確定性是由事實部分造成的,而不是形式邏輯推演活動的錯誤。
易言之,法律規(guī)范是和邏輯的概念、命題;邏輯推理和解釋邏輯緊密相連的。法律首先在于邏輯!法律的應用就在于一種邏輯的運作程序。
四、法律的適用邏輯
法律規(guī)范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其邏輯結構,既包括具體法律規(guī)范命題的內在邏輯結構,也包括法律規(guī)范命題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還包括不同層次法律體系的內部以及體系之間的邏輯結構。法律規(guī)范適用邏輯是關于法律規(guī)范應用于具體案件的適用推理及其有效性的理論。法律規(guī)范適用邏輯是法律適用三段論,以法律規(guī)范為大前提,陳述案情為小前提,遵守直言命題三段論的規(guī)則。
前文的案例中,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M),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P)。如果某人(S)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借錢(M),就應當是夫妻共同債務(P)。這個里面的中項是“M”,而大前提中的“M”(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和小前提中的“M”(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借錢),陳述的不一定是同一個概念。如果中項在兩個前提中不是相同的概念,這樣的中項等于沒有中項,作為前提的兩個命題,與結論毫無邏輯關系的命題。因此,前文的案例在實際審判中,就得出了不同的判決結果。
直言命題三段論的結構要素是固定的,其推理形式是:
所有M是P M A P
所有S是M 或 S A M
所有S是P S A P
要之,就法律本身而言,有效性的重要程度是微末的。關鍵性的問題是:①識別一個權威性的大前提;②明確表述一個真實的小前提;③推出一個可靠的結論。
五、法律的解釋邏輯
法律的解釋服務于具體案件的應用。法律規(guī)范解釋邏輯旨在從邏輯上分析法律規(guī)范中的命題、概念的特征與關系,解決內容性的問題。法律規(guī)范解釋邏輯主要的形式是法律解釋選擇推理。其是指在適用法律規(guī)范過程中,以一定的方法或標準對法律的精神進行推理論證,從不明確的法律規(guī)范中導出所隱含的規(guī)范,從而確定和闡明法律本義的解釋方法。這是一種實質性意義上的推理。
為了解決關于婚姻法的司法解釋二第24條存在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2017年2月通過了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補充規(guī)定。客觀而言,這個司法解釋對于解決夫妻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對外債務的審判不一致只能起到部分作用,從解釋學的角度而言,僅僅是文義解釋范疇基礎上的擴張解釋。
從邏輯角度而言,正確的法律解釋選擇推理是不同于那種基于明確法規(guī)條文而導出隱含規(guī)范的字義解釋,而是聯(lián)系法律的整體結構、效力等級、歷史淵源、法律的目的以及社會效果等因素作出的解釋,它不僅能深刻地理解立法者原意,而且可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發(fā)展甚至創(chuàng)制新的法律規(guī)范。
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可以徑行用法律規(guī)范解釋邏輯進行分析。無論從法律體系解釋、法律目的性解釋、亦或法律價值解釋的角度而言,均可以得出個案實際的結果。
申言之,法律規(guī)范解釋推理不同于一般形式的推理,是為了選擇推理依據(jù)及選擇前提的推理,其推理結果還是要以形式推理為前提。
六、結論
法律實務領域是應用邏輯知識的重要領域,邏輯與法律之間存在特殊的作用。法律邏輯既以傳統(tǒng)邏輯為基礎,然而又并不受其研究視角的局限;也正因如此,所以可以說法律邏輯是一種超越一般邏輯模式的“邏輯”。
總而言之,在司法實務工作中,將邏輯推理運用到具體的實證案件之中,將使得法律規(guī)范的適用和解釋更加合理,也將使得案件的辦理更加規(guī)范,案件的判決結果更加理性。
注釋:
①劉海濤:“夫妻共同債務應以‘為夫妻共同利益為前提”,載《人民法院報》2013年7月4日第006版。
②江河:“夫妻一方對外設立的無償保證債務是否為共同債務”載《人民司法·案例》2010年第22期。
參考文獻:
[1]張大松,蔣新苗.法律邏輯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年1月.
[2]雍琦.法律邏輯學[M].法律出版社,北京,2010年9月.
[3]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邏輯學教研室編,《邏輯學》(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14年4月.
[4]【美】波斯納,蘇力譯.法理學問題[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北京,1994年7月.
[5]【德】H·科殷,林榮遠.法哲學[M].華夏出版社,北京,2002年12月.
[6]王利明.法律解釋學導論——以民法為視角[M].法律出版社,北京,2009年11月.
作者簡介:
陳冰(1973~ ),男,漢族,江蘇鎮(zhèn)江人,碩士研究生,副高級,研究方向:民商法學、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