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Ben Purkert
To the ground, a tree is tangential1. The skys
always on the fence2. Honey, I cant decide when,
where, or how. All I know is please
remove your heels before flooding my memory3.
When you text, my cell flashes one brief
minute of life remaining. In that span
I could bungee from head to toe. I could fit
my favorite loneliness for a gown, sequins4 sparkling
the light-years away. Dimmer, less naked to
the eye. Like a space bar pushing us farther apart
on the page. Across seven continents and six thousand
spoken languages, the world shares only one word
and thats Coca-Cola. I could enter anywhere
in the story, raise my tall glass and be somebody.
Isnt it something, spinning all day? Isnt the earth
in charge of us never drifting too far?
A baby antennas on the phone.
Its always for you.
對于大地,一棵樹是附帶的。天空
總是保持中立。親愛的,我并不能決定何時、
何地,或是怎樣。我知道的一切,就是拜托
挪開你的腳后跟,在淹沒我的記憶之前。
當你發(fā)短信時,我的手機短暫地閃爍了
一分鐘的剩余電量。在那一刻
我可以盡情蹦極。我可以為我
最喜愛的孤獨配一件長袍,裝飾亮片閃耀
直至數(shù)個光年之外。更暗淡,在肉眼看來
沒那么裸袒。像一個空格鍵推著我們在書頁上
更遠地分離??缭狡叽笾藓土ХN
口語,這個世界僅僅共享一個單詞,
那就是可口可樂。我可以進入這個故事中的
任何地方,舉起我的高腳杯并成為某個人物。
這難道不算某種成就,整日旋轉(zhuǎn)?難道
照管我們的地球不是從未漂移太遠?
一個迷你天線出現(xiàn)在手機上。
它總是為了你而存在。
當代詩人本·帕克特(Ben Purkert)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犁頭》(Ploughshares)等多家知名文學(xué)雜志的撰稿人,目前在拉特格斯大學(xué)新不倫瑞克分校(Rutgers University-New Brunswick)教授創(chuàng)意寫作課程?!恶v留原點》這首詩最先發(fā)表于《凱尼恩評論》(The Kenyon Review)2014年9月刊,后被收錄進他的首部詩集《獻給對終結(jié)的愛》(For the Love of Endings, 2018)。整本詩集以描述失戀情緒為主,充滿了當代生活氣息,書評人丹·瓦利(Dan Varley)據(jù)此勾勒出如下景象:“一位傷心男子,剛剛結(jié)束一段關(guān)系,在時報廣場的橄欖花園餐廳里喝著一杯寶林酒莊的霞多麗,向一位好友傾訴對前任的感情?!陶咚蛠砻赓M供應(yīng)的可口可樂,還有面包棒小食。這個悲傷的男子眺望被燈火掩映的紐約星空,并且好奇他的前任正在做什么?!薄恶v留原點》這一標題已然表明詩人癡心不改,帕克特在描寫孤獨和焦慮時采用的種種新奇表述,則是全詩的亮點所在。
一開篇,帕克特便自比地球,將他的前任,抑或說他對前任的思念,稱為附著在大地表面的一棵樹。他不僅“不能決定”分手的時間、地點與方式,甚至無法確定自己感情的去留,一方面“拜托”對方“挪開你的腳后跟”,與他這個地面再無瓜葛,另一方面又不愿刪除頭腦和手機中的“記憶”,甚至為了能及時收到對方的“短信”而不惜耗盡電量地等候。此前“保持中立”的“天空”,想必是指陪伴左右的朋友,在短暫出場后,便被全然關(guān)注前任信息的詩人拋諸腦后。詩人的情緒波動好似“蹦極”,忽而為手機的“閃爍”欣喜若狂,裝扮“最喜愛的孤獨”,忽而因手機“暗淡”無電而惆悵,感慨“我們”在電子通信空間中的“分離”。詩作的后半部分著重描述溝通困難與失戀情緒。詩人指出“這個世界僅僅共享一個單詞”,通過人際關(guān)系的疏離暗示自己與前任復(fù)合無望。他的借酒消愁,也不過是數(shù)十億人口中的慣?!肮适隆?,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地方”、任何“人物”身上。醉酒眩暈的帕克特稱自己如同“照管我們的地球”般原地“旋轉(zhuǎn)”,也是“某種成就”,這一自嘲雖然聽來心酸,但也說明他已承認自己無法放手。不同于此前附帶觸及的地表之樹,手機在充電、恢復(fù)通信功能后顯示的“迷你天線”,更像是扎根于詩人心中的思念,“總是為了你而存在”。
作為帕克特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手機的續(xù)航能力與通信功能使得這篇詩作充滿了鮮明的時代烙印。但究其創(chuàng)作手法,倒是與17世紀的玄學(xué)派詩歌(metaphysical poetry)一脈相承。這批詩人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新奇別致的比喻修辭,文辭更偏重口語而非抒情性質(zhì),例如約翰·多恩(John Donne)就曾在《別離辭:節(jié)哀》(“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中將夫妻比作圓規(guī)兩腳,雖離別卻仍相連;在《世界的剖析:初周年祭》(“An Anatomy of the World—The First Anniversary”)中則將其哀悼的伊麗莎白·德魯里小姐(Elizabeth Drury)比作世界的靈魂。有意思的是,根據(jù)拉特格斯大學(xué)新不倫瑞克分校第三屆作家研討會(Rutgers-New Brunswick Writers Conference)的日程安排,帕克特將于今年6月2日進行的主題演講,恰好是關(guān)于“如何創(chuàng)作比喻修辭”(“How to Make Metaphors”)。鑒于《駐留原點》與多恩的詩作都出現(xiàn)了將個人比作地球的修辭,我們不難推測帕克特的修辭詩藝師承何處,而他所“駐留”的“原點”,又豈止是對于前任的愛戀?
1. tangential: 附帶觸及的。
2. on the fence: 保持中立。
3. memory: 此處為雙關(guān)修辭,指詩人腦中的記憶,也指他的手機存儲容量。
4. sequin: 閃光裝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