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可見,要進入文本深處,需要我們引領學生駕“體驗”之舟,才能漸入藝術與情感深處,獲得深切而豐潤的體驗,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生長,生命得以滋潤。本文以《再別康橋》教學為例,探究如何借助體驗,引領學生向藝術與情感的深處漫溯。
一、架構新舊橋梁,延展體驗路徑
文學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人類文學不斷發(fā)展的結果。一位善于引導學生體驗的教師總是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橋梁,借助古詩喚醒學生對于古典文學的記憶,在觸摸古詩傳達的藝術與情感中受到觸動,從而帶著對文學深厚的情感進入新的內容學習,使體驗的路徑得到無限延展。
《再別康橋》一詩在體驗舊詩中拉開序幕:人有悲歡離合,離別是人生的常態(tài),由“離別”引發(fā)的創(chuàng)作數(shù)不勝數(shù),讓我們將記憶沉入故事,回憶歷代詩人寫下了哪些動人的詩歌,并道出詩歌借助怎樣的手法傳達出詩人怎樣的離愁別緒。
學生的記憶很快沉浸在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通過調動古詩積累,學生不是淺層次地停留在詩歌文字的表面,而是深入潛泳,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再到傳達的藝術與情感,向著古詩藝術與情感深處漫溯。
跨越時空前展性體驗,喚醒了學生關于“離別”的記憶,也架構起新詩與舊詩之間體驗的橋梁,使學生借助舊詩體驗,調動學生經驗,從而領悟到詩歌善于借助意象營造意境,展示詩歌的藝術美術,傳達或潛隱或奔瀉的情感,為走向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體驗《再別康橋》進行有效的方法引領與情感鋪墊,體驗在新舊詩歌的交融中得以延展,藝術與情感實現(xiàn)跨越時空的鏈接。
二、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激發(fā)體驗熱情
學生體驗的熱情是稍縱即逝的,這就需要我們在新舊詩歌對接的節(jié)點上,進一步將體驗推向藝術與情感的深處。《再別康橋》由于記憶的遙遠,在學生與文本之間造成體驗障礙,阻礙了學生體驗向藝術與情感深處漫溯的進程。這就需要我們打破空間與時間的障礙,還原彼時彼地的場景,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讓學生始終保持體驗的熱情,始終保持體驗的需求。
1.喚醒劍橋的記憶
《再別康橋》一詩,別康橋是主要事件,也是惹動詩人無限情感的觸發(fā)地。這就需要我們引領學生走進劍橋,喚醒劍橋的記憶,從而讓學生的體驗重回原點,回到那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感知徐志摩在康橋度過的一生最美好時光。為此,我援引徐志摩眼中的“劍橋”,投影伴隨著劍橋的畫面,音頻播放著《我所知道的康橋》《吸煙與文化》中作者關于劍橋的“記憶”:“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薄拔业难劬κ强禈蚪涛冶牭?,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薄诋嬅媾c音頻所營造的情境中,劍橋不再是一個冰冷的名詞,而是充滿著溫度,體驗的熱情在情境中升溫。
2.喚醒“再”次記憶
《再別康橋》不是詩人首別康橋,為此我們有必要喚醒學生“再”次關于別康橋的記憶:詩人于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fā)表詩作。1928年詩人重游英國,再次與康橋別離,在乘船歸國途中揮筆寫下此詩。視頻演繹一別、再別的場景,讓學生初步體驗到詩人的千縷柔情、萬種感觸,體驗需求難以抑制。
三、演繹溫情活動,擴展體驗維度
文學是一門藝術,更是充滿著溫度。文本閱讀離開體驗,就無法觸及文學的溫度,向藝術與情感深處漫溯的路徑也就被堵上。為了引發(fā)學生與文本的共鳴,在教學設計中必須要立足于課堂活動,演繹充滿溫情的活動,才能使學生借助既有的經驗,進行比較,沉淀,才能在多樣化體驗活動中獲得真切而厚重的體驗,進入藝術和情感的深處?;顒釉O計,既要貼近文本實際,又要兼顧學情實際。
《再別康橋》是一首新詩,朗讀活動是不可或缺的;《再別康橋》一詩歷來被譽為一首“美”詩,富含多維度的“美”。因此,本詩的活動設計主要集中在朗讀與尋美。
1.溫度朗讀,感受音樂美、建筑美
語言是詩歌傳達藝術與情感的霓裳,只有撩撥起霓裳,透過富有溫度的朗讀,才能透過語言的外表,感悟《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
朗讀活動一:自由朗讀,感受本詩用韻、遣詞特點。通過自由朗讀,學生初步感知本詩每節(jié)押韻、逐節(jié)換韻的特點,在遣詞方面,反復運用疊字,句式相似,回環(huán)復沓,讓人感受到一種音樂美。
朗讀活動二:同桌誦讀,感受詩歌形式上的特點。通過同學誦讀,學生對于本詩四行一節(jié)、每節(jié)排列兩兩錯落有致、六字句間夾八字句等特點有了深刻領悟,感受本詩的建筑美。
朗讀從自由朗讀,再到同桌誦讀,由個性體悟上升到與同桌分享朗讀成果,以學生個體溫度點燃同桌的溫度,在互動中漸入藝術與情感深處。
2.想象入境,體悟繪畫美、情思美
不得詩歌意象,不入詩歌意境,就不能說抵達詩歌藝術與情感深處。在誦讀的基礎上,需要我們引導學生調動想象力,通過朗讀將意象具化,將意象畫面化,讓意象編織成華美的錦緞。
朗讀活動三:示范朗讀,捕捉詩歌多重意象。在學生自由朗讀、對誦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示范朗讀,閉眼沉吟,“云彩、金柳、夕陽、艷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語借助想象成為一個個鮮活的意象,讓學生在色彩想象中初步觸摸詩歌的情感。
朗讀活動四:表演朗讀,潛入詩歌立體意境。為了進一步整合意象,我們可以組織表演性朗讀,引導學生進行角色置換,并著重抓住本詩動作性較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將靜態(tài)、孤立的意象進行立體化的架構,從而形成動態(tài)畫面,詩歌繪畫美得到充分演繹,詩歌情思也在朗讀中得以傳達。
四、貼近學生經驗,打通體驗通道
文學是生活經驗的積淀,走進文學,向藝術和情感的深處漫溯,離不開生活經驗作為支撐,這就需要體驗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使學生憑借生活經驗,或以此為樣本,或以此為支架,調動生活情感的內存,進行有效的文本遷移,打通體驗通道,架構起學生與文本之間體驗的橋梁,進行有效體驗置換,并借助體驗,獲得藝術積淀與情感熏陶,在共鳴中生成學生自我的情感經驗,讓學生體驗更具有深度,更具有個性,更具有生活味。
《再別康橋》一詩,可值得品味的細節(jié)很多,細節(jié)雖然微小、偏幽,卻是向藝術與情感深處漫溯不可忽視的路徑。如詩歌選擇了康橋邊的一顆“柳樹”,為什么選擇這棵柳樹,顯然并不是柳樹是康橋邊的唯一景物,那么為何詩人對柳樹情有獨鐘,如果我們并調動學生經驗,是難以理解詩人“匠心”與詩歌深厚的文化底蘊。
柳樹這種植物在我國文學作品中并不少見,我們可以調動學生經驗,首先,透視我國文學作品中“柳”的影子。柳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再到六朝詩歌“浮云玉葉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
再回到民間風俗,我國古來就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柳與人具備異質同構,柳也就成為情感的寄托物和負載體。折柳傳達出戀戀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寄寓著隨遇而安的思想,例如“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再從“柳”與“留”諧音,體悟我國古人善用諧音表達情感。在經驗支持下,學生對《再別康橋》選擇柳來傳達情感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體驗是打開文本藝術、觸摸作者情感的通道,然而體驗不是無所依附的,它需要調動學生知識儲備與經驗積累,在生動的體驗情境與豐富多彩活動中,為學生打通向藝術和情感深處漫溯的通道,直抵文本閱讀內核。
郭倩,山東省威海市第二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