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
摘? 要? 網絡時代,偶像生產主體以及生產過程都發(fā)生了改變,而網絡流行語的生產則是青少年參與偶像生產、偶像商品消費的主要外在表現(xiàn)形式;在參與過程中網絡流行語也會成為某一群體性符號標志,以特定的語言交流、傳遞特定的價值觀念,表達特定群體的情感傾向。網絡流行語成為網絡時代青少年偶像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生產要素,其出現(xiàn)及流行的背后是青少年個性心理和媒介生產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也對青少年的語言規(guī)范使用觀念造成沖擊,模糊了網絡與現(xiàn)實的使用邊界。
關鍵詞? 偶像生產;網絡流行語;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3-0001-04
網絡流行語的形成多以某一熱點事件為契機,引發(fā)網民通過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生產,并在一定范圍、時間內流行。國內網絡流行語與青少年關系相關研究始于鄭丹娘在2001年發(fā)表的《網絡流行語與青少年“自說自話”》,文中提出網絡流行語中存在的“自說自話”現(xiàn)象是青年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之后,學者陸續(xù)從消費心理、社會文化、隱私保護、身份認同、產生影響等方面展開對二者間關系的研究,對青少年網絡流行語的內在生產機制,尤其與偶像生產相結合的研究則少有涉及。而網絡流行語作為青少年的一種意義生產,往往與其媒介內容消費行為相互關聯(lián),作為媒介偶像生產中的重要符號要素——網絡流行語,也往往產生在偶像的生產、流通過程中,偶像生產借助網絡流行語的符號建構、加工、傳播實現(xiàn)。
1? 網絡流行語是青少年創(chuàng)造偶像的生產要素
傳統(tǒng)偶像生產,其創(chuàng)造的主動權在于大眾媒體,在注意力經濟下,通過媒體敘事性添加,視聽手段的聚焦和放大,快速將人物符號化、故事化,努力將個體轉化為與大眾有一定距離,進而產生審美效果的文化商品。在這個過程中,媒體刻意通過符號的選擇性添加來建構偶像,實現(xiàn)將人向商品的轉換?;ヂ?lián)網時代,偶像生產的權利機制發(fā)生轉化,互聯(lián)網改變了人與媒體之間的連接方式、人與內容的交互方式,受眾的傳播地位得以提升,以往在信息的推式傳播中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在網絡平臺可以自主選擇信息,并傳播自身的意見、觀點,基于共同的審美趣味、價值取向,形成基于網絡平臺的聚集,而這種權利轉化突出表現(xiàn)在受眾的偶像選擇和制造的主動性上,受眾成為生產者,通過點對點的交互式傳播,原本散落、零星的個體聚集成合力,影響和改變了偶像的生產機制。偶像生產過程中,由于受眾的主體性參與、創(chuàng)造,顛覆了傳統(tǒng)偶像形成過程中的話語機制,以往相對封閉的媒體敘事被迫與受眾發(fā)生互動,而這種互動突出表現(xiàn)在語言的生產、再生產上。
1.1? 作為生產符號的網絡流行語
網絡時代,傳受雙方角色很難嚴格區(qū)分,受眾基于節(jié)目內容進行多次創(chuàng)造,進行相關的內容生產,受傳者便轉為了傳播者,尤其是基于社交媒體,受眾在內容創(chuàng)造過程中,往往出于構建社交身份、傳播社交符號,達成社交資本的目的。在《創(chuàng)造101》中,王菊作為偶像形成的過程中,其自身言論經受眾傳播、再創(chuàng)造、加工生產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目派生內容,借明代陶淵明愛菊一說,喜歡王菊者將自己稱為陶淵明,并借助社交平臺,發(fā)表追求押韻、對仗的“詩句”式評論,形式上從打油詩、表情包,再到專屬的“菊話寶典”。而這種受眾自發(fā)創(chuàng)意生產的方式和王菊獨特的偶像生產符號關聯(lián)在一起,形成一種天然的語言屏障和社交門檻,進而構成了一種社交群落標識,既與其他粉絲團隊相區(qū)隔,同時也形成了比較強的偶像與粉絲間的維系能力,通過這種語言性的框定,王菊的粉絲將群體之外的人稱為“菊外人”。粉絲受眾基于網絡平臺圍繞偶像符號形成的社交群體特定語言習慣和交流風格,并在群體內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語法組合,甚至創(chuàng)造出新的語言詞匯,并通過群體協(xié)商機制對符合群體價值取向、審美趣味的信息加以強化,對不利言論加以反駁,逐漸達成群體共識,從而形成一定的準組織形態(tài)。也就是說“菊言菊語”一方面成為偶像符號系統(tǒng)中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成為群體與偶像間的重要關聯(lián)。
1.2? 作為消費符號的網絡流行語
生產出偶像并極力維護偶像的形象,粉絲受眾會自覺屏蔽掉對偶像不利的信息傳播,并通過正面信息的規(guī)模性覆蓋,沖淡不利信息對偶像形象產生的負面影響,這個過程是受眾生產的過程,同時也是節(jié)目消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菊言菊語”系列的語言性生產成為《創(chuàng)造101》中王菊身上的特定消費符號。伴隨王菊在整個比賽過程中的排名起伏,創(chuàng)作出“菊菊可危”表示其排名有危險,可能會被淘汰的境地;創(chuàng)意式拉票:“你一票,我一票,菊姐還能繼續(xù)跳”“半杯星巴克,菊姐變快樂”“一杯一點點,菊姐走更遠”等流行語。粉絲受眾在群體內命名均含有“菊”字,并通過語言上的生產,對比賽過程中“黑粉”進行回擊,“菊粉多說對不起,王菊才會了不起”“對不起,對不起,你罵我我罵你,不如我們在一起”“罵完投一票,身體好的呱呱叫”“對不起對不起,常說對不起,菊姐翻盤起”。通過“菊言菊語”系列網絡流行語的生產,既實現(xiàn)群體內交流的目的,又實現(xiàn)對群體外統(tǒng)一形象的識別性符號傳播目的,同時也完成了粉絲受眾具有參與性、生產性特征的偶像消費過程。
1.3? 作為文化鏡像的網絡流行語
語言的生產往往與背后的社會、文化關聯(lián)在一起,“網絡流行語實際上也反映了現(xiàn)實社會系統(tǒng)運行的結構性特征,是社會結構特征的一個鏡像?!盵1]粉絲受眾通過這種基于內容的語言生產建立一種臨時性社交關系,以偶像在綜藝節(jié)目《創(chuàng)造101》中的競技表現(xiàn)、比賽結果設置議題,形成群體內的討論熱點,推動下一步社交行為發(fā)生,粉絲受眾以想象中在場的方式參與,甚至左右偶像在競技中的結果,并由此引發(fā)某種群體性行為,比如投票、制作表情包、生產流行語,由此形成一種文化群落,并在一定人群范圍形成流行性、規(guī)模性傳播。在這種群體性傳播中,粉絲受眾以自生產的方式形成的內部文化本身就具有吸納流量的能力,偶像的生產和加工具有非常強烈的小眾群體文化色彩,在《創(chuàng)造101》節(jié)目競技機制推動下,這種小眾群體文化須向大眾文化進行轉化,進而吸引后續(xù)粉絲的加入,有些網友表示,“看到王菊的粉絲這么好玩,我也入粉了”,甚至以往對偶像持有反感情緒的網友,也通過這種群體性文化的轉化、傳播,轉變對偶像的態(tài)度,“黑著黑著就黑出感情來了”。而這種文化間的轉化,顯示出“網絡流行語從具有顛覆精神的小眾文化群體走向具有各種大眾文化特征的群體是標出性的歷史翻轉?!盵2]
2? 網絡流行語折射青少年的偶像審美和價值認同
偶像是系列性符號商品,“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實質就是個人在認知、情感和個性化發(fā)展上的欣賞、接受另一個人的價值觀、行為模式及外表形象,并加以崇拜和模仿?!盵3]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一種社會化的方式。
2.1? 文化審美
從發(fā)展心理學看,個體的青少年階段逐漸完成了生理自我的實現(xiàn),開始向社會自我與心理自我過渡,價值觀也正處于形成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101》中王菊等偶像的出現(xiàn),迎合了大多數(shù)平凡卻擁有夢想的青少年心理需求。王菊個人在外形、才藝上并不符合傳統(tǒng)意義上偶像的定義,也因此遭受了諸多非議,流行語中“地獄空蕩蕩,王菊在土創(chuàng)”,反映了受眾普遍認為其并不符合中國女團的審美標準。而王菊不僅在節(jié)目中借此自嘲,還通過與媒體名人的交流,展示自身與眾不同的觀點,表現(xiàn)出她對現(xiàn)代女性應具備的獨立精神的推崇,基于精神認同,粉絲受眾創(chuàng)造了許多與王菊相關的流行語,甚至王菊名字本身就成為了網絡流行語,創(chuàng)造出“王菊現(xiàn)象”。粉絲受眾自制偶像宣傳海報、宣傳畫,稱呼其為“菊姐”,編出了一系列宣傳口號,如“菊姐放心飛,菊粉永相隨!”。而這背后恰恰是青少年在心理上對既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觀、審美觀尋求突破的表現(xiàn)。雖然《創(chuàng)造101》是一檔綜藝節(jié)目,但其背后受眾的心理實際上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價值觀的調適過程,在傳播流行語的過程中,也是受眾獲得審美認同的過程。
2.2? 價值認同
“網絡流行語首先體現(xiàn)了文化的當下性特點?!盵4]“菊言菊語”的盛行背后是價值觀認同的支撐,粉絲受眾會通過自媒體傳播王菊在節(jié)目中所講話語,也會在該話語的基礎上按照既定的群體內部規(guī)則進行加工、發(fā)展,進一步傳播。這背后有粉絲受眾,尤其是青少年女性對王菊在節(jié)目中表現(xiàn)出來的獨立、個性的偶像形象認同,粉絲受眾在其身上添加了“追逐夢想”“努力上進”“獨立”等多個標簽,促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現(xiàn)代社會中獨立女性的象征。其后續(xù)的言論,以及粉絲受眾對言論的加工在這樣的價值觀指引下蔓延、傳播。粉絲受眾為這種獨立、奮斗、有趣的“菊言菊語”激發(fā)成為“菊粉”,在小眾群體范圍內掀起亞文化風潮,“文化話語生產的對抗是一種較為溫和的批判和對抗方式,反映著青年群體反叛的精神內質,運用結構主義的方式,以幽默或自諷的方式和社會精英掌控話語權的傳統(tǒng)模式做斗爭,從而完成自身的身份認同,完成對自身文化本質的闡釋和話語地位的爭奪,釋放壓力實現(xiàn)自身的話語權。”[5]
2.3? 情感共鳴
網絡流行語以夸張的情感表達呈現(xiàn)了青少年對外在環(huán)境的自我抗爭。粉絲受眾為《創(chuàng)造101》的王菊拉票,以小眾群體力量抵抗娛樂公司經濟支持下的其他競技選手,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青少年個體以一己之力對抗社會環(huán)境壓力的縮影。這種移情效果表現(xiàn)在對“菊風菊語”的創(chuàng)造性生產上,“你不懟,我不懟,愛豆各有各的美,專心護菊,送菊出道”,也表現(xiàn)在對偶像王菊的符號性添加上,也就是說在整個偶像商品生產的過程中,粉絲受眾出于情感共鳴獲得的假想性符號添加,在王菊成為偶像商品的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雖然粉絲受眾源于王菊特立獨行的言論而產生追星行為,但其后續(xù)的群體性生產行為往往表現(xiàn)出更多情感傾向下的群體性創(chuàng)造。也正因為如此,其網絡流行語的生產更多表現(xiàn)出娛樂化、戲謔化、幼稚化的特征,缺乏理性判斷和正常邏輯思維,比如“菊粉多說對不起,王菊才會了不起”,情感認同成為偶像商品標準,網絡個體在節(jié)目內容基礎上進行改造、加工,表現(xiàn)在語言上的混亂、缺乏邏輯性、世俗化,以此表達個體在網絡空間上的情感自由,釋放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壓抑情緒。
在網絡流行語的生產中,情緒代替理性判斷、拼接代替邏輯,甚至基于節(jié)目內容創(chuàng)造出一種偽語境,這種建立在特定情緒、情感基礎上的語言創(chuàng)造,獲得的是一種表面上、暫時性的使用,其不能為人提供一種可行的、深入表達現(xiàn)實世界的符號工具辦法,而只是停留在缺少文化活力的娛樂消遣層面,無法持續(xù)有效使用。
3? 作為偶像符號的網絡流行語對青少年的影響
3.1? 群體性傳播沖擊語言使用上的規(guī)范化
以綜藝偶像為基礎的語言成為流行,是基于網絡節(jié)點間的傳播,前文分析了這種節(jié)點間傳播的媒介基礎和心理基礎,在這兩個基礎上,青少年既是網絡流行語傳播的主體,也是網絡流行語的生產主體。偶像生產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往往是偶像作為商品系列符號中的一種,并且極易流傳開來。無論是偶像本身所說的話語,借助節(jié)目包裝,成為偶像商品的符號,還是通過粉絲受眾創(chuàng)造,再生產出來的流行語,都具有一定的流行基因,通過網絡節(jié)點,借助流行基因,傳播出去,并通過語言本身的生命力,不斷擴充、賦予新的內涵。綜藝節(jié)目《創(chuàng)造101》中的菊言菊語:“你不投,我不投,王菊何時能出頭”“菊外人”等流傳甚廣,甚至受眾還自己創(chuàng)造出了“菊唯己友”“菊勢不妙”“這菊穩(wěn)了”等多個網絡流行詞語、句子。粉絲受眾在一定群體內基于網絡平臺,發(fā)揮自身創(chuàng)造力,完成網絡流行語的生產、再生產、傳播、再傳播。雖然,網絡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語言表達方式?!盵6]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群體內按照一定規(guī)范、標準生產、使用網絡流行語,這在一定程度影響了青少年對規(guī)范化語言的尊重以及傳統(tǒng)意義上謹慎的語言使用態(tài)度,夸大自身在語言使用的主體性,對青少年語言符號規(guī)范化使用造成誤導。
3.2? 流行語的“流行”加劇青少年語言生產上的隨意性
語言生產者不僅是“主體”,更是“行動者”[7]。網絡流行語能夠比較直觀地反映青少年的價值觀,從生產邏輯看,流行的背后實際上是青少年基于網絡平臺個體間,個體與社會間互動過程中的一種認知性反映?!吧硖幱谶@一語言場域中的青年人能以更快的方式習得公認的語言符碼,從而表達獨特的價值觀?!盵8]
網絡流行語形成在偶像生產的背景下,常出現(xiàn)日常化的生產特征,由于生產主體是青少年受眾,流行語本身也具備激發(fā)青少年多次傳播的特質,故網絡流行語,尤其是以網絡節(jié)目內容為源頭的流行語常具有叛逆性心理反映和日?;⒖谡Z化的語言特征,而相較于歷史文化沉淀下來的詞語,網絡流行語往往具有反規(guī)范化的特征,借助文化中已有的成語、詞語進行加工、改造,賦予新的詞義,甚至轉變其原有詞義,達到表達新語境下意義的目的?!熬瘴河选薄熬談莶幻睢薄斑@菊穩(wěn)了”等均在原有成語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無論是用詞還是詞語本身表達的意思,均與原詞發(fā)生非常大的變化,這些詞常常在一定時期內成為網絡熱詞,頻繁被使用,迎合了青少年反主流的青春期叛逆心理需求,但隨著綜藝節(jié)目的下線,偶像光芒在受眾視野的消退,這些網絡流行語的流行周期也會結束,但網絡流行語對青少年語言認知的影響卻是深遠存在的。這種文化上叛逆表現(xiàn)在語言生產上隨性、肆意,“反傳統(tǒng)”的過程中獲得了反叛帶來意義生產上的快感。
3.3? 網絡流行語泛化造成語言使用環(huán)境上的模糊
從心理學角度看,青少年對環(huán)境認知還不成熟,對于媒介塑造出來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還不能做明確的區(qū)隔,這導致了網絡流行語的流行不僅僅表現(xiàn)在網絡上,還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青少年在自媒體、社交媒體,甚至日常交際中使用網絡流行語的頻率呈現(xiàn)增長趨勢。這一方面源于青少年自我表達的個性需求,另一方面,網絡媒體拉近了受眾日常生活和偶像間的距離,受眾生產的門檻消弭,而這種流行語的生產在使用環(huán)境上的邊界愈發(fā)模糊,每個個體都在網絡平臺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對流行語的加工來迎合、駁斥對偶像的認知、定義,語言在其中以一種快速更迭、動態(tài)演變的方式被改變著。諸如以上提到的,“對不起,對不起,你罵我我罵你,不如我們在一起”“對不起對不起,常說對不起,菊姐翻盤起”。這種語言修改上的狂歡帶來的不僅是語言野蠻生長的生命力,更主要的是語言在媒體和受眾的雙重推動下的濫用。語言使用過程中,規(guī)范是基本前提,隨意更改、修改權的泛濫,會嚴重影響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甚至會造成語言符號在不同人群中傳播上的困境,而這在偶像生產的情況下,青少年對網絡流行語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一旦負效應的網絡流行語被較小年齡的網民所接受,則這類網民的三觀會受到不利影響,并且網民還會對傳統(tǒng)文化持片面認知,再加上,這類網民正處于模仿學習的關鍵階段,如果負效應網絡用語巧妙滲透到其生活,還會間接影響網民的語言表達習慣,這對網民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消極
作用?!盵9]
網絡流行語沖擊了青少年所接受的主流文化支配地位,在網絡流行語中所強調的自由、釋放,消解了傳統(tǒng)主流文化對青少年的規(guī)訓,青少年在網絡流行語的傳播過程中模糊了網絡語言的使用邊界,在語言意識中,淡化了語言傳播中使用范圍和規(guī)范等約定俗成的使用意識。
綜上,“語言是社會的,社會性是其本質屬性。流行語的本質是特定人群的價值觀念、文化心態(tài)和一定社會現(xiàn)象的反映?!盵10]網絡流行語的廣泛使用,一方面是媒介技術進步提供青少年語言創(chuàng)造平臺的結果,另一方面網絡的點對點傳播模式放大了青少年主體語言生產的權利。此外,在網絡節(jié)目內容生產機制作用下,網絡流行語的生產往往和某一具體偶像商品、文化現(xiàn)象、社會問題關聯(lián)在一起的規(guī)律,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青少年內心既有融入主流文化的意愿,同時又要彰顯獨立、個性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心理,還伴有青春期的焦慮,也決定了網絡流行語的“流行”具有失效性、小眾性,滿足了其特定年齡階段的內心需求,但也造成了諸多語言使用上的問題,并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語言觀,為后續(xù)青少年的文化學習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李鳳蘭,彭紅秀,等.焦慮中的反叛與韌性:青少年網絡交往中的話語表達[J].中國青年研究,2018(8):17-22.
[2]管靜.從符號學視角解讀網絡流行語的大眾文化特征[J].東南傳播,2018(7):73-75.
[3]岳曉東,嚴飛.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綜述——偶像崇拜的年齡差異[J].青年研究,2007(3):8-14.
[4]李海平,郭慧敏.網絡流行語的文化內涵及翻譯策略[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7):100-102.
[5]王琦.互聯(lián)網公共空間中青年文化的話語生產——基于青年網絡流行語的一項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8(2):59-66.
[6]魏青霞.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網絡流行語“中年少女”[J].戲劇之家,2018(12):6.
[7]喬納森·波特,瑪格麗特·韋斯雷爾.話語和社會心理學:超越態(tài)度與行為[M].肖文明,吳新利,張擘,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10-11.
[8]楊揚.青年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及其管理[J].青年記者,2018(9):38-39.
[9]賈新.熱點新聞事件中網絡流行語產生的原因及其傳播效應[J].新聞傳播,2018(3):35-36.
[10]高秋玲,李海英.“尬X”系列年度流行語考察[J].現(xiàn)代語文,2018(7):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