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保員
“解剖麻雀”和“構建高樓”都是形象的說法。前者的意思是借助教材中的經(jīng)典例文,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后者的意思是指導學生運用從每篇例文中學到的結構方法,寫出符合基本規(guī)范的作文。二者的關系可以簡單地表述為:“解剖麻雀”是學,“構建高樓”是用。
一、解剖“麻雀”,理解結構
1.抓整體,把握行文結構
小學作文教學中,寫景是重點訓練內(nèi)容之一。學生寫景往往語言干澀,情感生硬,脈絡不清,表述雜亂。這些問題在結構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不會謀篇布局,整篇習作言之無序。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語文》下冊(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級和冊數(shù))的《桂林山水》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體會文中的景色美及語言美,還要側重引導學生感知文章是怎樣將美麗的景色有序表達出來的,讓學生把握住文章的結構美。
《桂林山水》的寫作對象是“桂林山水”,文章開篇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指出桂林山水的總特點。教師告訴學生,這是一句“管總”的話,后面的內(nèi)容都是圍繞這句話而展開。接著,教師提出問題“文中是怎樣具體體現(xiàn)出山水之美的”,引導學生理解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別從“水”和“山”兩方面進行具體描繪,是分寫。結尾處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段的“甲天下”相呼應。這樣一分析,課文“總分總”的結構就凸顯出來了。
2.抓線索,解剖行文思路
上面對寫景文結構的引導,實際是在剖析課文架構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領悟?qū)懢拔牡摹八牧喊酥?,掌握作文結構的基本方法。這種方法在敘事類文章中同樣適用。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頂碗少年》是按事情發(fā)展先后順序?qū)懙?。通過剖析,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寫的是頂碗少年一場演出中三次驚心動魄的表演過程,即“第一次表演失敗——第二次表演再失敗——第三次表演成功。這三個步驟是由事情發(fā)展順序決定的,不能互換。
事情發(fā)展先后順序是敘事類文章的基本結構方式,抓住了敘事線索,文章的行文脈絡就清晰可見了。
3.抓局部,解剖內(nèi)部結構
理解了《頂碗少年》主題部分的結構后,教師以“第一次表演失敗”為例,引導學生剖析事件的具體情節(jié)。學生通過剖析,發(fā)現(xiàn)“第一次表演失敗”的過程為:出場——自如地表演——加大表演難度(騎在另一位演員身上表演)——碗搖晃得厲害——碗掉了下來——觀眾驚呆了。進一步剖析讓學生認識到,“第一次表演失敗”是通過一系列分步驟完成的。運用這種方法剖析第二次、第三次表演過程后,學生對敘事過程分步寫的印象就加深了。
《桂林山水》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寫“水”和“山”,各段的內(nèi)部結構同樣值得細細品讀:第二自然段運用對比寫法,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水“靜”“清”“綠”的特點,抓住“靜”“清”“綠”三個關鍵詞,就很容易理解段內(nèi)的并列結構;第三自然段以同樣的手法,通過“奇”“秀”“險”三個不同側面,以并列結構的方式寫出了山的特點。
通過對文章內(nèi)部結構的剖析,學生會領悟到,寫文章不僅要從全文的角度關注結構,還要注意每個段落中的內(nèi)部結構。
4.抓提綱,還原文本結構
理清了文章的結構,也就把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學《桂林山水》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再讀課文,還原作者寫作本文時的提綱,進一步強化他們對“總分總”結構和分述中并列結構的認識。
教學《頂碗少年》時,筆者帶領學生“恢復”課文開頭段和結尾段的內(nèi)容,強化他們對全文“總分總”結構的認識,理解“總”與“分”的內(nèi)在邏輯。同時,讓他們認識到,在敘事類文章中,“分”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進程分步推進,與寫景文結構中的“并列分層”有所不同。若說寫景文的結構是橫式,那么敘事文的結構就是縱式。
二、構建“高樓”,構思成文
無論對課文結構剖析得多么透徹,對學生而言,都還只是停留在想的層面,跟寫之間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學以致用。
1.抓關鍵句擴寫
學完《桂林山水》之后,可以布置“家鄉(xiāng)的美景”之類的主題進行習作訓練,引導學生以“總分總”的順序,先用三句話或者三個關鍵詞概括自己的家鄉(xiāng),再對這些內(nèi)容擴寫。這樣的擴寫既讓學生少了對作文的畏懼感,避免了不知從何下筆的情況,又強化了結構意識,讓學生認識到文章是有章法的。
筆者的課堂中,一名學生以《我的家鄉(xiāng)》為題,借鑒《桂林山水》的結構,首段點出對家鄉(xiāng)的總體印象,明確“這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在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采用并列式結構依次寫了小河、田野及村落的景象。各個段落中,小作者又有層次地寫出了各自的特點,如“小河”,體現(xiàn)了河水的清澈、水草的豐美、水產(chǎn)的豐富等特點;寫“田野”時,描繪了春夏秋冬的不同色彩;“村落”一段則扣住房屋的錯落有致、環(huán)境優(yōu)美及村民的淳樸熱情而展開。最后,以“這就是我的美麗的家鄉(xiāng),我愛我的家鄉(xiāng)”作為結尾。通過這篇習作,我們可以看出,這名學生已經(jīng)通過《桂林山水》領悟了寫景文結構上的特點,完成了自身對寫景文結構的構建。
2.變?nèi)朔Q改寫
《頂碗少年》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文章敘述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改寫這篇課文。改寫的要求是去掉課文的首尾段,假設自己就是頂碗少年,這是自己的一次演出,并且是第一次演出, 用第一人稱改寫這篇文章。改寫的目的,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這一事件的場景與過程。通過改寫,學生對這一事件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有一名學生寫到“碗,又在我頭頂厲害的搖晃起來”時,甚至緊張到筆尖都在輕微地顫抖。
3.仿結構拓展
《頂碗少年》這個單元的習作主題是“難忘的第一次”。改寫完后,筆者讓學生從成長中找出“最難忘的第一次”,依據(jù)分解的《頂碗少年》的結構模式,當堂說說經(jīng)歷的過程。學生說到“第一次學騎車”。首先將整個過程按照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分為“學會推車——學會單腳落地蹬車——學會騎車”三大步驟,然后依據(jù)事情發(fā)展的順序?qū)讉€大步驟分成若干小步驟。結構上如此有序,說明學生對敘事類文章分步逐級推進的縱式結構已初步掌握。在這樣的基礎上動筆習作,也就不會有太大困難了。
以上對學生作文結構的引導,主要基于對典范課文的剖析和仿寫。這樣做絕不是要讓學生機械模仿、生搬硬套,而是為了打通閱讀與寫作的藩籬,讓二者融會貫通,幫助學生實現(xiàn)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同步提升。隨著閱讀量的不斷增加,學生頭腦中積累的“模板”越來越多,他們就能逐步拋棄模板,讓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法。
(作者單位:襄陽市第二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