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羅竑昆
中國鋼琴音樂近百年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代代熱衷于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作曲家,也積累了一批優(yōu)秀的作品。從趙元任第一部公開出版的鋼琴作品《和平進行曲》,到齊爾品發(fā)起的“征求中國風味鋼琴的鋼琴曲”比賽中榮獲頭獎的賀綠汀《牧童短笛》,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劉莊、儲望華及殷承宗等人根據(jù)冼星?!饵S河大合唱》創(chuàng)作的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一代代音樂家為將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以及中國獨特的環(huán)境土壤融入鋼琴這一樂器做出了一次次的嘗試與努力。
偶然看到代百生博士的《中國鋼琴音樂研究》,由于對鋼琴藝術的熱愛,心里便產(chǎn)生了好奇,將中國鋼琴音樂這一個如此龐大的研究工程寫進一部書本身就是一種不小的挑戰(zhàn)。再看本書導言—“從文化的視角研究中國鋼琴音樂”,便產(chǎn)生了更大的好奇心,想看看不同視角下的中國鋼琴音樂研究究竟有著怎樣體現(xiàn)。于是便不再猶豫,買下此書回去詳讀。心中所想,以此文分享。
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上篇:整體特征研究;下篇:作品個案分析;補遺:外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中國風格研究。
上篇:整體特征研究。主要論述了中國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形成過程、中國鋼琴音樂研究現(xiàn)狀,以及對中國鋼琴音樂語言的民族特征進行了論述,并闡述其美學意義與教學意義;同時,對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和聲、曲式民族化,以及對現(xiàn)代作曲技法的借鑒進行了總結(jié)與歸納。
下篇:對作品個案中的中國鋼琴音樂風格進行研究。主要以賀綠汀《牧童短笛》、汪立三《#F商:書法與琴韻》、羅忠镕《鋼琴曲三首》,以及儲望華的鋼琴改編作品《二泉映月》為例。
補遺:外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中國風格的發(fā)展歷史、主要類型,以及外國與中國鋼琴音樂中“中國風格”的比較。
代百生的這一部《中國鋼琴音樂研究》將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特點及中國鋼琴音樂的特征,包括文化意韻、音響形態(tài),作曲與演奏技法等領域進行了融合。
1. 以中國鋼琴音樂的風格研究為主線
該書與其他傳統(tǒng)中國鋼琴音樂研究文獻不同的地方在于該書是以中國鋼琴音樂的風格作為論述主線的,而非傳統(tǒng)鋼琴音樂的研究文獻對作曲技法的研究分析及對演奏技法的總結(jié)歸納。以中國鋼琴音樂的風格為視野出發(fā)點,看待作曲技法對中國鋼琴音樂風格的形成與影響,是該書最大的亮點之一,也是該書研究思路與視野較為新穎的部分。
2. 研究內(nèi)容整體理論總結(jié)與高度更上一層
由于該書的研究主線為中國鋼琴音樂的風格,并輔以文化角度對中國鋼琴音樂風格中的發(fā)展進行詮釋,使得許多不易描述或在技法探究領域難以界定清楚的問題,在理論層面有了一個更好的解決。其研究內(nèi)容也涉及了一些跨學科的方向,例如語言學、思辨學、音樂美學、教育學和作曲技術理論等,來綜合理解中國鋼琴音樂中一些較為晦澀、生硬與抽象的問題,使得該書達到了一個更加寬泛的理論高度。
3. 對新研究內(nèi)容的補充
一個與之前中國鋼琴音樂文獻不同的全新內(nèi)容出現(xiàn)在該書的補遺部分—外國鋼琴作品中的中國風格研究。這個部分對外國鋼琴音樂中的中國風格的歷史、概況與三種“中國風格”的主要類型做了初步的概述,該部分的研究主要得益于作者在德國多年的留學經(jīng)歷,使之具備了這方面的學術優(yōu)勢及視野。該部分還對外國與中國鋼琴音樂中的“中國風格”進行了比較。
1. 研究創(chuàng)作技法時的逆向思維
從風格發(fā)展與形成來看待技法的探索,是該書對中國鋼琴音樂發(fā)展歷程論述的又一個側(cè)面。與之前不少的以各技法研究來對比作品間的技法發(fā)展脈絡的論著不同,本書更多是以逆向思維,將技法體系放在整體風格中進行道路探索,并得出新的分類與結(jié)論,這樣不僅使得技法的發(fā)展在風格的建立下有著更為清晰的大局觀,也使得不同時期中技法運用的參照性與對比性更加強烈。
2. 借鑒西方音樂風格史的學科思路,看待中國鋼琴音樂風格與文化的獨特與創(chuàng)新
在對風格問題的研究上,代百生參考了西方音樂風格發(fā)展史中的風格分析思路及風格分類法的相關方法論,站在中國文化這個大的角度,切實看待不同鋼琴作品對于中國文化的詮釋及其作用,總結(jié)出中國鋼琴音樂風格及其文化的獨特性。
3. 對思辨學、音樂美學、音樂表演學、音樂教育學及語言學的方法論跨學科交叉使用
該書上篇采取了多學科的研究方法論,對中國鋼琴音樂的整體特征進行了研究。其中,有對美學意義及表演藝術思維的探究,對作品中音樂語言民族表現(xiàn)特征的研究,也有對風格問題中思辨學的方法論實踐和對題材標題特征的總結(jié)概括。下篇采用個案分析法,綜合使用了多學科、多方面的方法。
在該書的下篇中選取的四個作品案例分別為:賀綠汀《牧童短笛》、汪立三《#F商:書法與琴韻》、羅忠镕《鋼琴曲三首》三部作品的“中國風格”探析,以及儲望華鋼琴改編曲《二泉映月》的理解與演奏。
筆者認為,代百生選擇這四個作品做該書詳細的個案分析研究稍顯得不太具備足夠的代表性。第一,對汪立三鋼琴曲和羅忠镕鋼琴曲的研究直接整理自作者于2004年發(fā)表于《武漢音樂學院學報》第二期的論文①,以及2009年10月同樣于《武漢音樂學院學報》發(fā)表的論文②。雖在內(nèi)容上與上篇研究方向一致,都為風格探析問題,但這兩個作品的代表性與知名程度略遜于第一個案例《牧童短笛》,以及最后一個案例鋼琴改編曲《二泉映月》。第二,對最后一個案例《二泉映月》的研究視角更多放在了演奏與理解上,其中的原因是《二泉映月》原是二胡曲,本身就具有中國風格,因此在探討儲望華對《二泉映月》的改編曲時,作者并沒有對其中國風格進行研究,而是轉(zhuǎn)向演奏角度。筆者認為在概念上,這部改編作品的演奏與理解問題放在該部分中,與該篇內(nèi)容和研究方向未免顯得有些偏離,若選擇其他更具代表性的作品放在此處,可能效果更佳。
這部《中國鋼琴音樂研究》的優(yōu)點與特點在前文已經(jīng)敘述過。筆者在此還想就該書寫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闡發(fā)一點個人見解。
第一,該書在導言中提到《中國鋼琴音樂研究》這部著作是以文化的視角研究中國鋼琴音樂,但在整體目錄中,其重要的研究對象其實卻是風格問題,雖然作者是站在文化背景下探析中國鋼琴音樂的風格,但難免會讓讀者對其導言中的方向性有所疑惑。
第二,在該書的下篇個案分析中,也較多把視野集中在了風格問題的探析,雖然每個案例都與文化內(nèi)容結(jié)合了,但相比之前沒有太多的理論提升與文化層面的總結(jié)歸納。在細節(jié)問題上,該書也有些許瑕疵,一些錯別字與排版帶來的問題在此不一一列舉。
但總的來說,代百生的《中國鋼琴音樂研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國鋼琴研究著述。中國鋼琴音樂的研究,無論從文化、技法、風格,還是新視野的角度,都太缺乏這樣系統(tǒng)的著述,更加缺乏一些復合型的音樂研究人才來對這一領域進行研究??v使這本書有著筆者認為的那些問題,但瑕不掩瑜,它為我們展現(xiàn)了該領域許多未知的空間。
回顧中國鋼琴百年的發(fā)展,在這一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積累了很多創(chuàng)作與演奏上的經(jīng)驗,也嘗盡了探索民族化道路上失敗的苦頭,但研究總是跟不上作品的進度,中國鋼琴音樂的研究距離更加系統(tǒng)化、更加具有理論高度與深度的時代還有漫長歲月,這些工作皆需當下音樂學者腳踏實地的完成。相信中國鋼琴音樂的發(fā)展與研究都將向著更加中國化、更加國際化的道路前行。
注 釋:
①代百生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汪立三鋼琴曲〈#F商:書法與琴韻〉中的“中國風格”探析》,《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②代百生文,《現(xiàn)代音響隱藏下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羅忠镕〈鋼琴曲三首〉的“中國風格”探析》,《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