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略論江漢平原水鄉(xiāng)風(fēng)情的荊楚方言詞匯

      2019-04-02 10:52:32袁盼李華平蕪崧
      關(guān)鍵詞:江漢平原語素謂之

      袁盼 李華平 蕪崧

      (長江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地名是某個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可以反映某一地區(qū)在某一歷史階段的地理特征、物產(chǎn)經(jīng)濟(jì)、歷史事實(事件或人物)、宗教信仰等。江漢平原河網(wǎng)密布、湖泊眾多,獨(dú)特的地理自然條件造就了獨(dú)特的水鄉(xiāng)文化,這在該區(qū)域——荊楚方言區(qū)的詞匯中打上鮮明的烙印。本文擬從地名詞、名物詞以及熟語(含慣用語、諺語和歇后語)等方言詞匯來考察江漢平原的水鄉(xiāng)風(fēng)情。這些詞語有的屬于古今傳承詞(有的如今成了造詞的語素),有的屬于當(dāng)?shù)厝说淖栽煸~,有的屬于某地獨(dú)有的“方言特征詞”[1](P3)。

      一、反映水域形態(tài)的地名詞

      地名能夠反映地域文化特征。[2](P178)江漢平原自古就是水鄉(xiāng)澤國,富含各種形態(tài)的水域特征,這在很多地名詞中都有反映。

      1.反映水域形態(tài)的地名語素

      江漢平原中的一些地名詞語或其中的語素可直接表明該地區(qū)當(dāng)前或者曾經(jīng)具有某種水域形態(tài)(有的同時指水域本身)。地名結(jié)構(gòu)往往由“特征語素+水域語素”構(gòu)成,如地名“五湖”“潛江”“馬河”“祁淵”“凈潭”等。特征語素說明水域的相關(guān)特點(diǎn),如數(shù)量、形態(tài)、性質(zhì)、居民姓氏、歷史掌故甚至地域的植被、動物等等;水域語素說明水域形態(tài)特征,水域語素在其他語境大都能獨(dú)立成詞。常見的水域語素有“湖”“江”“河”“淵”“潭”等,下面列舉數(shù)例。

      淵:《說文·水部》:“淵,回水也。”還指深潭;深池?!冻o·九章·昔往日》:“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贝肆x今楚語區(qū)仍用,不過稍有不同,把水深而面積大的水潭乃至湖泊叫“淵”。因江漢平原湖泊眾多,很多地名帶有“淵”字,如:齊家淵、文村淵、雙鳳淵、木成淵、鄔阮家淵、石子淵。

      剅[lou53]①注音為江陵話的鄉(xiāng)下腔,下同。:《廣韻·侯韻》:“剅,小穿。”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湖廣四·沔陽州》:“剅與穴同,蓋水流分洩處?!奔尉浮躲骊栔葜尽罚骸肮艥B地下河,古人稱地下河為剅或潛,如蘆洑河?!爆F(xiàn)在多指在堤壩之下人工開挖的排灌的口子或水道,詞語“剅口”“剅嘴”“剅子”均指地下水道的進(jìn)出口。排灌周邊必有人煙,因此“剅”多做地名標(biāo)記,如仙桃市有“剅河鎮(zhèn)”“陳剅村”“黃剅”“劉家剅”“新剅”“剅河”等,石首市有“黃金剅”“董家剅”等,洪湖有“雙剅”等。

      潭:《楚辭·九章·抽思》:“長瀨湍流,溯江潭兮?!蓖跻葑ⅲ禾叮瑴Y也,楚人名淵曰潭?!缎?yīng)音義》卷十八:“潭水,亭水也。楚人名深為潭?!笨梢姟疤丁笔侵钢車忾]的靜態(tài)的深水域,實際上是大湖退化后的遺留。本地帶“潭”的地名詞有(天門的)“黃潭”“凈潭”“龍寺潭”、(洪湖的)“壩潭”“天潭”“三伏潭”。

      溝,指貫穿田間用于灌溉或排水的小型水道?!墩f文·水部》:“水瀆也,廣四尺,深四尺?!苯瓭h平原水源充足,引溝開渠澆灌田地極為便利(不像某些地區(qū)靠打井澆地),溝渠隨處可見,以“溝”為標(biāo)志的地名也不少,如“八溝”(洪湖)、“新溝”(監(jiān)利)、“張溝”(仙桃)、“官溝”(公安)等。

      港,《說文·水部》:“水派也。”指河川的分支。當(dāng)水中洲地不斷發(fā)育,主河道便分出支流,形成狹長的水道。以該水域特征命名的地名有“代港”“太湖港”“張港”(張截港)“港河”等。

      灣,水流彎曲的地方,以及河湖凹入陸地、便于停船的地方。《廣韻》:“灣,水曲也?!北镜貛А盀场钡牡孛小盀匙印薄瓣悶场薄霸覟场薄袄铻场钡??!盀匙印币仓篙^小的村落。

      其他還有以“泓”“流”為地名的,如“鄧泓”(江陵)、“南東泓”(潛江)、“黃流”(天門)、中流、“流水”(監(jiān)利),等等。

      2.反映水陸關(guān)系的地名語素

      有些地名由“特征語素+陸域語素”構(gòu)成,陸域語素表示的意義均與水有關(guān)系,我們可以從其中看出當(dāng)?shù)氐乃戧P(guān)系。常見的陸域語素有“洲”“埠”“灘”“堤”等,如地名“學(xué)堂洲”“拖市埠”“竹根灘”“新堤”。以下再舉幾例:

      垸,在湖泊地帶擋水的堤圩,亦指堤所圍住的地區(qū)?!佰笔墙瓭h平原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本地帶“垸”的地名詞語有“大興垸”“聯(lián)合垸”“李公垸”“久合垸”“西大垸農(nóng)場”,等等。

      垱,為便于灌溉而筑的小土堤,由其構(gòu)成的地名如“張公垱”(江陵)、“斑竹垱鎮(zhèn)”(公安)、“觀音垱”(沙市區(qū))。

      坮,建房居住的高地。江漢平原地勢低洼,水患較多,為防水患,村民堆土為坮以供造屋,稱為“挑坮”“填坮子”,由此形成的小村落也稱為“坮”,多與姓氏組合為地名,如“高家坮”“魏家坮”“金坮”;也有其他組合的,如“荷花坮”“昧雞坮”“米積坮”。

      嘴,突入河道的尖形陸地,水陸相并形如人嘴,故以嘴命名,俗作“咀”。例如仙桃的“沙嘴”“毛咀”,監(jiān)利的“周老嘴”、荊門的“蔡咀”“馬咀”等。又有以“口”為喻的,指淹水潰口之處和江河交匯處,如天門的“岳口”、洪湖的“峰口”、江陵的“新口”等。冠以“嘴”或“口”的地名,都帶有視覺形象特征。

      其他還有表水流下游洲地的“尾”(楊林尾),表水邊高坡的“嶺”(沙嶺、走馬嶺)。

      二、反映水鄉(xiāng)生活的名物詞

      地方名物詞的產(chǎn)生,多與當(dāng)?shù)氐牡乩項l件和勞作方式等息息相關(guān)。江漢平原的人民依水而居、靠水生存,很多名物詞與水鄉(xiāng)生活密切相關(guān)。

      (一)與魚有關(guān)的方言詞

      1.漁具

      用兩根竹子交叉做支架固定魚網(wǎng)的一種長方形漁具,謂之“趕罾子”。人站在水里扶趕罾子,用腳反復(fù)踩水和水草,使小魚或黃鱔跑進(jìn)趕罾子。

      魚網(wǎng)還有“殺網(wǎng)”(用雙手撒成圓圈入水的)、“拖網(wǎng)”(下到水里再拖的大網(wǎng))、“絲網(wǎng)”等。

      叉,歧頭的器具。如:魚叉[還有糞叉、揚(yáng)叉(揚(yáng)谷的木制農(nóng)具)]。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又部》:“叉,凡岐頭皆曰叉。”《文選·潘岳〈西征賦〉》:“垂餌出入,挺叉來往。”李善注:“叉,取魚叉也。”引申為用叉刺取東西,如:叉“捆子”(草頭)、叉魚?!墩滞āび植俊罚骸安妫∫??!碧评钊河瘛断擅髦蘅谔枴罚骸鞍肫忠垢杪勈帢?,一星幽火照叉魚?!辈骖^鐵齒的頂端有防止魚脫落的倒刺,謂之“倒掛[k‘ua21]須”。

      罩[tsau53],捕魚的竹籠。《爾雅·釋器》:“篧,謂之罩?!惫弊ⅲ骸安遏~籠也。”郝懿行義疏:“今魚罩皆以竹,形似雞罩,漁人以手抑按于水中以取魚?!薄墩f文·網(wǎng)部》:“罩,捕魚器也?!苯袂G楚話叫“麻罩”(上口小下口大的圓柱形)。也指用罩捕魚(先用它罩住魚,再從頂端的口里伸手進(jìn)去捉魚),如:今天罩了5條魚。

      蝦搭子,一種專門捕捉蝦子的漁具,先用方形木架固定網(wǎng)子,再綁在一根長長的竹竿頂端,放進(jìn)水底,向懷里拉,把網(wǎng)子拉上岸,此謂“搭蝦子”?!按睢敝赣蛇h(yuǎn)及近的動作,如“搭泥巴”(把塘泥搭上岸作肥料)。

      戽斗,明李實《蜀語》:“舀水器?!币卜Q“穿斗”,舊時取水灌田用的農(nóng)具,用竹篾、藤條或木板制作,略似斗,中間以木棍做把供一人使用。參見下文的“戽水”和“戽魚”。

      還有“花籃”(一種用竹篾編織的橢圓形漁具)和“毫子”(一種用竹篾編織的細(xì)長的漁具)。

      2.魚類及其生存狀態(tài)與捕魚活動

      江漢平原是魚米之鄉(xiāng),魚類豐富,諸如:家鰱子(白鰱)、肨頭(麻鰱)(鳙,大頭魚)、鯇魚(草魚)、青鯇、(鯉)拐子(鯉魚)、黑巴子或黑魚(烏鱧)(還稱財魚,以表達(dá)求財?shù)男睦?、胡子鯰(鯰魚)、叼子(含翹嘴叼和肉[lu34]叼)、吹火筒(鳡魚,一種兇猛的魚,狀如吹火的竹筒)、團(tuán)魚(甲魚)、紅南(眼)佬、土憨巴(極不靈敏的一種肥厚的小魚)、南母子(小魚)、死光皮(白色小魚)、洋婆婆(黑色小魚)、鯚花魚(鱖魚)、江豬子(江豚)、鱔魚、刺泥鰍、燒烏龜。幼魚常以“包[pau21]子”或“嘎子”相稱,如“鯽嘎(包)子”(小鯽魚)、“鯇包子”、“黑包子”;魚苗稱“魚秧子”(鱔魚秧子、草魚秧子)。

      “田雞”也是人們常食用的佳肴。《新方言·釋動物》:“蝦蟆在水者南方稱田雞?!苯袂G楚話城鎮(zhèn)謂之“田雞”,鄉(xiāng)下謂之“克馬子”;謂“蝌蚪”為“克馬林子”。

      與魚有關(guān)的活動主要有:撈魚(捕魚、捉魚)、逞棹(劃船時連續(xù)按動船尾的長棹,使船加速前進(jìn))、干坑(塘)(把水塘里的水抽干,以便撈魚挖藕)、施魚(用花籃或毫子放誘餌捕魚;也說“施花籃”“施毫子”)、劃黃魚[漁民在長江里用帶鉤的漁網(wǎng)捕撈黃魚(中華鱘),簡稱“劃魚”]、撿湖腳[tio34](下湖去撿大人們不要了的蝦子、小魚)。

      (二)描寫稻米及相關(guān)農(nóng)活的方言詞

      江漢平原主產(chǎn)水稻,一般收獲兩季,也有三季的,早稻、中稻和晚稻依次稱為“早谷”“中谷”“晚谷”。下面介紹一種稻米。

      割了谷在拌桶上摔砸谷穗,使谷子脫離稻梗,落入桶里,謂之“拌谷”;用牲口拉著石滾把稻谷從稻的秸稈上脫離謂之“碾谷”(也指用石碾碾壓以除去谷子的殼,也稱“碾米”);用揚(yáng)锨(木掀)撮了稻谷上揚(yáng)讓風(fēng)吹去泥沙或渣滓使稻谷干凈謂之“揚(yáng)谷”;曬谷時用耙子或手在谷子中間弄出長長的小溝謂之“哈谷”(把谷哈一下);用打米機(jī)使稻谷成為大米謂之“打米”或“打谷”,谷子的外殼謂之“谷殼”或“粗殼”。本地人常常把其他糧食比擬為“米”,如“菱角米”“蓮米”“豌豆(蠶豆)米”“豇[ka45]豆米”“婆豇子米”“蝦米”(小蝦)。

      (三)描寫與水有關(guān)的活動的方言詞

      1.游泳

      江漢平原是水鄉(xiāng)澤國,人們?yōu)榱松妫厝灰谒胁蹲剿B和魚類作食物,通過觀察和模仿魚類、青蛙等動物在水中游動的動作,逐漸學(xué)會了游泳。與游泳有關(guān)的說法很多,諸如“打鼓泅”、“打游[iou34]泡子”、“拱昧泅”(游泳時將頭埋在水里)、“扎沕拱”(潛泳,也說“揮沕拱”)、“蹬仰窩子”(仰泳)、“狗爬”(一種原始的游泳方式,用兩只胳臂胡亂劃水游動)、“踩水”(游泳時身體站直,不停地用腳往下踩,使身子不下沉)、“淘水”(指在在水里逗樂、嬉戲,也說“玩水”)、“秤砣”(比喻不會游泳的人,下水便像秤砣下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其他活動

      描寫其他與水有關(guān)的活動的方言詞,主要由下面幾個語素構(gòu)成:

      車,用水車戽水。唐斷成式《酉陽雜俎·樂》:“(皇甫)直遂集客,車水竭池窮池索之。”宋佚名《春日田園雜興》之8:“草地雨長應(yīng)易墾,秧田水足不須車。”“車水”傳承至今,也說“踏車”:指兩到三人并排站在木制的水車上,扶住橫桿用腳踩踏車拐,帶動車輪運(yùn)轉(zhuǎn),把水抽上來。后被抽水機(jī)取代?!败嚩妗敝皋D(zhuǎn)舵,比喻改變立場。

      沕[mi53],《集韻·質(zhì)韻》:“沕,潛藏也。”今荊楚話以之造的詞有:“躲沕果”(捉迷藏)、“扎沕拱”(扎猛子,潛泳)、“沕雞子”(一種可以在水下游動捕魚的鳥)。

      浞[t‘u53或t‘ou53]:沾濕,浸漬?!稄V韻》:“浞,水濕。”《說文·水部》:“浞,濡也?!薄稄V雅·釋詁二》:“浞,漬也?!苯袂G楚話有“浞衣服”的說法,指剛用肥皂或洗衣粉洗過的衣服再用清水清洗干凈,如:把衣服浞一下/衣服沒浞干凈。

      潿[uei45],指渾濁的積水?!墩f文·水部》:“潿,不流濁也。”段注:“謂穢濁不流去也。”污水的積聚常常造成泥沙的淤積,因此,今荊楚話“潿”指泥沙淤積,如:(冬天)江里潿了幾個沙灘/退(洪)水之后,堤腳潿了好多的泥沙。

      戽[xu45],用戽斗、龍骨車等農(nóng)具汲水?!稄V雅·釋詁二》:“戽,抒也?!蓖跄顚O疏證:“取出也?!薄缎路窖浴め屟浴罚骸敖裰^傾水為戽水?!碧曝炐荨端奚畲濉罚骸包S昏見客合家喜,月下取魚戽塘水?!薄办嫠眰鞒兄两瘢嘀赣渺娑?、水桶、臉盆、瓢、碗等器具把水從一處舀起來再潑向另一處,也指以手捧水潑于人身,如:船里進(jìn)水了,快戽水。戽水捉魚謂之“戽魚”。

      (四)描寫水生植物的方言詞

      人食用的主要有下面幾種:

      提及藕,不能不說藕的葉子——“荷[xo34]葉”,未展開的嫩荷葉稱“(藕)簪”;蓮的果實稱“蓮蓬”,也把洗浴器具出水的圓頭稱為“蓮蓬(頭子)”。蓮子、蓮蕊、蓮心都是良好的中藥,“蓮芯茶”具有清心火、平肝火之功效,是飲料佳品。

      雞頭,芡,葉子浮于水面,圓形多皺,葉子和梗子都有刺。《方言》卷3:“芡,……南楚、江、湘之間,謂之雞頭,或謂之雁頭,或謂之烏頭?!苯袂G楚話謂之“雞頭包”,帶刺的梗子剝皮后可做菜吃,芡實稱“雞頭包米”,可食;葉子稱“刺荷葉”,可喂豬。

      荸薺,《新方言·釋植物》:“《爾雅》:‘芍,鳧茈?!痹唬骸缢讫堩毝?xì),根如指頭黑色,可食,今通謂之鳧茈,音如蒲齊,俗作荸薺?!苯袂G楚話俗作“皮韭”。

      此外,湖區(qū)到處都是“蘆葦”,其葉子是“端陽”(端午節(jié))包“粽子”的極佳材料,謂之“粽葉子”;還有野生和家養(yǎng)的“菱角[ko21]”。

      牲畜吃的主要有下面幾種。

      水浮子(天沔、宜昌),浮萍。可喂豬。江陵話稱“浮藤”。

      水白菜,大藻,也叫“水浮蓮”,可喂豬。

      泡果葉子,水葫蘆,分野生(小葉)和家養(yǎng)(大葉)兩種,均可喂豬。

      水花生蓩子,一種浮于水面的水草,藤葉很像花生蓩子,可以喂豬,植物的莖葉稱“蓩子”。

      刺雜草,一種像刺扎手的水草,可喂豬。叫不出名字的水草統(tǒng)稱為“雜草”。用兩根長長的竹竿交叉絞雜草拖上岸,謂之“絞雜草”。

      扁擔(dān)草,一種像綠色的帶子的水草,可喂豬。

      水林(引)子草,一種生長在水塘或溝渠邊上的野草,水牛喜食。

      除了有益植物,還有有害植物,比如在死水潭的水面生長的一層青色物質(zhì),謂之“青濃斑”,污染水塘,導(dǎo)致缺氧,不利于魚的生長。

      用于肥田的水草主要有絲草肥,即河中的水草,多在夏季被人們絞上來肥田,也有的用來與農(nóng)家肥一塊漚成肥料。還有專門漚肥——“綠肥”的“(藍(lán)花)苕[lau34]子”,花紫色,俗稱“野豌豆”。

      (五)描寫生活器具和農(nóng)具的方言詞

      1.生活器具

      水盆,用桐油油的橢圓形的大木盆,人趴在里面用手劃,使其左右擺動前行,用于摘取水面的菱角、蓮蓬以及喂豬的荷葉、水浮蓮、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也有叫“腰盆”的。

      弧口,攤豆皮的半邊蚌殼。河蚌是當(dāng)?shù)厝说氖澄镏?,剝出河蚌肉后剩余蚌殼的半邊由于與鐵鍋弧度貼合一致,宜于用來將豆?jié){攤薄、刮平,便成了人們攤豆皮的首選工具。

      蘆席,蘆葦是湖區(qū)常見的水生植物之一,用蘆葦表皮(蘆篾)編織的席子即蘆席,用于搭建工棚、圍做谷倉、晾曬物品乃至睡覺等,農(nóng)村常見,有歇后語“從地上滾到蘆席高頭(上面)——強(qiáng)了一篾片”。用蘆葦稈編織的則稱“簾子”,又稱“曬簟(diàn)”,用于晾曬棉花、花生等物。

      木+篙,撐船用的竹制或木制的竿子。漢揚(yáng)雄《方言》卷9:“所以刺船謂之木+篙。”今荊楚方言謂之“篙子”,天沔也稱“絞篙”,除了撐船,夏天農(nóng)民還可用它(兩根交叉)將河中或水塘里的水草(絲草)絞上船來,鋪入田中用作肥料。

      鴨筏子,簡稱“劃子”。養(yǎng)鴨人用來在水中放鴨的輕船,由兩個長一米五、寬三十厘米左右的小舟拼湊而成,兩舟相隔一足之距,中間由粗木條相連,放上踏板,人立于筏上,手持一根長竿便可暢行于水面。鴨筏子靈活輕便,當(dāng)有鴨兒脫離隊伍或者不按方向前進(jìn)時,養(yǎng)鴨人撐著鴨筏便能迅速追上去,伸出長竿撥正其方向。這也是江漢平原水鄉(xiāng)勞動人民的生活寫照。

      水褲,連著雨靴子的皮衣,直至胸部,在魚塘里拉網(wǎng)捕魚或挖藕時穿用。

      2.與稻谷有關(guān)的農(nóng)具

      這類農(nóng)具與下面三個古語素有關(guān):

      拌[pan21],《方言》卷10:“楚人凡揮棄物,謂之拌。”《廣雅·釋詁一》:“拌,棄也?!苯袂G楚話主要指投擲、摔砸,如:拌碗/拌不遠(yuǎn)。

      鎌,明李實《蜀語》:“刈草器曰鎌?!背烁畈?,還割谷,無鋸齒的稱“鐮刀”,有鋸齒的稱“鐮子”。

      锨,揚(yáng)锨,在地面撮谷子的是木片。《蜀語》作“片+欠”:“揚(yáng)谷器曰片+欠。片+欠曰軒?!?/p>

      此外,還有“水車”,指一種原始的人工抽水的農(nóng)具。源于《楚辭·九歌·河伯》:“乘水車兮荷蓋?!眳⒁娚衔牡摹疤ぼ嚒焙汀败囁?。

      三、體現(xiàn)水鄉(xiāng)風(fēng)情的熟語

      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積累了對世界、自然、事物的不同認(rèn)識,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和風(fēng)土習(xí)俗。這些地域文化都必然會在地域方言中得到反映。[3]荊楚方言中的慣用語、諺語以及歇后語等熟語生動地體現(xiàn)了江漢平原的水鄉(xiāng)風(fēng)情。

      (一)與水、荷或河有關(guān)的熟語

      江漢平原的人們?yōu)榱耸乖捳Z形象生動,常常用熟悉的事物來打比方。其中,有以“水”來打比的,如把質(zhì)量低劣的商品比喻為“水貨”,把沒有本事不會做事稱為“好(蠻)水”;把過于敏感、反應(yīng)迅速比喻為“螞蝗聽不得水響”,固執(zhí)之極比喻為“水都潑不進(jìn)去[k‘21];把睜著眼說瞎話說成“趴著門檻打鼓泅”。這些是含貶義的。含褒義的如:把美女的皮膚細(xì)嫩白皙形容為“指嘎殼子都彈得出水來”;“丟到水里一沮[t‘y45]”本指把剛燒紅的鐵片打成工具后放進(jìn)冷水里浸泡,以便迅速散熱,比喻年輕人身體棒、火氣旺,即使冬天都穿較少的衣服。

      有以荷葉作比的,如歇后語“荷葉包鱔魚——鰍之溜之”,形容溜走或很難抓住的事物;也可借荷葉造詞,如把芡的葉子說成“刺荷葉”;當(dāng)有人說某人“造孽[i?34]”(貧窮)時,聽者不贊同,于是答以“遭荷[xo34]葉”,諧音“遭活孽”(活受罪;經(jīng)受了很多苦難),意思是不造孽。

      有些熟語與河湖、碼頭有關(guān),其中有的含褒義,慣用語如“劃頭分”,本指在船頭劃船,責(zé)任最重,比喻承擔(dān)主要任務(wù),出主力。諺語如“家住洪湖邊,下湖就是錢”,形容湖里到處是寶,可發(fā)財致富;“好漢不打碼頭坨”義謂在別人的“碼頭”(地盤)上不要打架,招惹是非。

      有的含貶義,如“丟到河那[nuo45]邊”(天沔)(指說話做事不著邊際)、“歪過河”(夸張歪斜)、“下漢口”(戲稱小孩尿床)、“打碼頭”(指男人和女人在家中爭地位,贏的一方可謂打下了“碼頭”,從此擁有絕對的自由)。

      (二)與魚有關(guān)的熟語

      很多與魚有關(guān)的熟語有的含褒義,如諺語“蝦子釣鯉魚”比喻用小利益換取大利益;“河里無魚蝦也貴”指事物的市場價值受供需的影響,要珍惜現(xiàn)在已經(jīng)得到的東西;“摸螺螄蚌果(殼)都要找個好對子(伙伴)”比喻做事要選好合作的伙伴。有的含貶義,如諺語“放團(tuán)魚喝水”比喻疏忽大意、放走了就收不回來了;“鱔[suan53]魚滑難捉,壞人心難摸”。有的是中性色彩,如“死鳑鲏都要過(挨)刀”比喻只要做錯了事就要受到懲罰;慣用語“撮蝦子”形容偶爾撈點(diǎn)外快(武漢)。

      與魚有關(guān)的歇后語,有的含褒義,如“團(tuán)魚頂簸箕——圓團(tuán)圓”形容大團(tuán)圓或事情圓滿解決;“十一把橈子下水——五劃六劃”形容反復(fù)考慮。有的含貶義,如“荷包地(口袋里)‘桶’(裝)鯽魚——不要鮮(先)的”比喻放棄了先前的。有的是中性的,如“河魚進(jìn)須籠——好進(jìn)不好出”,比喻事前要想好退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比喻一物克一物。

      猜你喜歡
      江漢平原語素謂之
      基于江漢平原貨運(yùn)鐵路的運(yùn)營管理模式研究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最低入門等級音節(jié)、漢字、詞匯表》語素和語素義分析
      多義語素識別及教學(xué)探討
      ——針對對外漢語語素教學(xué)構(gòu)想
      長江叢刊(2020年30期)2020-11-19 09:48:13
      語素的判定、分類及語法單位關(guān)系研究述評
      從互生到共興:民國晚期江漢平原的垸與市鎮(zhèn)——以湖北省松滋縣為考察中心
      因果復(fù)合詞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錢本草
      海燕(2016年2期)2016-12-13 01:10:33
      江漢平原地區(qū)草莓栽培技術(shù)研究
      类乌齐县| 宜城市| 武陟县| 益阳市| 赤城县| 高州市| 禄劝| 保德县| 富顺县| 伊宁县| 遂川县| 平远县| 东莞市| 剑阁县| 浦北县| 紫阳县| 比如县| 四平市| 孟村| 靖州| 施秉县| 镇宁| 通城县| 昭平县| 中江县| 新昌县| 临汾市| 高雄市| 渝北区| 扎赉特旗| 奇台县| 巩留县| 台东市| 株洲市| 阳城县| 独山县| 阜宁县| 吕梁市| 孝昌县| 白朗县|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