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霜
摘 要: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之下,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文章詳細闡釋了新時代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蘊,以期更好地探索并回答出如何增強文化自信這一時代命題。
關鍵詞:新時代;文化自信;科學內涵;時代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文化自信,提出“文化自信”是對“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的豐富和完善,對“三個自信”的堅持“說到底就是要堅持文化自信?!盵1]“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盵2]對此,就要深入了解到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了解其形成并發(fā)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及每個時期都賦予的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在“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下掌握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蘊。
一、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1.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科學內涵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感,這就導致了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多元性和豐富性,因此,要十分準確地認識到并把握好“傳統(tǒng)文化”的含義,并在此基礎上搞清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田廣林先生以特征作為切入點指出傳統(tǒng)文化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并且是整個民族中最為穩(wěn)定形態(tài)的文化[3]。李宗桂先生在從價值、作用兩個方面認為在中華民族長期發(fā)展進程中,其中對當時歷史有著積極作用并且到現在仍然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才是傳統(tǒng)文化[4]。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文化對過去、今天以及未來都具有積極價值才能稱得上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可以理解為在長久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并對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具有積極作用、價值的穩(wěn)定形態(tài),在對傳統(tǒng)文化內涵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從理論價值、民族精神這兩個角度進行解讀。
第一,從理論價值層面進行闡釋。張岱年先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定義主要把握的核心思想是“人際和諧、天人協調?!盵5]兩種核心思想的源頭都是“和合”思想,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闡釋: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作為生生不息的存在,人需要效仿天做到順天而為。儒家文化認為:宇宙處于和諧的狀態(tài),自身內部構成井然有序且有生生不息的有機系統(tǒng),孔子提出“天地和”的思想。道家提出“道”,“道”是世界存在物產生的基本條件和根源所在,是世間萬物所要遵循的根本規(guī)律。二是協和萬邦的國際觀。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相互碰撞和融合,儒家倡導“仁道”,道家提出“王道”,墨家提出“非攻”等,在本質都是“和合”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長期秉承“和合”文化,在國際交往過程中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以求實現求同存異和兼容并包。三是“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儒家文化中“禮樂”思想在于促成人自身內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充分協調、平衡,儒家文化“禮樂”治國思想中,提出“禮”使人不爭則平以及“樂”使人不怨而和,最終目的在于實現“禮教”和“樂教”合一來教化世人最終達到“禮樂”社會。四是人心和善的道德觀??鬃犹岢鼍游幕褪且獙⒌赖聦嵺`作為君子一生的追求,提出“三不朽”的思想作為君子奮斗的終極目標,將“立德”與“立言、立功”并駕齊驅、相提并論,并放在首要位置。孟子提出“性善論”,強調人性本善和人有不斷趨于善的本能,儒家文化特別重視道德(德性)以及人在后天的德行教化。
第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張岱年先生認為:民族基本精神“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就是指導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盵6]文化的內涵精神反映文化并指引文化發(fā)展方向。在民族精神中主要有以下精神:一是自強不息,“天行健”是指天體永無止境運轉而作為君子應當效仿天故而自強不息。二是厚德載物,“地乾坤”中“坤”為順則“地勢”也為順,“載物”就是要包容天地萬物,作為君子應當效仿大地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故能包容天地萬事萬物。另外還包括:有心系天下的愛國主義精神,有"仁愛"精神,有“殺身成仁”的精神,有“中庸尚合”的精神等,這些民族精神對社會產生了積極作用。清楚闡明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三者的內在邏輯關系,進一步搞清楚民族精神對于民族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并做好文化的有效傳承和弘揚。
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實現文化自信的活水源頭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厚重而深遠,緊緊團結著56個民族攜手共進、支撐著中華民族不斷前行和發(fā)展,中華民族能夠戰(zhàn)勝無數的艱難挫折就源于此。準確把握重要的戰(zhàn)略定位,深刻認識和重點闡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本民族最為深厚、強大的軟實力,經濟作為“硬實力”仍需要文化“軟實力”的支撐,關系國家安定統(tǒng)一以及實現全民族穩(wěn)定團結的精神紐帶,同時也成為推進社會持續(xù)進步、培養(yǎng)健康人格的不懈精神動力之源。
當下,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范圍在持續(xù)擴大,影響深度在持續(xù)加深,需要提高警惕的是中西本就是“異質”文化,“海洋”文化和“黃土”文化,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呈現出較多“碰撞”成為無法避免的發(fā)展趨勢。究其原因是近代以來,各個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人類文化發(fā)展成為以西方工業(yè)文化為核心的文化體系,作為農業(yè)文明的中華文化則逐漸邊緣化為亞文化。我們需要大力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擴大輻射廣度、深度,一是充分堅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并極大提高文化軟實力,充分體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堅實根基和展現文化的東方魅力,能在全球文化的相互碰撞中站穩(wěn)腳跟、屹立不倒。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讓民族文化加速與當今社會發(fā)展,與現代文化相協調、融合,要用當代人喜聞樂見之現代語言進行轉化和闡釋,在當今社會重新煥發(fā)出極大活力與勃勃生機,最終實現“古為今用”。二是堅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敢于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積極成果。堅定中華文化主戰(zhàn)場就是充分相信本民族的文化,在不斷擴大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要深刻認識到其他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和各有優(yōu)勢,要實現文化的“古為今用”和文化的“洋為中用”。
二、磨練于中國革命文化
1.中國革命文化的科學內涵
革命文化則是在長期革命、改造和建設實踐的過程中,在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礎之上,對西方文化優(yōu)秀部分的借鑒、吸收、整合。革命文化伴隨中國歷史進程發(fā)展而來,歷史發(fā)展邏輯勢必會支配革命文化的發(fā)展邏輯,反過來革命文化也是對特定歷史時期的反映。建黨初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在“五四運動”中形成除舊革新的文化,破除腐朽舊文化吸收時代新文化,勇于打破舊文化桎梏和壁壘的控制,敢于否定不適應、不符合時代需要和要求的新文化。土地革命時期則表現為井岡山精神以及長征精神;抗戰(zhàn)時期呈現為延安、西柏坡精神,展現為嚴守黨的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意識,堅持共產黨理想、信念和實事求是之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形成了雷鋒、焦裕祿、抗震救災等天下為公的時代精神。進入21世紀以來呈現出航天、女排等時代精神。這些民族精神順應時代發(fā)展需求,結合時代前進步伐,激勵中國完成革命、改造和建設的偉大實踐。
2.中國革命文化是實現文化自信的強大定力
第一,革命文化為新時代重拾文化自信注入了無比強大的力量。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從先秦時期到清朝前期獨領風騷,在整個古代社會一直引領整個世界文化發(fā)展方向。從中國近代開始,清王朝固守中央王朝思想的影響,一方面,固守農耕文化抵御外來文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拒絕除舊革新,拒絕接受較之于農業(yè)文明更加先進的工業(yè)文明,古老的東方國家中國開始逐漸落伍于西方國家。另一方面,整個世界轉向工業(yè)文明進入現代化,西方工業(yè)文明攜帶著艦船、火藥打開中國國門,近代有志之士砥礪摸索重拾中華文化的大旗,但無數次的失敗昭告世人:中華文化喪失了影響力和輻射力,變成了魯迅先生筆下《阿Q正傳》里穿著長衫迂腐的讀書人。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扭轉了困局,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給文化自信注入了無比強大的定力和動力,讓中華文化重獲自信。
第二,革命文化為充分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破除阻力。文化自信的活水源頭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是對其創(chuàng)造性的繼承和發(fā)展,為了更好地傳承需要破除國外和國內兩方面的巨大阻力:一是要破除西方“異質”文化產生的消極后果,特別是文化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觀、新自由主義等西方社會思潮的消極影響。西方國家輸出“強勢”文化的目的在于輸出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實行“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的伎倆,否定中華民族現存的真實意義和時代價值,不斷動搖我國的核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特別注意的是意識形態(tài)問題涉及國家社會主義旗幟問題、關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方向以及維系國家政治安全問題,弘揚好、傳播好社會主義核心觀,把握準、掌握好國家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問題就顯得十分關鍵和重要。二是要破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左”思想的影響,即“全盤西化”和“全盤肯定”兩種思想的錯誤影響,“全盤西化”思想傳播主要是近代民族危機這一階段為挽救民族危機而引起的一系列文化變革。在“五四運動”時期及新文化運動中大力宣揚新文化,“全盤否定”儒家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新文化運動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批判舊文化(封建文化腐朽的、落后的思想),提倡新文化(馬克思主義思想)?!叭P肯定”思想也是對整個儒家文化的全盤肯定,代表人物主要是梁漱溟和陳嘉異。兩種截然相反的文化態(tài)度給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片面認為傳統(tǒng)文化就是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尤其在“文革”期間,“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清晰認識到“全盤西化”和“全盤肯定”的文化傾向都是錯誤的,運用辯證的思維方式合理吸收西方優(yōu)秀文化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三、熔鑄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1.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科學內涵
第一,國家層面:構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是國家“富強”離不開“富民”,唯有人民富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富強。儒家文化特別重視“富國”和“富民”思想相結合,重視富民與教育二者的關系,即實現富民的基礎是教育,而富民是國家富強的基礎,從而達到民生、民眾和教育的統(tǒng)一,有利于實現“鰥寡孤獨皆有所養(yǎng)”的“大同”社會藍圖。二是“民主”,現代社會意義的“民主”思想源于近代西方。中國古代是封建王朝,尤其強調"君臣父子"的等級制度中無法形成具有當代意義上的民主觀念。中國當代意義上的“民主”思想也是借用了西方詞語并賦予了中國文化的深刻闡釋,何為民主?就是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三是“和諧”,民族文化發(fā)展中特別重視“和”的思想,“和諧”觀出自《易傳》,提出“太和”觀就是達到最頂層的協調、調和的境界。儒家在“和”文化的理論下提出"執(zhí)中"的實踐方式,實現天與人、人與人、人自身的和諧。
第二,社會角度: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現代社會。這些思想觀念實際上來源于西方文化。中國古代社會是宗法制度下實行的等級制度,封建皇權文化占主導地位。自由是實現人的言論自由,體現的是權利、機會和結果平等,構建公平、正義的現代化社會。在中國古代其實出現了“法治”觀點,春秋戰(zhàn)國以商鞅、韓非子等為代表提出“法制”觀點以及儒家強調“禮樂”“刑罰”并重思想,傳統(tǒng)意義上提出的思想都并非現代社會意義上的“法治”思想。另外,自由、平等、公正思想在封建皇權制度的等級國家中是無法存在的。當代中國,這些現代思想整合、借鑒西方文化中的積極成果從而實現了對民族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
第三,個人角度:實現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一是“愛國”思想是民族最持久、最穩(wěn)定的文化基因,其中強調的是人要心系天下蒼生、為天下生民立命的愛國主義精神,才能在民族危亡之際迎難而上,才能不斷激勵國人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宏偉目標。二是“敬業(yè)”作為中華傳統(tǒng)美德之一,儒家文化特別重視提出“敬事而信”,就是要嚴肅而認真地對待所做之工作。三是“誠信”,在本民族文化中特別重視人的德性品格以及約束人的道德規(guī)范?!罢\”就是對待自己和他人都是真實不欺騙,“信”內含“五?!敝胁⒁鉃閷ν庑枰龅酵庑庞谌耍说男袨樘幨乱龅街v究信用,真實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做到真實可信。四是“友善”思想體現在民眾共同心理之中,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想之事也無須強加給他人的換位思想,在儒家文化中特別強調與人為善,提出“仁愛”思想做到善待自身、善待他人、善待自然。
2.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實現文化自信的活的靈魂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所以能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靈魂,主要在于它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轉換,主動與西方文化實現了對接?!睆膬r值認同角度來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站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角度和立場上,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實現了“古今”價值認同的有機結合,中華民族“本土”文化與西方“海洋”文化實現了合理、有機的結合。從文化差異性包容對接角度來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文化自信生成了一種開放、包容心態(tài)。隨著經濟全球化全方位、持續(xù)推進,西方文化思想、價值觀等不斷輸入我國,使得各種思想相互碰撞,在全球范圍內“文明沖突”的聲音此起彼伏,中國長期秉承積極開放心態(tài)、博大胸懷對待非本民族文化,不僅要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謙虛謹慎又不自卑,積極學習西方優(yōu)秀文化成果;在向外輸出中華文化時,充分尊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和民族性,以大國風采傳播好中華文化,運用中國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只有在全面深刻掌握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探索到、回答好關于增強文化自信的這一時代命題。文化自信標志著文化主體對自身所生長、所構建的文化系統(tǒng)中,有充分的認知和全方位的理解,能夠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很好地解讀好、闡釋好本民族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信任本民族的文化能夠解決好自身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文化困境,也能夠按照本民族真實意愿去構造符合現實要求的時代文化,真正實現“古為今用”以及“洋為中用”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5(0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40.
[3]田廣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4]李宗桂.試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2013(11):35-39.
[5]張岱年.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與轉變[N].光明日報,1996-05-04(05).
[6]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