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苑
摘 要: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化積淀。在朝代變更、人事變遷的過程中,先人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古建筑就是其中之一。古建筑不但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在藝術、科學等領域也有著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但是,由于古建筑的不可再生性,要保護并利用古建筑并不簡單。本文將首先剖析古建筑在多個領域的價值,接著介紹目前古建筑保護過程中的問題,最后對未來古建筑保護和經營情況提出對策。
關鍵詞:古建筑;管理保護;經營問題;利用研究
一、古建筑在多個領域的價值體現(xiàn)
古建筑中不僅是歷史的沉淀,還是古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代表了古代藝術與科技的高度。因此,古建筑在多個領域都有突出的貢獻,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歷史文化價值
既然是“古”建筑,其最突出的貢獻就在于歷史價值。一些古建筑的存在及身份的證明,能夠成為珍貴的材料,證明某段歷史的真實性。此外,很多古建筑也成為某個地域或是某個歷史事件的代表,其中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是無可替代的。更重要的是,古建筑還能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象征。例如我們引以為傲的長城,最初是用于抵御匈奴而建造,現(xiàn)在已經成為了中華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一種堅強團結、不懼敵寇的民族精神。又如故宮建筑群,原本是皇家宮殿,現(xiàn)在已經修建為故宮博物院。其建造之大氣、布局之規(guī)整,震撼著每一個前來參觀游客的內心。目前,故宮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美學價值
很多古建筑設計之和諧,結構之精巧,是現(xiàn)代的建筑師也會為之贊嘆的。我國古代人民在建筑上取得了很高的造詣,其美學價值也尤為突出。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屋頂中的線條設計。我國古建筑的屋頂基本都為曲線形,而非西方善用的平頂式。屋檐也多為檐角翹起的“飛檐”形狀,二者結合,其曲線相得益彰,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動態(tài)之美。另一個突出貢獻就是中華園林。不同于其他古建筑,它不是個體的建筑,而是在一個整體的范圍內,其格局和設計之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華園林通常在一個并不大的范圍內,盡可能的利用空間,創(chuàng)造出層次豐富又不使人覺得擁擠、“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其結構之精巧令人贊嘆。
(三)科學價值
我國古建筑材料多以木質和石制為主。古代中國,金屬的冶煉技術還沒有達到很高的程度,釘子、鋼板等現(xiàn)代建筑常用的連接材料,在古建筑中還尚未被運用。古人創(chuàng)造性的開發(fā)出了榫接這一結合方式,不需要任何金屬材料,僅僅使用木質結構便能將建筑搭建起來。而且運用這種方式建造起來的建筑相當牢固,其穩(wěn)定性甚至超越了當今的建筑。事實上,很多古建筑在抗震方面的性能都要優(yōu)于現(xiàn)代建筑。另一方面,古代尚未有電能的出現(xiàn),因此有很多古建筑在設計之時就考慮到了其更多的功能性。例如,很多古建筑的通風設計都非常精巧,在沒有空調、沒有暖氣的古代,為人們創(chuàng)造出冬暖夏涼的舒適環(huán)境。又例如,很多石橋建造在洪水易發(fā)的地段。古代的設計師們盡可能的讓石橋的坡度減小,或是在石橋上面開很多洞,一方面增加美觀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石橋的泄洪能力。這種設計,直到今天還被廣為采用。
(四)經濟(可經營)價值
古建筑還能夠為社會經濟做貢獻,創(chuàng)造一定的社會價值。這就是古建筑的經營價值。通常,古建筑同旅游業(yè)關系密切,很多古建筑在時下都被發(fā)展成了熱門的旅游景點。例如著名的岳陽樓,夫子廟,各種名人故居,都是去其城市就一定去的特色景點。古建筑對旅游業(yè)和經濟發(fā)展的推動潛力是非常大的。在安徽、江蘇一帶,有很多江南特色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建筑群。這些古鎮(zhèn)憑借迷人的建筑吸引了很多游客造訪,最后漸漸發(fā)展為了旅游城鎮(zhèn),整個城鎮(zhèn)的收入絕大部分都來自于游客的造訪。比較出名的有歙縣、烏鎮(zhèn)等。另一個例子是長城。盡管它看起來并不美,但由于其凝聚的精神意義,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前去參觀,為北京市的旅游業(yè)發(fā)展貢獻了很大一份力。每一個古建筑都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這同時也是可被開發(fā)的旅游產業(yè)。如果經營得當,就可以挖掘古建筑潛在的經濟價值,推動當地經濟發(fā)展。
二、現(xiàn)階段古建筑保護中出現(xiàn)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管理、經營古建筑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古建筑保護意識薄弱
很多古建筑采用木質結構。雖然木質結構十分穩(wěn)定,但對其他一些因素的抵抗力非常差。例如白蟻等蟲害對木材的腐蝕,自然化學因素造成的木材損耗,等等。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古建筑都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除此之外,木質結構本身就是易燃品。一旦發(fā)生火災,后果是無法估計的。但很多地方政府并未考慮到這些潛在的問題,對古建筑的維護及安保措施都不夠。這樣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且對古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除了這些以外,很多省市大力宣傳古建筑旅游景點,每年前來參觀的旅客數量眾多,也會不可避免的對古建筑造成破壞。在很多旅游景點都可以看見有人在古建筑上面亂涂亂畫,甚至是直接破壞古建筑本身。這些都是古建筑保護意識薄弱的表現(xiàn)。
(二)古建筑保護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我國對古建筑的保護一般依照《文物保護法》中的建筑相關條例來保護。但《文物保護法》中對古建筑保護的措施還不夠完善,很多細節(jié)并未考慮周全。例如,法律中規(guī)定,古建筑應該嚴格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展開合理保護管理。在實際情況中,我國有很多廟宇和祠堂在很早之前就被建造起來。然而由于時間推移、時代變遷,這些建筑已經不再發(fā)揮原有的功能,當地人也漸漸遺忘了它們的存在。這些古建筑就逐漸破敗,或是成為堆放雜物的公用場所。建筑得不到修繕和保護,早已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損壞。這些都是我國古建筑保護機制不夠周全導致的問題。
(三)古建筑保護技術較為落后
雖然我國工業(yè)、化學技術較之以前已經進步很大,但這些技術通常被投入應用在實際生產上,針對古建筑保護運用的技術還相對落后。很多古建筑至今仍然受到白蟻的侵害,自然風化嚴重。這些是技術層面應當研究的問題。
三、合理保護古建筑的對策
(一)推廣新的保護技術和施工工藝
目前我國投入在古建筑上的技術主要是古建筑的修繕和復原技術。要保護好古建筑,首先要大力推廣現(xiàn)有的保護技術,其次就是開發(fā)新的保護技術。例如,由于氣候環(huán)境變化,很多古建筑可能無法承受現(xiàn)代才頻發(fā)的一些氣候現(xiàn)象,如酸雨。這時就應該研究新的方案運用在古建筑上,保護古建筑不受異常現(xiàn)象的損傷。又由于每個建筑的結構、用料、所處地理位置都不同,因此還應當落實到個體,針對各個建筑詳細情況制定不同的保護方案。此外,很多古建筑要被開發(fā)成旅游景點,其周邊就難免要改造成旅游區(qū)。在改造施工過程中,挖土機、卡車等大型車輛器械很容易對古建筑自身造成一些損壞。因此,應當提升現(xiàn)有的施工工藝,降低其破壞性。
(二)提高古建筑保護意識,完善管理機制
要保護好古建筑,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大保護意識并完善現(xiàn)有的管理機制。目前很多古建筑遭到破壞的首要原因都是因為人們的保護意識不夠,不知道保護古建筑的價值。因此,政府首先自身要認清古建筑的價值,提高保護意識。還可以建立對當地古建筑的專項保護組織,對現(xiàn)有古建筑的情況進行評估,對安全隱患嚴重或是已經有嚴重損壞的古建筑進行修繕。此后,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周邊居民和來往游客的保護意識,杜絕不文明的破壞行為。必要時可以限制每個時段游客的參觀數量,每隔一段時間關閉游覽通道進行維護。切勿貪圖經濟發(fā)展,忽視古建筑的保護。
四、合理經營古建筑的建議
保護古建筑的目的,一是保護它自身所具有的多方面價值,二是要開發(fā)其潛在的經濟推動力。為了做到第二點,要對古建筑進行合理經營。
古建筑的經營方式主要就是開發(fā)成為旅游景點。在開發(fā)過程中,要合理考慮古建筑的游人承載量,安排好游覽路線,以免造成古建筑的損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之上,要盡量優(yōu)化游客的游覽體驗,例如設計合理的參觀路線,在參觀過程中設置必要的講解員和休息區(qū)。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
有了這兩點作為基礎,就可以針對古建筑景點,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迎合時下游客的需求和喜好。例如故宮博物院,在將故宮改造成博物院之后,進一步推出了故宮系列的周邊,從文娛用品到現(xiàn)在的彩妝,涉及面廣,數量也多。由于其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周邊本身質量之精美,一經推出就受到時下年輕人的熱捧,成為“網紅產品”。這就是一個成功的推廣案例。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細心發(fā)掘古建筑本身的文化價值,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和設計,推出符合現(xiàn)在人審美的產品。其次就是產品質量要過關,不能好看而無用,這會令游客產生反感,甚至給出負面評價。
總而言之,古建筑只有在保護好的基礎上,才能夠發(fā)揮自身價值,推動經濟發(fā)展。各級政府要積極規(guī)劃,做好古建筑的保護管理工作,合理經營。
參考文獻:
[1]羅劍彪.淺談連城客家古建筑的保護與管理[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5):160-161.
[2]池震猛.對于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中的施工管理要點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8(26):162-163.
[3]劉媛媛.古建筑管理保護及經營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01):158-159.
[4]孫薇. 古建筑的社會保護及其框架下的旅游利用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