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更加習慣于滔滔不絕的“傳道授業(yè)”,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不重視學生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還忽視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在整個教學中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相關知識的狀態(tài),所以教師難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大多數學生的主動性直接被忽略,甚至壓抑。而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鼓勵,而且還無法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最終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通過死記硬背來記住相應的知識卻無法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有效應用。這種人是社會上最不需要的。
因此,我們應該改變這種教學方式,但是首先需要教師能夠根據心理學理論,探究學生在生理、社交、尊重、實現自我價值等方面的需求。其中,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各種精神需求中最重要的,也是難以達到的需求,這主要是因為自我價值的實現需要,人們能夠在不發(fā)生任何改變的環(huán)境下,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不斷地改造自己,發(fā)揮出自己無限的潛能。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英語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綜合類語言學科,需要英語教師運用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并且將其科學地引入到日常的英語實踐活動中,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學到相應的英語知識。同時英語教師還應該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因為自由輕松的氛圍是保證學生高效學習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學生在沒有任何壓抑氣息的環(huán)境中學習,其學習效率必然會有所提升。另外,英語教師還可以采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因為這種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
如果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根據相應的英語教學材料進行講課,那么學生在課堂過半的一段時間內就無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所以在實際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積極性,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英語教學中。
例如,在學習高一英語課本第一單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時,英語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各國在學習英語這門語言時出現的笑話,如,一個小學生刻苦學習英語,終于有所成就。因此,他選擇去逛街放松一下心情,但是卻與一個老外相撞,所以他連忙說:“I am sorry.”然后,老外說道:“I am sorry too.”而學生聽到之后又說:“Iam sorry three.”這時,老外非常疑惑,就問:“What are you sorry for?”此時,學生非常無奈,于是說道:“I am sorry five.”在英語課堂講這一個小故事就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英語教師可以在學生無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時講出這個小故事。但是在英語教師講完這個故事之后,應該立刻回歸正題,讓學生采用分組的方式討論與這節(jié)英語課程相關的問題,而英語教師應該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討論,并且給小組內表現較好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由于每個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個人經歷以及先天因素都是不同的,所以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因此,為了能夠為學生建立能夠促進其個性化發(fā)展的學習環(huán)境,那么,首先就需要教師能夠尊重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然后再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在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所以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不能差別對待,同時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準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
英語教師可以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針對性地為學生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并且不斷地拓寬英語課堂教學的空間,因為這種方式不僅能夠開拓學生的眼界,而且還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積極性。同時,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也非常提倡在課堂內學習相應的英語理論知識,在課堂之外,將英語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效地結合起來。但是由于課堂上的時間和空間都是有限的,所以在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辦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對英語這門語言的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可知,教學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當前,大多數學校在進行教學時,都會依據“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為這種教學理念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在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時,就能夠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