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西域詩人散佚詩集考

      2019-04-08 06:00:40
      關(guān)鍵詞:詩集詩人

      李 軍

      (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北京 100875)

      元詩的一個最大特色, 是各族群詩人與漢族詩人齊聚詩壇, 而來自西域的色目詩人是其中最搶眼的一支。 元人自己對此早有認識, 戴良在為丁鶴年詩集作序時, 就曾對這些“舍弓馬而事詩書”的色目子弟詩歌有所論列。 清代元詩整理和研究大家顧嗣立, 在《寒廳詩話》和《元詩選》薩都剌小傳中對此有更為集中和深入的論述, 并通過編纂《元詩選》系列總集盡力搜輯這些詩人的詩集和散佚詩作。 延至20世紀, 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意義上的元代西域人華化研究肇端于陳垣先生。 其后世紀之交楊鐮、 蕭啟慶等人的西域詩人和多族士人圈研究, 以及眾多學(xué)者的群體和個案研究, 是對這一主旨的發(fā)揚光大。 元代不同文化的交融, 各族群詩人特別是西域詩人的創(chuàng)作實績, 共同營造了元代詩壇的繁榮局面, 已經(jīng)成為學(xué)界共識。

      筆者根據(jù)《全元詩》詩人小傳, 檢出屬于西域色目詩人有111位(凡標“蒙古色目人”者未算), 存詩4 021首, 占現(xiàn)存非漢族詩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非漢族詩6 070首)。 西域詩人詩作數(shù)量如此之多, 但有詩集者自元代一直流傳至今不超過10位。[注]分別是蒲壽宬、 馬祖常、 薩都剌、 迺賢、 余闕、 王翰、 丁鶴年、 金元素、 偰遜。顧嗣立《元詩選》二、 三集和《補遺》中的西域詩人詩集也剛過兩位數(shù)[注]分別是高克恭、 貫云石、 甘立、 釋魯山、 偰玉立、 偰哲篤、 雅琥、 昂吉、 伯顏子中、 買閭。, 但此類詩集大多是顧嗣立從各種元詩總集中輯出, 其流傳脈絡(luò)早已中斷。 可以想見, 有相當數(shù)量的西域詩人詩集遭遇了散佚甚至片詩不存的厄運。 筆者在查閱元代文獻時, 對此進行了留意和發(fā)掘, 發(fā)現(xiàn)確實有若干西域詩人的詩集(包括《元詩選》二、 三集自總集中輯錄的詩人詩集)曾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蹤跡, 比如《永樂大典》不少詩作即采自該類詩人的詩集, 說明其詩集永樂初尚存。 以下是本人對甘立、 觀音奴、 劉沙剌班、 納璘不花、 蒲仲昭、 普達世理、 沙可學(xué)、 張翔八位西域詩人散佚詩集和他們詩歌創(chuàng)作的考察。

      1 甘允從詩

      甘立, 字允從, 河西人, 入中原遷居陳留(今屬河南)。 早年富才華, 元文宗天歷年間辟為奎章閣照磨, 參與纂修《經(jīng)世大典》, 因病離京。 至江南, 補行省掾。 不得意, 閉門讀書著文, 學(xué)問大進。 后至元初北上大都[注]據(jù)陳旅《送甘允從甫北上序》(李修生主編. 全元文(第37冊)[M]. 南京: 鳳凰出版社, 1997-2005: 233), 甘立是得到中書左丞耿公賞識而北上的。 查《元史》卷一一三《宰相年表二》, 順帝后至元元年十一月有耿煥拜中書左丞, 二年卸去, 改為侍御史( 宋濂, 等. 元史[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6: 2842), 則甘立應(yīng)是在此時北上大都。, 仕至中書檢校。 據(jù)楊瑀《山居新語》卷三載, 柯九思、 甘立等三人“皆服防風通圣散, 每日須進一服以為常, 一日皆無病而卒”[1]226。 生平見《元詩選二集》己集《允從集》、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卷五、 楊鐮《元西域詩人群體研究》 382~383頁。

      甘立善詩文書法, 陶宗儀《書史會要》卷七稱其“才具秀拔, 亦善書札”[2]177。 與柯九思、 虞集、 柳貫、 陳旅、 薛玄、 唐棣、 張雨、 倪瓚、 顧瑛有交往唱和。 在南方, 曾參與楊維楨發(fā)起的《西湖竹枝詞》的寫作, 所詠仍是“河西女兒”。 天歷二年(1329年), 朵兒只襲國王位, 前往遼東就國。 當時京城文臣多寫詩贈別, 甘立亦參與, 作《朵兒只國王就國遼東》。 詩云:

      奕世名王策駿功, 遠分茅土鎮(zhèn)遼東。 玉符金印傳孫子, 鐵券丹書誓始終。 滄海斷霞通虎帳, 黑河飛雪暗琱弓。 莫忘圣武艱難日, 四杰從容陟降同。 四杰, 今四怯薛之祖。[3] 252

      甘立對自己寫文有臺閣體之風很自負, 但楊維楨顯然更欣賞他的古樂府詩。 《元詩選二集》己集甘立小傳引楊維楨說法, 謂“允從平日學(xué)文, 自負為臺閣體, 然理不勝才。 惟詩善煉飭, 脫去凡近, 其《夜烏啼曲》可配古樂府云”[4]896。 楊所云《夜烏啼曲》今存, 詩題名為《送客賦得城上烏》, 詩云:

      月落城上樓, 烏啼樓上頭。 一啼海色動, 再啼朝景浮。 馬鳴黃金勒, 霜滿翠羽裘。 烏啼在故處, 人生多去留。[3] 251

      《永樂大典》收錄甘立詩標引出自《甘允從詩》和《甘立詩》, 這應(yīng)當是甘立詩集名, 后者或為省稱。 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卷四集部別集類亦有著錄:“甘允從詩, 名立, 陳留人?!盵5]291顧嗣立《元詩選二集》己集收錄甘立詩, 名《允從集》, 是顧氏從元詩總集中輯錄[注]楊鐮《全元詩》“甘立”小傳云:“《元詩選》二集有甘立《允從集》, 錄詩25首, 是顧嗣立自輯而成, 24首出于《元風雅》卷十七, 一首選自《西湖竹枝集》?!?第36冊第250頁), 集名也當為顧氏所起。

      據(jù)《全元詩》, 甘立詩現(xiàn)存29首, 但有多首與其他詩人互見。 上面提到的送朵兒只國王就國一詩, 《元詩選》又見于李孝光、 陸友名下。[注]三詩分別收錄于《元詩選二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戊集第631頁、 己集第899頁和《元詩選三集》庚集第518頁?!度姟犯柿?、 陸友名下兩見[注]陸友詩在《全元詩》第36冊第187頁。, 李孝光《東林廢寺》詩后有按語, 云據(jù)文獻來源暫作甘立詩。[注]《全元詩》第32冊第399頁, 所據(jù)文獻為《元風雅》卷十七。早前有學(xué)者陳增杰校注《五峰集》, 將此詩歸屬李孝光作, 并有考辨, 認為李孝光得太平、 朵兒只兩位丞相推薦, 征聘入京做官, 對二人有知遇之恩。 至正九年(1349年), “二相罷免, 朵兒只出居遼東, 其作送贈詩, 甚屬合情合理”[6]419, 故將作詩時間定在至正九年, 著作權(quán)歸李孝光。 并認為官奎章閣照磨和丞相掾?qū)俚母柿ⅲ?官階位低, 且奎章閣后至元六年(1340年)被取消, 其時他是否在大都不能確定, 詩末兩句又不像低層吏員口吻等等。 而陸友入朝時間不長, “所作的可能性更小”。 筆者同意陳書對陸友非作者的認定, 但對其否認甘立為作者, 則認為有必要再進行辨析。 陳書從李孝光和朵兒只二人關(guān)系著眼, 所言確實有道理。 但朵兒只襲王位就國不止一次, 而是兩次, 一次在天歷二年(1329年), 一次在至正九年(1349年)。 這就多了另一種可能, 即此詩也可能寫于天歷二年(1329年)朵兒只第一次就國時。 《元史》卷一三九 《朵兒只傳》載, 朵兒只為木華黎六世孫, 脫脫子。 天歷元年, 原襲王位的木華黎五世孫朵羅臺參與兩都之戰(zhàn), 被文宗處決。 天歷二年(1329年), “朵兒只襲國王位, 扈蹕上都, 詔便道至遼陽之國?!?后至元四年(1338年), 朵羅臺弟乃蠻臺賄賂太師伯顏, 得襲國王位, 元廷授朵兒只遼陽行省左丞相。 至正九年(1349年), 右丞相朵兒只、 左丞相太平受到脫脫排擠, 朵兒只“罷丞相位, 復(fù)為國王, 之國遼陽”[7]3351。 朵兒只這兩次就國都有可能得到文臣贈詩, 據(jù)查《全元詩》, 與朵兒只就國有關(guān)的詩作還有虞集、 陳旅和迺賢的詩。[注]分別見《全元詩》第26冊第80頁《送國王朵而只之遼東》、 第35冊第45頁《送朵兒赤國王之國》(赤與只, 一聲 之轉(zhuǎn))和第48冊第36頁《行路難》。迺賢詩《行路難》題下小注明確標明是作于至正九年(1349年):“至正己丑夏, 右相朵兒只公拜國王, 就國遼東, 是日左相賀公亦左遷, 因感而作”[注]《全元詩》賀作“贊”, 誤。 此據(jù)《元詩選初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戊集第1460頁。[8] 36, 這似乎更坐實了“奕世”一詩的著作權(quán)當歸李孝光。 但是無法繞開的是, 寫有同樣題目詩作的虞集和陳旅, 均早于至正九年(1349年)去世。 虞集卒于至正八年(1348年)[注]歐陽玄《元故奎章閣侍書學(xué)士翰林侍講學(xué)士通奉大夫虞雍公神道碑》:“八年五月二十三日, 以疾薨于私第, 年七十又七?!?《全元文》第34冊第654頁。, 陳旅卒于至正二年(1342年)[注]吳師道《陳監(jiān)丞安雅堂集序》:“至正二年七月某日, 國子監(jiān)丞陳君旅眾仲卒于京師?!?《全元文》第34冊第104頁。, 所以他們二人贈別國王的詩不可能寫于至正九年, 而只能寫于天歷二年(1329年)。 朵兒只至治二年(1322年)授集賢學(xué)士, 陳旅詩首二句“集賢學(xué)士襲王封, 喬木扶疏故國中”[9] 45, 所詠即指此。 其次, 虞集詩有句“河山仍鐵契, 寶玉右琱弓”[10] 80, 與甘詩“鐵券丹書”“飛雪暗琱弓”等用詞亦相似。 甘、 陳二詩用韻相同, 且均為七律, 三詩所表達的情緒氛圍也近似, 故應(yīng)是同時所作。 而迺賢詩不僅體裁不同, 情緒亦頗為低沉傷感, 且題目并無送別意, 更多的是個人感懷。 朵兒只至正四年(1344年)遷江浙行省左丞相, 三年后回到大都, 相繼拜中書左丞相、 右丞相。 他為人謙厚, 處理政務(wù)寬紓得體, 稽古禮文, 舉薦隱逸, 因而受到南方文人的擁戴。 至正九年(1349年)被迫離開政壇中樞, 自然讓南方文人感到失望。 得到朵兒只恩遇的李孝光如果是在此時作詩送別, 與迺賢詩歌情調(diào)絕對不該如此不同。 綜上可知, “奕世”一詩應(yīng)是甘立所作。

      2 觀音奴新樂府

      觀音奴, 字志能, 又稱觀志能或觀至能, 號剛齋。 西域唐兀人, 入中原徙居新州(今廣東新興)。 泰定四年(1327年)右榜進士, 任戶部主事, 出為廣西憲司經(jīng)歷。 為官以剛斷見稱, “或病其剛, 不宜于畫諾, 遂斂裳去之”[11]404。 召拜應(yīng)奉翰林文字, 仍保持剛毅品格, 遂以“剛”得名于時, 因以名齋。 后至元五年(1339年), 任南臺御史。 累遷歸德知府, 斷獄有聲, 廉明剛毅, 發(fā)擿如神。 升都水監(jiān)。 卒年69歲。[注]此據(jù)《全元詩》第40冊第422頁“觀音奴”小傳?!对贰肪硪痪哦?、 《新元史》卷二二九有傳。

      觀音奴擅詩, 有詩集《新樂府》, 收錄古今體樂府絶句等數(shù)十首。 門人陳君章曾拿與虞集, 虞集作《跋陳君章所藏觀志能新樂府引》, 認為“志氣剛直者”如觀志能, 作詩當“豪宕放曠”“憤疾感傷”, 雖非以往擅長樂府者, 但只要禮義由乎其中, 性情達乎其外, 所作即能返《大雅》之盛。 覽觀音奴樂府諸作, 可稱“歌之善者”, 是以知“柔不如剛之達, 曲不如直之遂”[11]381。 對于觀音奴的剛直, 虞集和許有壬分別有《剛齋說》和《剛齋銘》予以稱頌。[注]分別見《全元文》第26冊第404頁、 第38冊第286頁。

      觀音奴曾與另一右榜進士燮元溥坐聽虞集論詩至深夜, 虞集詩《重題環(huán)翠亭為李浩卿作》有句云:“亭深環(huán)翠燭光寒, 曾與詩人語夜闌?!?詩后有小注:“詩人謂燮元溥、 觀志能兩前進士也?!盵10] 120則知觀音奴曾親聆虞集詩教。 觀音奴與薩都剌為同榜進士, 二人又同為南臺從事, 詩歌唱和頗多, 但僅見于薩都剌詩, 觀音奴詩未見。 后至元三年(1337年)三月七日, 泰定四年榜進士中舉十年后有十人齊聚大都南城, 時任照磨的觀音奴參與聚會, 當時黃清老有詩《丁丑三月七日會同年于城南子期工部仲禮省郎世文編修文遠照磨學(xué)升縣尹子威主事克成秘書至能照磨子通編修凡十人二首》詠其事。[3] 177觀音奴南臺任職期滿北還大都時, 釋大訢、 李孝光均有詩送別。 轉(zhuǎn)任歸德知府時, 余闕亦寫詩相送。 另外, 觀音奴與張翥、 傅若金等人也有詩歌往來。

      觀音奴現(xiàn)存詩四首, 其《賑寧陵》一詩云:

      春蠶老后麥秋前, 馳驛親頒賑濟錢。 屬邑七城蒙惠澤, 饑民萬口得生全。 荒村夜月聞舂杵, 破屋熏風見灶煙。 圣主仁慈恩似海, 更將差稅免今年。[12] 423

      寧陵為歸德屬邑, 北靠黃河, 經(jīng)常遭受黃河決口之患。 此詩是觀音奴任職歸德知府賑濟寧陵災(zāi)民時所作, 中間兩聯(lián)表現(xiàn)了詩人看到災(zāi)后重生、 萬灶升煙的欣喜之情。 觀音奴后升都水監(jiān), 這或許與他任職歸德常要率眾防治水患有關(guān)。

      3 學(xué)齋吟稿

      《學(xué)齋吟稿》為劉沙剌班的詩集。 劉沙剌班, 字伯溫, 又稱劉伯溫, 西夏張掖(今屬甘肅)人。 世家宿衛(wèi)舊臣, 早年學(xué)于胡助。 天歷二年(1329年)出任奎章閣供奉學(xué)士, 除山北廉訪副使。 后至元六年(1340年), 官江浙行省郎中。 至正三年(1343年)任秘書卿, 參與修《金史》, 歷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使。 至正五年(1345年), 任江西行省監(jiān)察御史, 為虞集刻印《道園類稿》五十卷, 并請歐陽玄作序。 至正六年(1346年)夏離任, 赴河南。 延七年(1347年)八月, 拜陜西行臺侍御史。 召為御史臺侍御史。 至正十年(1350年), 奉旨降香南鎮(zhèn), 途徑蘇州晤鄭元祐。 后官甘肅行中書省左丞。 生平行蹤見虞集、 陳旅等人與沙剌班往來詩文, 尚衍斌《元史及西域史叢考》 55~68頁有論及。

      沙剌班在長安城東有別業(yè), 建堂曰養(yǎng)正之堂。 堂之左有仁齋, 右有學(xué)齋。 有詩集《學(xué)齋吟稿》。 早年見朱熹言羅仲素清介絶俗, 即刻志欲學(xué)之, 故題其齋居名“學(xué)齋”, 并以名其詩集。 虞集作有《劉公伯溫學(xué)齋吟稿序》, 稱其詩“發(fā)感慨于情性之正, 存憂患于敦厚之言”, “體制音韻, 無愧盛唐”, 因“學(xué)者及門, 多請傳誦。 自學(xué)校之近, 至山林之遠, 皆愿見焉”[11] 130, 故讓兒子翁歸摹刻副本, 資以流傳, 可見對其詩之肯定。

      沙剌班曾將他人詠其學(xué)圃和離別送行所作編詩成卷。 在他長安城東別業(yè)的學(xué)齋之外, 有圃直其西北, 曰學(xué)圃。 其中雜植蔬果花木, 環(huán)屋東西引興慶池之水, 分注于蓮池, 用以灌溉。 其旁又作懷古臺、 濯纓亭。 凡有四方賓客來, 登臺而賦, 游圃而詩, 大篇短章, 更唱迭和。 沙剌班會粹成卷, 并請黃溍作序, 是為《學(xué)圃詩序》。 送行詩有兩大卷, 一卷為沙剌班自中臺出佐江浙省郎中時朝廷文臣所賦, 陳旅為作《江浙省郎中沙剌班伯溫之官序》, 備言朝廷選任之專、 職事之難。 當時作詩者有吳師道。 另一卷則是其任職江西離別大都時朝廷文臣所賦, 王理(字伯循)作跋, 跋文今已不存。 沙剌班在江西將此送行詩卷拿與虞集, 虞集為作詩《題劉伯溫行卷》, 詩序稱王理跋文“具言述作之暇, 道西北形勢、 古今之跡、 經(jīng)覽之壯, 有重會講明之約”[11] 134, 可見送別諸詩之大略。

      沙剌班擅詩文, 與虞集、 吳師道、 陳旅、 王理、 宋褧、 張雨等交好, 多有次韻酬唱。 但《學(xué)齋吟稿》早已佚失, 至今也未見只文片詩留存。 從他人詩文中可見沙剌班的作詩信息有: 曾作聚星樓詩、 洛陽懷古詩、 送王止善員外詩[注]分別見鄭元祐《跋聚星樓卷后》、 陳基《跋學(xué)齋侍御張掖劉公洛陽懷古詩》、 虞集《次韻劉伯溫送王止善員外詩四首》, 載《全元文》第38冊第644頁、 第50冊第336頁、 《全元詩》第26冊第74頁。, 以及上巳湖上道宮詩、 春游詩、 題襄陽官舍詩等。[注]分別見張雨次韻詩, 載《全元詩》第31冊第373、 374、 406頁。陳基夸贊沙剌班的《洛陽懷古詩》“為詩清新, 雅麗有則”[13] 336, 虞集則贊其詩“激清風于古道, 發(fā)大雅于儒林”[10] 74, 可見其所作以儒學(xué)為本, 遵循雅頌詩則, 多有古意。

      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卷四集部別集類對其詩集有著錄: 沙剌班: 學(xué)齋吟稿。 張掖人, 劉氏, 字伯溫。[5]291

      4 納璘文璨詩

      納璘不花以儒學(xué)起家, 為官處處注意弘揚儒學(xué)。 初至盱眙, 詢故老, 訪遺俗, 勸農(nóng)教化, 邑以大治。 后至元四年(1338年), 首捐俸五佰貫, 在盱眙縣虎山建崇圣書院。 興學(xué)重教, 制雅樂, 尊孔子, 士風大振。 同年進士張以寧次年過盱眙, 對其建學(xué)大加夸贊:“文燦之為政, 又能因山川之奇勝, 故孔太守之遺跡作為精舍, 欲與岳麓、 石鼓相雄偉, 匪規(guī)簿畫者比?!盵14] 459蘇天爵持憲節(jié)巡行至此, 亦著文夸贊納璘不花為宋代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杜公僉事遷墓和興建崇圣書院的義舉。

      納璘不花存世僅有一詩, 是在盱眙縣任上給余闕的答詩。 盱眙縣南一里有虎山, 石潤土美, 木茂泉潔, 有玻璃泉和濯纓亭, 詩人美之曰“第一山”, 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曾在此書“第一山”三大字。 納璘不花勸學(xué)興教, 捐俸倡率所建崇圣書院即在第一山半山上, 又稱淮山書院。 書院九月建成, 十月六日, “泗州守帥邑官屬, 行釋奠禮”[16]137。 同月, 陳奎等人至第一山游玩, 特意提到納琳文璨鼎建書院這一善舉。 陳奎《第一山唱和詩序》云:

      至元戊寅之孟冬, 山陽馬仲良、 汝南陳天章、 大梁謝景陽同游, 適監(jiān)邑高昌納公鼎建淮山書院于上, 以為斯道倡。 觀覽之余, 非徒得山水之樂, 抑又喜夫監(jiān)邑化民□德教也。 遂各書所述, 以紀此山之勝?!盵17] 117

      后至元三年(1337年)仍任泗州同知的余闕, 在當年十二月到治下盱眙縣游第一山, 有詩題刻于第一山魁星亭下的秀巖上。 詩刻全文如下:

      至□后丁丑十有二月十又九日, 監(jiān)泗州斡赤、 同知余闕來游, 倉使孫□、 縣典史王世榮從行。 賦詩: 第一山頭云淡淡, 玻瓈泉上日暉暉。 太平官府元風景, 又向松間喝道歸。[18]

      丁丑為后至元三年(1337年)。 余闕將詩寄送納璘[注]明弘治刻本柳瑛《(成化)中都志》卷八即直接將此詩題名為《第一山柬納文粲》, 贈、 答二詩韻腳同。, 納璘作《題第一山答余廷心》, 詩云:

      一山松檜巢歸鶴, 五塔香燈送落暉。 惟有玻瓈同我志, 閑來時復(fù)濯纓歸。[12] 419

      納璘不花出任江浙行省都事、 湖廣都事、 四川行省理問時, 分別有吳師道、 吳景奎、 梁寅贈詩送別。[注]分別見《全元詩》第32冊第68頁、 第36冊第395頁、 第44冊第321頁。 吳景奎詩題目作“奉送江省都事納文郁除湖廣”, 但詩中第二句“盱眙遺愛在甘棠”, 可證詩就是送別納璘文璨的, 詩題中的“郁”為“璨”字之誤。

      5 蒲仲昭詩集

      蒲仲昭, 宋末元初詩人蒲壽宬之孫。 其先西域人, 祖父蒲壽宬與蒲壽庚兄弟兩人做生意至泉州, 遂定居于此, 是為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

      蒲仲昭與其祖一樣, 致力于寫詩, 與泉州詩人多有交往, 如陳旅、 阮信道、 王玄翰等, 蒲仲昭或師或友, 于詩藝大有長進。[注]見李清馥《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卷三六,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張以寧曾為其詩集作序稱:

      余稡溫陵諸詩, 得蒲仲昭氏, 嘆其長于問學(xué)也。 蒲為泉故家, 自其祖心泉公已以故梅州守察宋國危, 遂隱身不出, 讀書泉上, 遺詩若干卷。 宋尚書劉克莊所序者具在, 蓋學(xué)有源委矣。 仲昭既世其業(yè), 而游居于泉, 以詩鳴者陳眾仲氏、 阮信道氏、 王玄翰氏, 或師或友, 皆熏其所長以自益, 故其詩視唐人蓋善, 粹然無疵, 充而進之杜甫氏之域, 余見其亹亹乎維日未已也。 予有志乎詩, 而謭焉問學(xué)者也。 仲昭于予詩知最深, 喜最甚, 故其征予序其詩, 而予之序之也, 奚敢以淺言。[14] 490

      與劉沙剌班一樣, 蒲仲昭也未有一詩存世, 不過在他人詩文中尚可尋覓到其詩作信息。 釋大圭有《哀阮信道詩》, 序云:“余欲作哀阮信道詩久矣, 竟不復(fù)能作。 而仲昭蒲君乃能作詩哀之, 且言其母老子幼而喪在殯者四年于茲, 是可哀者……余遂亦作哀阮詩, 次君韻?!盵19] 349則知蒲仲昭在朋友去世后有詩哀悼, 詩韻據(jù)大圭詩可見。

      6 普達世理詩集

      普達世理(1308-?), 字原理, 自號安節(jié)先生, 高昌畏兀人。 原理, 又作元禮、 元理、 原禮。 元統(tǒng)元年(1333年)右榜進士。 《元統(tǒng)元年進士錄》對其家世記載較詳:

      普達世理, 貫別失八里畏兀兒人氏, 居岳州[路]錄事[司](今湖南岳陽市)。 字原理, 行三 , 年廿六, 十一月廿一日。 曾祖勝全。 祖忠勝都。 父善秉仁。 母畏兀氏、 孟氏。 重慶下。 兄納失理, 進士。 娶未。 鄉(xiāng)試湖廣[第]三名。 會試[第]廿六名。 授常德路龍陽州判官。[20]64

      [嘉靖]《湖廣圖經(jīng)志書》卷六載其事跡云:“至正間由進士拜監(jiān)察御史, 僉江南湖北廉訪司事。 時郡邑遭寇, 議行兵討, 不果, 復(fù)還京師。 上書論事, 嘗曰: ‘使民咸被國家之澤, 則吾之志愿畢矣。 ’未幾, 授嶺南參知政事。 兵潰之際, 兄弟皆被賊執(zhí)而投之于水, 一門死者過半矣, 原禮終不以威武屈其志。 自號安節(jié)先生, 有詩集行于世。”[21]539《明史》卷一二四《伯顏子中傳》一文末, 歷數(shù)元亡時“守土臣仗節(jié)死”者, 普達世理在此應(yīng)該有一席之地。 生平可參見《元統(tǒng)元年進士錄》 《新元史》卷一二八、 [嘉靖]《湖廣圖經(jīng)志書》卷六等。

      史載其“有詩集行于世”, 今則未見一首存世。 僅從他人詩中可以了解到普達世理與朋友們的詩歌交往。 普達世理出京赴任南臺監(jiān)察御史時, 同年余闕有《送普原理之南臺御史兼柬察士安》。 察士安即察伋, 塔塔兒人, 亦是元統(tǒng)元年進士。 余闕在詩中稱贊二人“兩幃猶可對, 二妙古難全”; “時應(yīng)聯(lián)騎出, 誰謂非神仙”[22] 258。 據(jù)此可知, 察伋此時也正任職南臺御史, 普原理此去與察當為同官。 同年劉基離開大都時, 有詩《自都回至通州寄普達世理原理二首》。[注]除元統(tǒng)元年赴京應(yīng)試外, 劉基于至正六年(1346年)亦曾赴大都, 作有《丙戌歲赴京師途中送徐明德歸鎮(zhèn)江》詩, 年底南歸。 見《劉基集》附錄四“劉基年表”, 浙江古籍出版社林家驪點校本1999年版第650頁。 本詩或作于此時。 詩載《劉基集》第330頁。詩中表達了與普達世理“念我同年友, 高誼薄九霄”的深厚情誼和“雖懷歸鄉(xiāng)歡, 復(fù)愴知己別”的惜別之意。[23]330普達世理由南臺御史遷江浙行省都事時, 梁寅有詩餞別。 詩中贊其“位應(yīng)郎官宿, 威余御史霜”, “凜凜科名重, 振振士氣揚”, 并表達了“明年楚江上, 霄漢想鹓行”的期望。[22] 314

      普達世理有文一篇《太平路儒學(xué)歸田記》存世, 作于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 時在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任上。 這是普達世理留存于世的僅有文字。

      7 沙可學(xué)詩集

      沙可學(xué), 名哈珊沙, 字可學(xué), 以沙為漢姓。 西域人, 徙居永嘉(今浙江溫州)。 蕭啟慶從其名判斷他是西域回回。[20]293至正二年(1342年)右榜進士, 曾任江浙行樞密院都事。 楊鐮《全元詩》雖將哈珊沙與沙可學(xué)分列, 但認為二人“或是同一人”[24] 361。 其《元代文學(xué)編年史》“至正八年戊子”條、 蕭啟慶《元代進士輯考》, 則均將二人看作同一人。 哈珊沙可學(xué)生平見釋來復(fù)《澹游集》 《靜志居詩話》卷五、 《元詩選癸集》辛集上。

      楊維楨有《送沙可學(xué)序》, 言朝廷某官到江浙行省考察挑選掾?qū)僦t能者, “首得一人焉, 曰沙可學(xué)氏; 又得一人焉, 曰高則誠氏; 又得一人焉, 曰葛元哲氏。 三人者用而浙稱治, 蓋三人者, 天府登其鄉(xiāng)書, 大廷崇其高等, 而拜進士出身, 賜任州理佐理之職者也”[25] 213。 可見沙可學(xué)嫻習(xí)吏事, 頗著政聲。

      沙可學(xué)原有詩集, 《元詩選癸集》辛集上言其“詩集失傳”[26]1154。 今存詩僅三首, 《全元詩》分列于哈珊沙與沙可學(xué)名下。 其《詠懷》二首云:

      疏鑿功成王氣衰, 九重端拱尚無為。 貪天柄國忠良沒, 巨敵臨郊社稷危。 萬里朔云沙漠漠, 六宮禁御草離離。 金輿玉輅無消息, 腸斷西風白雁飛。

      獨上高城望遠郊, 雁飛黃葉下蕭蕭。 天旋西極馀殘照, 江涌狂波作暮潮。 塵世百年雙鬢改, 鄉(xiāng)關(guān)萬里一身遙。 何由從獵灤河曲, 霜冷弓強鐵馬驕。[24] 361

      朱彝尊認為沙可學(xué)僅存第一首詩, 謂“蓋憶庚申君北狩而作, 首句指賈魯挑河而言”[27]123。 庚申君指元順帝。 整體來看, 二詩均為元亡后所作, 詩中充滿了懷念舊朝、 繁華不再的哀感。

      8 張雄飛詩集

      張翔, 字雄飛, 河西唐兀人。 科舉首科延祐二年(1315年)右榜進士。 任西臺御史, 巡按巴蜀、 越嶲, 足跡遍及西南。 后至元元年(1335年), 移任南臺御史, 巡行嶺海, 窮極幽險。 次年, 進南臺都事。 至元三年(1338年), 遷浙東肅政廉訪司僉事。 后至元末, 又改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僉事。 《元西域人華化考》卷四、 《元西域詩人群體研究》 375頁有論及。

      張翔有詩集, 《永樂大典》收錄張翔詩標引出自《張雄飛詩》。 張翔赴任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僉事時, 路過瑯瓈山, 請居住于此的同年許有壬為其詩集作序, 時間在后至元五年冬到六年二月。[注]瑯瓈山, 在今長沙縣榔梨鎮(zhèn)。 許有壬《先公祠祝文》:“維至元五年, 歲次己卯十二月乙酉朔, 越二十一 日乙巳, 孝子具位有壬敢昭告于顯考具位府君: ……江夏家廟, 奉守有嚴, 惟是瓈江, 實我先公廬墓之地。 ……是以由鄂泝湘, 肅恭來省。” 《送馬明初教授南歸詩并序》中云:“后至元戊寅, 予得請歸江夏別業(yè)。 明年冬, 游長沙。 明年(庚辰1340年)二月, 安仁馬君明初來見于瑯瓈山。 ……同游南岳, 更倡迭和, 遂同歸江夏。 甫七日, 復(fù)參知政事命下, 以小兒累之, 又同北焉?!?分別見《全元文》第38冊第508頁、 《全元詩》第34冊第313頁。 又《元史》卷四十《順帝本紀》:“(后至元六年)三月, 詔賜……中書參知政事許有壬上尊、 束帛?!?則張翔拜訪許有壬只能是在后至元五年末至六年二月之間。許有壬序其詩集云:“唐兀氏張君雄飛, 首科右榜有聞?wù)咭病?不以一得為足, 益礪其學(xué), 尤工于詩, 往往膾炙人口, 佳章奇句, 不可悉舉?!?“雄飛既礪其學(xué), 而詩又其尤長者乎!移僉湖南, 過余瑯瓈山中, 出其稿, 古律詩共若干首, 屬序其端, 愚因得以悉其多也?!?并贊揚張翔“作邑而有惠, 佐臺而有聞, 司憲而有為, 礪學(xué)又不已。 不獨資以為詩, 將澤于道德仁義, 致其遠者大者, 其可尚也哉”[15] 115!許有壬有詩《同年張雄飛僉事見訪醉后作詩贈之》, 亦應(yīng)作于此時。 詩中有句云:“四海同年幾人在, 三湘春水片帆遲?!盵28] 365此時距二人延祐二年(1315年)中舉已過去二十多年, 時光荏苒, 故友難逢, 所以許有壬有此感慨。

      張翔相繼出任西臺、 南臺御史、 湖南道僉事, 足跡所到, 或險峻幽僻, 或蓊郁秀麗, “舉在心目, 得江山之助”[15] 115, 故其詩多以山川古跡為題。 《華山二首》《洛陽懷古四首》數(shù)詩, 是詩人赴任西臺御史時所作。 《碧雞山》一首, 為巡行至云南所作。 《岳陽樓》《題杜子美墳》《耒陽懷古》《七星巖》諸詩, 是詩人赴嶺南任上所作。 惜詩集已不存, 現(xiàn)僅存詩16首。 其中不乏題壁詩, 如備受楊慎激賞的《岳陽樓》, 是題于岳陽樓壁上。 還有詩題于寶雞驛站墻壁上, 王沂《寶雞縣壁見張雄飛杜德常二御史詩》, 為后人留下了這一信息。 《洛陽懷古四首》詩末有小注:“元統(tǒng)三年歲次乙亥孟秋朔, 備員御史張翔雄飛留題。”[29] 253可認定亦是題壁詩。 因題于驛壁、 山石而不致湮沒, 不能不說是詩人之幸。 《岳陽樓》一詩因楊慎標舉而最為流傳, 詩云:

      樓上元龍氣不除, 湖中范蠡意何如。 西風萬里一黃鵠, 秋水半江雙白魚。 鼓瑟至今悲二女, 沉沙何處吊三閭。 朗吟仙子無人識, 騎鶴吹簫上碧虛。[29] 252

      登樓題詩, 緬懷古人, 詩寫得雄渾大氣。 楊慎評云:“雄飛在元不著詩名, 然此詩實可傳。 同時虞伯生、 范德機皆有岳陽樓詩, 遠不及也, 故特表出之?!盵30]743。 與張翔有詩歌來往的還有同年王沂和王弁, 張翔曾任監(jiān)試官, 王沂有《試院中聞簾官張雄飛賦詩甚多分題得春草賦送孟功郎中使淮南》。 張翔任西臺御史時, 曾與王弁(字君冕)唱和, 多年后詩寄王沂, 王沂有《次張雄飛王君冕倡和詩韻二首》和之。 任南臺都事后, 王沂又有詩《寄南臺張雄飛》, 首云“不見張都事, 詩名到處傳”。 并夸贊他是“鳳臺天上客, 烏府幕中仙”[29] 104, 可知張翔早已詩名遠播。

      上述八位西域詩人均生活于元代中后期, 世事滄桑, 陵谷變遷, 他們的詩集未能留存下來。 但我們通過爬梳文獻, 仍能尋覓到有關(guān)其詩集的寶貴信息和他們詩歌交往活動的點滴印跡。 結(jié)撰此文, 希望能對元人著述成就的認識與定位和元詩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不當之處, 敬希教正。

      猜你喜歡
      詩集詩人
      新銳詩人
      椰城(2023年8期)2023-08-24 08:53:14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21年11期)2021-06-25 07:00:00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20年17期)2020-10-21 05:54:52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19年7期)2019-05-05 08:41:56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詩人貓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01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16年13期)2016-11-11 03:40:49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16年19期)2016-02-06 06:46:32
      剑河县| 醴陵市| 建宁县| 潼关县| 定西市| 黑龙江省| 三台县| 贡山| 山东省| 天柱县| 永平县| 灵宝市| 浦北县| 达孜县| 福海县| 昌平区| 股票| 花莲县| 伊金霍洛旗| 吴川市| 封丘县| 岳阳市| 南溪县| 云安县| 明水县| 崇明县| 佛学| 涞水县| 宜川县| 正安县| 如东县| 通河县| 泾川县| 金堂县| 鄂伦春自治旗| 大宁县| 曲麻莱县| 浪卡子县| 三亚市| 营口市|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