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清 呂 越
(紹興文理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內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要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模。對于什么是應用型本科、什么是應用型本科人才以及如何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目前已有不少學者開展了相關研究。比如,潘懋元(2010)總結了應用型本科的四大共同特點,并探討了應用型本科建設的具體措施[1];華小洋和蔣勝永(2012)對應用型人才的內涵以及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目標實現(xiàn)等相關的問題進行了研究[2];吳中江和黃成亮(2014)對應用型人才的內涵以及如何培養(yǎng)應用型本科人才進行了研究[3];邵波(2014)從理論層面對應用型人才的內涵及其特征進行了研究[4];賈劍方(2016)從教育體系內部對應用本科的本質進行了考察[5]??傮w而言,應用型本科不同于傳統(tǒng)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和職業(yè)教育,而是以培養(yǎng)應用型本科人才為主并以教學為主,應用型人才兼具足夠的理論基礎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課程建設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措施之一。
顯然,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改革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基礎工程作為土木工程專業(yè)的核心主干課程,是學生學習后續(xù)專業(yè)課程以及今后從事土木行業(yè)設計、施工等相關工作的重要基礎,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尤為重要。本文基于應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結合基礎工程課程特點,對該課程的教學大綱改革進行探討。
新時期土木工程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yǎng),更注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正如,潘懋元指出應用型本科教育應該要求理論的科學性準確和實在,但不要求過深,應該著重于理論如何在實踐中應用[1];吳中江和黃成亮認為應用型人才要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和專業(yè)素養(yǎng),核心是要能夠將理論應用于實際[3]。
2010版基礎工程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包括天然地基上的淺基礎、樁基礎和深基礎、基坑圍護三大部分,其中包含了獨立基礎、柱下條基、筏板基礎、箱形基礎、樁基礎、墩基礎、沉井基礎、地下連續(xù)墻以及基坑圍護結構的設計計算,26學時;2014版基礎工程教學大綱包括淺基礎、連續(xù)基礎、樁基礎、地基處理、土工合成材料、擋土墻以及基坑工程的設計計算,48學時。顯而易見,2010版大綱的教學內容全部為理論教學且教學內容過多,很難在26學時內進行充分講授,未體現(xiàn)理論知識實際應用方面的教學內容;2014版大綱的課時有明顯增加,但對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教學內容仍然顯得過多,同樣缺少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的教學內容,不能滿足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
因此,結合學校土木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即培養(yǎng)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并針對基礎工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及實踐性的課程特點,在2014版教學大綱基礎上進行基礎工程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首先,考慮到土木工程專業(yè)未開設巖土工程勘察相關課程,但是基礎工程設計首先需要閱讀勘察報告,從中獲取設計參數(shù),因此增加了巖土工程勘察;其次,由于土工合成材料主要用于地基處理,因此將其與地基處理合并;再次,由于擋土墻及基坑工程等內容作為專業(yè)方向模塊課開設,因此去掉這兩部分教學內容;最后,將淺基礎、深基礎、地基處理三部分核心教學內容劃分為基本理論知識和工程案例兩大塊,其中基本理論知識講授基本設計原理,工程案例則以大作業(yè)的方式穿插于理論知識的講授,突出理論的實際應用。
結合土木工程專業(y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減少過多的基礎工程理論知識講解和闡釋,在講授基礎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注重基礎工程知識的運用,尤其是增加工程案例,以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具體學時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基礎工程學時分配一覽表
教學內容理論學時案例學時合計(一)緒論202(二)巖土工程勘察404(三)淺基礎10616(四)深基礎10616(五)地基處理6410合計321648
注:案例學時在本課程中完成,作為理論知識的應用,以小組獨立完成大作業(yè)并口頭匯報或PPT匯報的形式進行實施。
1.緒論。要求學生了解本課程的特點,掌握地基與基礎的基本概念。目標是使學生對本課程有基本的了解。
2.巖土工程勘察。要求學生了解巖土工程勘察階段的劃分及布孔,巖土工程勘探方法和巖土工程原位測試,熟悉室內土工試驗巖土參數(shù)的分析與選取。目標是使學生熟悉如何從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獲取所需巖土工程信息。
3.淺基礎。要求學生掌握淺基礎的設計原則和內容,熟悉淺基礎的類型,掌握基礎埋深、地基承載力及基礎底面尺寸的確定,掌握剛性基礎與擴展式基礎結構設計,了解減輕不均勻沉降危害的措施。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淺基礎的基本設計原理基礎上,通過淺基礎工程案例學習和訓練,進一步鞏固淺基礎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逐漸形成工程意識和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
4.深基礎。要求學生掌握樁基礎的設計內容與設計原則,熟悉樁基礎的類型,理解單樁在豎向荷載作用下的工作原理,掌握樁基礎的計算與設計方法。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樁基礎的基本設計原理基礎上,通過樁基工程案例學習和訓練,進一步鞏固樁基礎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加強工程意識和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
5.地基處理。要求學生了解軟弱地基概念、常用的處理方法及其適應性,熟悉換土墊層法、強夯法與排水固結法的原理及施工工藝,了解深層水泥攪拌法、高壓噴射注漿法、振沖法和土工合成材料的原理及施工工藝。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基本設計原理基礎上,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通過實際工程案例進行地基處理方案必選及優(yōu)化訓練,從而進一步鞏固地基處理方法的基本理論知識,加強工程意識和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
針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考評內容也對傳統(tǒng)以知識點考查為主的模式進行改革,采用全過程的考核模式,主要包括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能力兩部分。其中基本理論知識考核采用期末閉卷考試的形式,考核成績占總評成績的50%,而實際應用能力考核即為平時成績,主要為小組討論形式完成的大作業(yè)成績,考核成績占總評成績的30%。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以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
課程教學改革和建設是實現(xiàn)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轉型的重要措施。結合基礎工程課程自身的特點,以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導向,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基本理論知識和工程案例兩大塊,強調基本理論知識,緊密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通過對紹興文理學院2013級土木工程專業(yè)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6.1%的學生認為以老師講解基本理論知識為主而學生分組進行工程案例分析訓練的教學方式更好,而僅有13.3%的學生認為以老師講解為主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更好,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基本理論知識和工程案例相結合的基礎工程課程教學大綱改革的必要性。
今后可以結合地方建筑施工企業(yè)以及設計院,以企業(yè)總工進課堂針對具體工程分享實際工程施工或設計經驗的形式,進一步探討地方應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人才工程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