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文英
語文的學科特點造成了語文教學的尷尬處境:既要抓人文情感、思想教育,又要落實字、詞、句、段、篇的教學,還要有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一節(jié)課上得滿滿當當,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結果似乎什么都教了,又好像什么都沒有教會?!案吆牡托А睅缀醭闪苏Z文教學的一個魔咒。語文課該如何“瘦身”呢?筆者以說明文體裁的課文為例,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或是說明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zhì)、功能,或是闡述事理,具有一定的知識性。毫無疑問,學習說明文,必然得講知識。但部分語文課堂將這些知識無限放大,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恐龍》一課,教師將大量時間用于和學生一起探討恐龍的種類有哪些,它們的樣子有什么不同,除了課文所說到的,課外還收集了哪些恐龍的資料;執(zhí)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松鼠》一課,教師更多的是引導學生了解松鼠的樣子以及展開對松鼠生活習性的探究;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一課,教師重點介紹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點,是如何修建的。一位教師執(zhí)教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神奇的克隆》這篇說明文時,針對“什么是克隆”“植物是怎樣克隆的”“低等動物又是怎樣克隆的”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還插入一段關于植物嫁接等方面的視頻。試想,這樣的語文課,上出了科學課、常識課的味道,學生在語言上的收獲又有多少呢?
雖說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或原理是閱讀說明文的重要任務,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從文章中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致力于引導學生習得“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方法”,這才是語文課的本體性任務?;诖?,語文課要“瘦身”,首先要敢于弱化課文中那些“非本體性的教學內(nèi)容”,這樣才能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學習語文。
同樣是上《神奇的克隆》一課,管建剛老師面對如此多的克隆知識是這樣處理的,分三步進行:第一步,給學生五分鐘時間,邊讀邊記課文中相關的克隆知識;第二步,師生簡單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將記住的克隆知識用簡潔的語言寫到黑板上;第三步,教師讓學生思考,黑板上的內(nèi)容東一句西一句的,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凌亂的材料”組成文章的,從而引導學生梳理并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內(nèi)在的寫作“線”,“從我們熟悉的到不熟悉的”“從低級的好處到高級的好處”,正是有了這樣一條隱藏的線,作者把凌亂的材料變得井然有序。管老師在教學中弱化了有關克隆知識的學習,突出了語文學科的本體性任務,引導學生從文章中學習寫作之道,將教學直指語文學習,使得課堂更高效。
就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而言,說明性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抓“尋找說明對象特征,梳理說明順序,學習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等方面。同時,教師還必須完成本課所肩負的識字學詞的任務。但課堂教學時間只有40分鐘,教師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因此,要給語文課“瘦身”,還必須學會“剪枝”“取舍”,大膽刪減那些可教可不教的內(nèi)容,準確把握文本中最重要的教學點,聚焦課時教學重點,精簡教學目標,達到“一課一得”的理想狀態(tài)。
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說明文,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金字塔宏偉的外觀、精巧的結構,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辦法。文章中運用了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語言描述等多種表達方法將金字塔的特征寫具體,且條理清晰、表達詳略得當、過渡精彩、首尾呼應……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面對文本中如此多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若引導學生一一展開學習,只能“蜻蜓點水”,浮于表面。所以,教師需要從教學的角度來發(fā)掘文本的教學點。
對于教學點的確定,教師既要以獨特的視角去挖掘文本中語言的秘妙,又要考慮學生的學情,讓教學指向?qū)W生語文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如《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即將升到六年級的學生,從學段目標來看,學習課文的謀篇布局可作為一項教學內(nèi)容。另外,雖然本課中所用到的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學生在之前學習《恐龍》等說明文中接觸頗多,并不陌生,但如果從“多種說明方法并用,把事物寫具體”這個角度品析課文第三自然段,就會發(fā)現(xiàn)本課語言表達的特色:“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這句話中,作者先列出數(shù)字,作準確表述,再作比較,表達更形象,這是將“列數(shù)字”和“作比較”并用;又如“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砌成,這些石塊平均每塊重2.5噸。有人估計,如果將這座金字塔的石塊鋪成一條三分之一米寬的道路,可繞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車裝運,需要60萬個車皮”,作者運用先列數(shù)字,再進行假設的方法,讓讀者讀著有畫面感,這是將“列數(shù)字”和“作假設”并用;“這些石塊磨得很平整,石塊與石塊之間砌合得很緊密,幾千年過去了,這些石塊的接縫處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一句還用到了“語言描述”的方法。本段可謂是體現(xiàn)“多種說明方法并用,將事物寫具體”的經(jīng)典之作。教師可將此作為本課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列為本課教學的探究之處。這樣一來,教學抓住重點,聚焦重點,突出重點,課堂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學生學得更充分。
語文課堂的煩冗,還表現(xiàn)在零散、繁雜的“碎問碎答”中。課堂上,教師針對文本逐句提問,問題一個套一個,且未經(jīng)精心設計,隨意性強。教師無意間把問題簡單地等同于學生的學習任務,師生就在這一問一答中完成教學任務,課堂的有效時間也在這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流逝。
一位教師在教學《恐龍》時,一問到底。文中第二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fā)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苯處熐昂髥柫?個問題:“‘龐然大物’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雷龍是‘龐然大物’?”“什么東西可以稱為‘龐然大物’?”“一頭大象有多重?”“六頭大象加起來呢?”“為什么要和大象比,不和其他動物比呢?”“你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什么?”“你們聽過‘雷鳴’嗎?”“從這兒可以看出它的腳步聲怎樣?”試想,僅圍繞這么一句話,就能提出這么一連串的問題,那么一段話甚至一篇課文的學習呢?這樣的課堂能不顯得煩冗嗎?
所以,要給語文課瘦身,還必須改變這種“碎問碎答”的教學方式,以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好好地讀,好好地說,好好地寫,好好地積累。上述案例中,教師拋出這一系列的問題,無非是想讓學生感受到雷龍是“龐然大物”,同時學習“作比較”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其實,在課堂上,教師可直接拋出指向教學目標的大問題:“這句話什么地方的描寫讓你感受到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去讀,去思考,教師適時總結:作者巧妙地運用“作比較”和“打比方”的方法,讓讀者形象地感受到雷龍的大。繼而,再拋出問題:“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作者將雷龍和大象比,你覺得怎樣?”讓問題直接聚焦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如何更好地作比較,進而通過師生交流,讓學生領悟“作比較”的方法。最后,教師還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試著運用作比較和打比方的方法描述一種事物。這樣,課堂上問題少了,留給學生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多了。沒有了繁雜的問題,學生有了扎扎實實的讀寫的時間,課堂才有應有的張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