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妹
青海師大附中 青海西寧 810008
教師應樹立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基礎素養(yǎng),是知識、能力和態(tài)度等的綜合表現(xiàn),可以通過接受教育來形成和發(fā)展,具有發(fā)展連續(xù)性和階段性,兼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1.教師角色的更新。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平等”的方式進行的。2.提問學生問題方式的更新。教師提問不指向明顯的答案,而是指向思維過程,幫助學生理清問題的層次,抓住問題的關鍵。3.作業(yè)布置方式的更新。作業(yè)應該是教師自己精心設計的習題或試卷,題量不要太多,題目要精選,兼顧學生差距。
化學知識中的每一個定義結(jié)論都是建立在一定前提條件范圍中的,離開這些前提條件,這些理論就不一定成立,只有讓學生認識到這些理論建立的條件,參與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例如有甲、乙兩位同學均想利用原電池反應檢測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兩人均使用鎂片與鋁片作電極,但甲同學將電極放入6mol L-1H2SO4溶液中,乙同學將電極放入6mol L-1的NaOH溶液中,如圖所示。請回答:
1.寫出甲池中正極的電極反應式;
2.寫出乙池中負極的電極反應式和總反應的離子方程式;3.由此實驗,可得到如下哪些正確結(jié)論?
a.利用原電池反應判斷金屬活動性順序時應選擇合適的介質(zhì)。b.鎂的金屬性不一定比鋁的金屬性強。
c.該實驗說明金屬活動性順序已過時,已沒有實用價值。
d.該實驗說明化學研究對象復雜,反應受條件影響較大,因此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上述實驗也反過來證明了“直接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原電池中的正負極”,這種做法。(填“可靠”或“不可靠”)
【分析】甲池中,鎂鋁都與稀硫酸反應,但鎂與稀硫酸反應劇烈,鎂易失電子作負極、Al作正極,負極上鎂發(fā)生氧化反應、正極上氫離子發(fā)生還原反應;乙池中依據(jù)的化學反應原理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由于Al顯兩性,與酸堿都能發(fā)生反應,而鎂與氫氧化鈉溶液不反應,鋁易失電子作負極、鎂作正極,負極上鋁失電子發(fā)生氧化反應;在講原電池原理時說過,兩種金屬做電機時,活潑金屬做負極,不活潑金屬做正極,乙池中的結(jié)論與金屬活動順序表正好相反,能否說明鎂的金屬性不一定比鋁的金屬性強,金屬活動性順序已過時,已沒有實用價值了呢?通過讓學生探究判斷金屬性強弱依據(jù),使學生明白判斷金屬性強弱依據(jù)之一是單質(zhì)跟水或酸置換出氫氣的難易程度——越易置換出氫氣,金屬性越強。斷金屬性強弱依據(jù)之一是單質(zhì)跟酸置換出氫氣的難易程度,而不是與堿置換出氫氣的難易程度,整個問題的探究過程由學生參與,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
教師不應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應當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建設者。教科書是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作為新世紀的化學教師,要有開發(fā)教育資源的意識,有整合包括教科書在內(nèi)的化學教育資源的能力。例如為了測定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反應原理》(選修4)第20頁實驗2-2中;本實驗預期的現(xiàn)象是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顏色逐漸變淺直到無色,加0.2mol/L的H2C2O4溶液的先褪色.但許多教師在做此實驗時發(fā)現(xiàn)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顏色逐漸變成無色的過程中有幾種不同顏色的變化,加0.1mol/L的H2C2O4溶液的先褪色,且褪色先緩慢后逐漸加快,實驗結(jié)果不盡人意.為此不少教師進行了探究:有建議采用更小濃度的酸性高錳酸鉀溶液(0.001mol/L)和含少量Mn2+的草酸反應;有人建議變換試劑加入順序,將量少的高錳酸鉀加到量多的草酸中;有教師發(fā)現(xiàn)提高硫酸的濃度可縮短褪色的時間;有的教師發(fā)現(xiàn)草酸和高錳酸鉀在一定濃度范圍內(nèi),濃度增加,反應速度能加快;有的認為Mn2+在反應過程中的自催化作用導致反應復雜。
今后的教師,不應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應當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