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東
[摘? ?要]黨委、政府與社會在國家治理結構中的定位,是指在治理體系結構中的組織定位和在治理能力結構中的職能定位。不同主體都有基本的組織形式與職能,黨委是聯系各方成為統(tǒng)一體系的組織樞紐,履行領導各方的政治職能;政府是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國家行政機構,履行配置公共資源、管理公共事務的行政職能;社會是提供多樣性服務的自主成員,履行協(xié)同黨委政府開展治理活動的職能。國家治理體制改革就是要設定組織與職能建設的新規(guī)范,優(yōu)化治理結構,有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國家治理;公共治理;職能定位;組織定位
中圖分類號: D63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10X(2019)01-0088-08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制度現代化和各類主體運用制度管理社會事務的能力現代化的總和。制度改革對治理主體的職能定位,以及治理主體在組織建設中的能力變化,都決定了國家治理結構必須隨著經濟社會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地進行調整?!吨泄仓醒腙P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指出“統(tǒng)籌設置黨政群機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變革路徑,一方面,從黨委、政府機構的關系看,要強化國家的主導能力,“在省市縣對職能相近的黨政機關探索合并設立或合署辦公,市縣要加大黨政機關合并設立或合署辦公力度”;另一方面,從黨政機構與社會主體的關系看,要充分考慮治理理念對社會參與的支持,“促進黨政機構同群團組織功能有機銜接,支持和鼓勵群團組織承接適合由群團組織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南京市撤銷淮海路街道辦事處的體制改革是地方機構改革的一次典型嘗試,呈現了黨委(街道工委)、政府(街道辦事處)和社會在國家治理結構中的組織特征、職能特征,以及組織和職能轉變的可能性等內容。同時由于治理問題常常是比較模糊的,往往要經過多年后才能夠測評出結果來,因此這場經歷了從2002年至2008年,以及2008年至今兩次階段性政策調整的改革,會對制定國家治理體制改革政策有所啟示。
一、 黨委、政府與社會在國家治理體制改革中的結構定位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在公共治理活動中承擔了大量責任,但政府工作的行政性、規(guī)范性特征,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差異化、多樣化的利益訴求。馬克思“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1](P294)的權利觀,也從價值上肯定了推進政府還權于社會,社會成員自由地參與國家治理的正當性。由于政府的科層體系與社會資本的組織網絡之間呈現此消彼長的對應關系,因此政府主動探索從社會領域退出的體制改革,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zhí)政的黨對中國社會各個領域都負有領導責任,但很顯然“黨領導一切”并不是隨意地決定一切,黨委在國家治理中也應有清晰的結構定位。南京市撤銷淮海路街道辦事處、擴大社會自治的改革,涉及國家治理轉型中的基本問題,即黨委、政府、社會主體各自的組織建設和治理職能如何定位。改革方案預見了很多問題并提出了處理問題的方式,在改革中逐步確立的治理職責和組織形式,也在很長時間里被上級政府以及學術界認為成功地構建了一個新型治理體系。
(一) 體制改革方案體現了黨委、政府、學術界對國家治理轉型的思考
南京市淮海路街道體制改革是一個具有實證研究價值的分析對象,方案的制定在體制內外經過了廣泛的意見征詢和充分的論證,施政的過程中有良好的環(huán)境,基本排除了偶然因素的干擾。
撤銷街道辦事處所體現的國家治理轉型的基本取向就是減少政府的行政管理,加強黨的領導責任和社會的自治責任——“撤銷淮海路街道辦事處,成立淮海路社區(qū)行政事務管理中心,強化黨工委工作和社區(qū)自治功能,進一步探索和完善社區(qū)‘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功能”[2]。2002年南京市白下區(qū)區(qū)委、區(qū)政府(現與秦淮區(qū)合并)提出用撤銷街道辦事處,向社會主體轉移治理責任的設想,很快得到了上級政府的支持,甚至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qū)建設司都參與方案的制定,建議有選擇性地先撤銷一個街道進行試點,成功之后再進行推廣。白下區(qū)區(qū)政府選擇淮海路街道作為改革試點,也是在吸收這些建議的基礎上所做的慎重選擇。一方面,淮海路街道具備一定的改革優(yōu)勢,比如,收入較高、矛盾較少;另一方面,淮海路街道具備一旦失效能夠迅速止損的優(yōu)勢,比如,人口少、地域小、船小好掉頭。也可以說選擇淮海路街道作為改革試點,本身就是準備充分的體現。學術界對國家治理轉型的專業(yè)意見也很快進入改革方案。白下區(qū)區(qū)政府與南京師范大學建立了聯合課題組共同制定改革方案,國內相關領域的很多學者也應邀對改革的具體措施進行了專項論證。南京市白下區(qū)區(qū)委、區(qū)政府頒布政策,正式啟動“改革街道管理體制,撤銷淮海路街道辦事處”[2]的改革時,這次體制改革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黨委、政府、學術界等各方對國家治理轉型預期的政治實踐。
(二)國家治理轉型中黨委、政府、社會主體的組織和職能變革
政策規(guī)范推動的國家治理轉型,既有治理職能轉移,也有組織載體的重塑,其表現形式雖然較為復雜,但主要的內容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政府系統(tǒng)內組織結構和治理職能的改變。在撤銷街道辦事處的同時,政府對街道原有職權和治理責任做了比較周到的安排,能由社會承擔的都轉移給社會,不能交給社會的就轉交給區(qū)一級的政府部門。一方面,原街道辦事處承擔的與居民生活直接相關的公共責任,由新設立的窗口單位承擔——在撤銷街道辦事處的同時,建立淮海路行政事務受理中心,以受理窗口的形式處理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事務。另一方面,原街道辦事處的部分職能向其他部門轉移或直接推向社會——原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執(zhí)法和行政管理職能(共57項)轉移給區(qū)政府的職能部門,同時原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也向其他行政部門分流;原街道下屬的企業(yè)全部推向市場;社會組織也要在社區(qū)治理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尤其是過去街道并不明確但又在事實上承擔的責任。
2.黨委系統(tǒng)內組織結構和治理職能的改變。黨的系統(tǒng)隨著條件和任務的變化而變化的組織機構和功能,在街道辦事處撤銷后的公共治理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原來街道工委的組織建制更名為淮海路地區(qū)工委,設立“兩辦一部”的內部職能部門,具體包括“工委辦公室,負責組織、宣傳、紀檢、群團及綜合協(xié)調的工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負責轄區(qū)內信訪和社會穩(wěn)定的工作;武裝部,負責本地區(qū)的人民武裝的工作”[2]。黨委(工委)除了延續(xù)已有的領導責任,把握公共治理活動的大局和方向,發(fā)揮領導核心的作用,同時把沒能轉移到社會、暫時也沒辦法在政府系統(tǒng)內轉移的行政管理的責任承接了下來,避免公共治理的缺位和失序。
3.社會系統(tǒng)內組織結構和治理職能的改變。政府的治理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是這次改革的重點。為此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了三個具有社會屬性的組織承接原街道辦事處的公共治理職能。
一是建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淮海路社會工作站”。工作站的運轉有公共財政的支持,但工作站并非政府的下屬單位,而是有獨立法人地位、社會化運行的社會組織,由專業(yè)社工負責日常管理,鼓勵志愿者積極參與,并以較低的收費為居民提供服務。
二是建立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淮海路社區(qū)服務中心”。這是一種以公司經營的方式來管理的社會組織,既有社會組織的公益性特征,開展各類便民利民和形式多樣的志愿者服務活動;又以公司經營的方式對一些社會事務以招投標等市場運作的方式進行管理,并獲得一定限度的盈利。
三是強化社區(qū)黨組織和居委會。社區(qū)黨組織和居委會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和治理能力得到迅速強化。為了保證自治能力的提高,淮海路地區(qū)采取建立“大社區(qū)”的組織形式?!霸?個社區(qū)居委會合并為3個,每個居委會設專職主任1名、副主任2名,兼職5名~10名。社區(qū)居委會有自主招聘社工的權力,每個居委會可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招聘3名~5名專職社工?!盵2]同時社會工作站和服務中心也要堅持在居委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以保證社會組織的治理能力。很明顯,這些改革措施的目標就是緊緊依靠居民委員會來提高社會主體的治理能力,提高社會的自治水平。
(三)增強社會主體職能的治理結構轉型在初期評估中獲得認同
這次改革試圖通過裁撤街道辦事處這一層級政府派出機構,加快政府治理向社會治理的轉變,被認為符合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建設趨勢和國家政策導向。
一是得到上級政府的認同。當時國家發(fā)改委的官方網站中報道相關消息:“改革后居民對社區(qū)建設的綜合滿意率已達84%,比改革前增加了28%。有78%的居民認為隨著改革的深入,社區(qū)的民主程度提高,參與關注社區(qū)的人數增多,社區(qū)居民對社區(qū)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增強?!盵3]在改革實施的最初4年里,有來自全國21個省市、130多個區(qū)縣的考察隊伍到淮海路地區(qū)參觀學習。白下區(qū)撤銷街道辦事處在全國是首家,填補了我國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的“空白”。江蘇省發(fā)改委對這次改革的總體思路和目標的評價是:“‘理順一個關系,堅持兩個依法,實現兩個歸位,強化社區(qū)自治功能,實現社會的有效管理,‘一個關系就是政府、社會、市場與社區(qū)的關系;‘兩個依法就是政府依法行政,社區(qū)依法自治;‘兩個歸位就是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歸位,即把涉及行政執(zhí)法、行政管理工作歸位給政府職能部門,以及政府社會化職能的‘歸位,即把原來由政府管理的社會化職能歸位給社區(qū),把一些社會公益性服務工作交給專業(yè)化的社區(qū)工作者承擔?!盵4]
二是得到社會輿論尤其是學術界的認同。在目前全國不少街道管理體制改革中,淮海路街道管理體制的改革最有推廣價值,最值得研究和探索?;春B方值拦芾眢w制改革撬動了我國城市基層改革深層次的“門檻”,有人稱這一改革的“深遠意義絲毫不亞于當年‘小崗村的改革”①。這些評價和認同讓改革實踐有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二、治理結構變革的理論預期與現實的治理實效間的落差
一個有效的治理體系不僅要開放包容,而且要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具備充分的治理能力,并穩(wěn)定地保證各種治理目標得以實現。政府在放棄某些管理權之后治理目標是否能夠得到保證,社會主體大量介入后是否能夠真正地平衡責任與自身利益之間的分歧,黨委承擔治理責任的方式是否更為有效等問題,都需要有系統(tǒng)的認識?;卮疬@些問題需要理性地分析國家治理轉型復雜表象背后真正支撐治理活動的結構基礎。
(一) 國家治理結構并未因政策上的重新定位而出現實質性的改變
社會組織存在的最基本理由是滿足一定的社會需求。一個機構如果要有能力滿足社會需求,就需要有“人、財、物”等資源相對應的治理能力的保障。我們對影響公共治理能力的因素做一個系統(tǒng)的梳理,比如,用g表示由社會組織所提供的某一項公共服務或公共產品,把G和T,S,M(政府、社會、市場)都表示為g的一個函數,也就是說,對于g的每一個值G,以及T,S,M都有確定的值與之對應:G=G(g)表示提供g所需要的最低開支;T=T(g)表示政府用于提供g的財政支出;S=S(g)表示來自社會組織的財力;M=M(g)表示與g相關的經營性收入,在國家治理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就會呈現如下的基本關系。
一是國家治理結構的穩(wěn)定以治理主體具備相應的治理能力為成功的依據。治理活動具備有效性的基礎條件,即在T(g)+ S(g)+ M(g)≧G(g)時,社會組織才有充足的治理資源來保證社會治理活動的有效開展。
二是國家治理轉型以治理主體具備新的治理能力為成功的依據。治理結構具備得以增強社會屬性的基礎條件,即在S(g)+ M(g)的資源配置對治理結果有更大影響時,才能增強社會主體的治理能力,強化社會屬性的組織建構。
在撤銷淮海路街道辦事處的體制改革中,治理結構的轉型出現了如下情況。
1.政府買單,居委會按指令辦事的從屬性結構關系仍未改變?!耙郧?,社區(qū)居委會的費用由區(qū)政府先撥到街道,社區(qū)居委會主任買個掃帚都要街道主任批?,F在,費用由區(qū)政府直接撥到社區(qū)居委會的賬戶上。社區(qū)居委會還成立了專門的理財小組,200元以下的費用由社區(qū)居委會主任直接批,200元~500元的費用由理財小組開會討論決定,500元以上的費用報社區(qū)居委會成員代表大會同意。所有開支,都定期在社區(qū)政務公示欄上公布?!盵5]從治理資源配置關系的角度看,即便在淮海路街道改革之后,公共治理依賴社會互助關系或市場交易關系積累的治理資源的情況并沒有增加,社會組織依賴政府的情形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雖然撤銷淮海路街道辦事處之后,居委會比以往更自主地支配經費,但在經費劃撥方式、數量和使用方向上都要遵守政府的規(guī)定,也不允許繞開政府自由支配。居委會成員全部屬于“政府買崗”的任用方式。居委會的辦公場地、活動經費等也由地方政府負責提供,仍是按照政府的要求開展工作。
2.其他社會組織直接或間接依賴政府的從屬性結構關系仍未改變。表面上淮海路街道辦事處撤銷了,社會組織應該更少地受到政府的影響,但由于中國并沒有健全的慈善捐贈制度,社會也沒有形成捐贈的傳統(tǒng),社會組織很難有會費、贊助費等經濟來源,因此即使撤銷了上級政府,改革后的社會組織的活動仍然需要政府的經費支持。政府對這些組織的支持,往往以“費隨事轉”為條件,事實上仍存在著“政府購買服務,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的從屬關系。還有很多社會組織依賴居委會的場地或經費支持,而居委會的這些資源又來自于政府,最終的合作關系仍然是政府主導的合作關系。這表明政策創(chuàng)制對政府、社會主體在國家治理體系結構中的組織定位,與這次體制改革對政府、社會主體在國家治理能力結構中的職能定位,二者之間出現了不相匹配的問題。表面上讓渡給社會組織的治理職能,又在事實上向政府回流。雖然從發(fā)展的趨勢看,國家治理轉型的方向就是廣泛地吸收各類社會主體參與治理活動,形成的是多元互動關系,而不再是簡單的指令與服從,但如果社會成員參與治理活動的動機、維系治理能力的資源,或者所愿意維護的共同利益,不足以穩(wěn)定地替代政府所承擔的治理職能,那么這種轉型就不能成功。
以上情況表明,國家治理體系的開放性與實現治理目標的確定性之間是相互矛盾的一對共生關系。治理體系越開放,新興的社會主體自由參與治理活動、承擔的治理責任越多,穩(wěn)定地完成治理目標的預期就越受挑戰(zhàn),為保證治理活動順利開展,就必須充分發(fā)揮黨委、政府在國家治理中穩(wěn)定地履行治理責任的優(yōu)勢,保證國家治理的轉型能夠以動態(tài)漸進的方式有效地完成結構重組。
(二)強制推進國家治理結構轉型對治理績效的負面影響
從發(fā)展趨勢看,淮海路街道體制改革從改變政府自身的角度去適應不斷發(fā)展、多元的社會無疑是積極的選擇。然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畢竟是國家制度合理性和執(zhí)行力的體現,撤銷行政機構的舉措雖然體現了強制改革的決心,但最終要以治理職能的有效轉移和承接,治理績效的提高為衡量國家治理轉型是否成功的根本依據。
1.黨委與政府的治理職責混淆,在行政層面上破壞了國家治理責任精準、專業(yè)到位的管理優(yōu)勢。由于政府系統(tǒng)科層制的工作關系的普遍存在,街道辦事處在撤銷后,其原有的行政事務不可能全部轉移給上一級的區(qū)級政府或下放給社區(qū)由社會組織承擔。因此即便明確規(guī)定黨(工)委不承擔行政管理職能,但在沒有合適的主體承擔治理責任的情況下,負有本地區(qū)領導責任的黨委仍然必須承擔責任。這就衍生出了職責混亂的新問題。比如, “老百姓辦低保要街道辦事處蓋章,街道辦事處撤了,但是章不能不蓋,原因很簡單,整個宏觀體制擺在這,行政體制內的規(guī)范化需求不可能為僅作為個案的淮海路街道而單獨做出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街道辦事處的公章照常使用,只不過是街道黨工委代管了街道辦事處的公章”①。問題還不止民生問題。在中國的政府系統(tǒng)中,街道是直接抓稅源的單位,其職能一旦缺位,很容易造成稅源的流失,而政府財政收入不足,也就不能保證公共治理的經費需求。這類問題同樣迫使淮海路街道黨(工)委又代為履行了抓稅源等工作。可見改革之初就“明確黨工委不再承擔行政管理職能”[2]的規(guī)定,此時已無法兌現。黨(工)委代行部分辦事處權力的做法,在黨政體系內部造成了職能混亂的問題,也影響了行政管理的正常流程和效率。
2.黨委的領導力下降,在政治層面上削弱了黨在國家治理中的權威和群眾基礎。撤銷街道辦事處是對政府職能設置的重大調整,也是對黨政領導關系的重大調整。黨是國家治理的領導核心,政府職能轉移和銜接不到位,必然對黨的有效領導造成負面影響?!敖值擂k事處是大量社會事務的承擔者,這一級的問題沒解決,如果沒有辦事處,就會沖擊到街道工委;如果沒有街道這一級的黨政機構,很多問題就會直接沖擊到區(qū)委區(qū)政府甚至市委市政府,那時解決問題會更加缺少回旋的余地。”②堅持地方黨委與政府合署辦公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政府職責一旦缺位,黨作為執(zhí)政黨的威信也會受沖擊。政府職能的缺位還會對黨建工作產生負面影響。比如,“兩新組織”開展黨建工作的情況是:“老板都很現實,就看你對他有沒有用。不在你的管理(行政管轄)范圍內,你上門開展黨的工作,人家的領導都不會出面,臉也難看?!雹圻@類現象說明,黨委的權威需要建立在黨有效地領導政府,政府有效地管理社會的治理結構之上。
3.政府與社會主體互動不暢,造成了國家治理效率下降和治理資源浪費。公共治理中政府的行政成本其實并未減少。撤銷街道辦事處后城市的管理層次由四級變?yōu)槿?,政府的工作人員應該削減了,管理成本也應該隨之降低。但實際上公務員是無過錯不解職的任職方式。街道辦事處雖然撤銷了,但人并沒裁,也沒有因此減少進人,行政成本并沒有減少。同時政府的工作效率下降。表面上看,街道辦事處撤銷意味著政府內部的運行環(huán)節(jié)減少,黨政信息傳遞和處理的效率應該有所提高。但事實并非全然如此,因為“原來布置工作只要面對一個街道干事,現在要面對5個居委會主任,反而加大行政成本”①。同時居委會干部原來可以就近在街道辦事處解決的問題,現在要到離自己更遠的區(qū)政府解決,對自身的治理效率的影響可想而知。
鑒于組織定位與職能定位不相匹配、治理績效下降等問題,這次改革試點在2008年后再次做出政策調整,重新恢復“黨委+政府”的治理結構。在南京市白下區(qū)政府《關于提高街道服務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調研報告》中有這樣的總結:“淮海路地區(qū)黨工委、五老村街道辦事處合并設立新的五老村街道辦事處,同時將朝天宮街道石鼓路以北部分劃歸新的五老村街道辦事處管轄。街道辦事處駐長白街413號,人口約5.8萬人,面積約1.35平方公里,下轄6個社區(qū)居委會?!盵6]經過這樣的調整,街道辦事處的政府機構得以重建,黨委機構與政府機構重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高效的國家治理的領導能力。
三、國家治理體制改革中黨委、政府與社會應固守的結構定位
淮海路街道體制改革展現了國家治理轉型的結構縮影。改革所規(guī)劃的目標不僅要減少政府的行政管理,而且要建立能夠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的治理體系,將黨委、政府和社會組織融進嚴密配合、高效運轉的工作模式中,讓不同治理主體都能明確并履行責任。因此,黨委、政府、社會主體在國家治理中的結構定位對治理結果的影響,對于如何在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中推進它們的組織建設,并合理定位它們的治理職能,有著非常具體的鏡鑒意義。
(一)黨委在國家治理中應固守的結構定位
黨委在國家治理中要履行領導公共治理活動的責任,深入研究解決一切問題,發(fā)揮連接各方的“樞紐”作用,引領公共治理的發(fā)展方向。
1.黨委在國家治理體系結構中的組織定位:治理體系建構的組織樞紐。中國共產黨在政府機構中的組織網絡,以及在社會領域的組織網絡,讓黨委成為把各方連接在一起的組織樞紐。習近平在談到基層黨組織作用時指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yè)、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qū)、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fā)展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這里強調黨的領導職能存在于一切公共領域。黨的領導地位要求黨委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有“組織樞紐”的結構定位,乃至在治理體系中呈現出“組織核心”的結構特征。
2.黨委在國家治理能力結構中的職能定位:統(tǒng)攬全局,領導各方的政治職能。黨委領導下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遵循,保證了各種治理主體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明確自己的職責。撤銷淮海路街道辦事處的改革經驗表明,黨委對公共治理活動的領導是解決公共治理問題的基本條件,尤其是在政府或社會的治理責任缺位的情況下,黨委的公共治理責任始終都在,甚至可以看作是公共治理責任的最終承擔者,是避免治理失序和缺位的最后保障。因此,在推進黨政機關合并設立或合署辦公的改革中,始終要堅持黨委的領導權威。
黨委領導國家治理的全局工作,凝聚和團結一切成員,是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最重要的政治保障。放棄這種領導責任的結果可以從蘇聯解體前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問題中得到印證。戈爾巴喬夫在1990年蘇共二十八大報告中給基層黨組織的職能定位是:“基層黨組織不再認為可以監(jiān)督,而且實際上已經無權監(jiān)督企業(yè)和團體的行政機關的活動,以及各部和主管部門、蘇維埃機關和經濟機關的工作?!薄疤K共影響的范圍將首先取決于黨所宣布的思想的力量以及這些思想對勞動人民的吸引力。”[7](P273)黨委失去對基層社會實際領導權的結果是失去對各類公、私機構的影響力,由黨組織凝聚起來的國家治理體系必然隨之崩潰,國家治理能力大打折扣。這種情況是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轉型必須避免的問題。
(二)政府在國家治理中應固守的結構定位
政府在國家治理中履行組織和管理公共治理活動的責任,探索更有效的資源利用方式,培育社會組織治理能力的成長,對治理結果負直接責任。
1.政府在國家治理體系結構中的組織定位:治理體系中貫徹國家意志的行政系統(tǒng)。在從計劃體制走向市場體制的變革中,政府在國家治理中的職能和工作方式雖然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作為管理公共事務的國家機器的本質并不會改變。政府作為國家的行政系統(tǒng)集社會的意愿而創(chuàng)制公共政策,基于維護規(guī)則而行使國家權力的管理活動,在國家治理體系內成為體現國家意志的組成部分。
2.政府在國家治理能力結構中的職能定位:配置公共資源,管理公共事務的行政職能。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要求黨領導下的政府必然把服務民眾、服務社會作為國家意志貫徹到全部公共治理活動中來,政府在追求更有效的服務的同時,發(fā)展成為有廣泛的管理職責和管理權力的強勢機構。政府的強勢也造成了政府治理職能轉移難的問題。這不僅要求政府在系統(tǒng)內推進機構改革,還要用“費隨事轉”“以錢養(yǎng)事”等資源配置方式培育社會組織,保證社會主體有能力承擔更多的公共治理責任。
政府是人民對國家治理結果進行問責的對象,應始終負責社會不愿意或不能夠承擔的公共治理責任。撤銷淮海路街道辦事處的改革實際上針對的是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政府給居委會下派過多任務,降低了社會的自治水平。但公共治理責任往往是上級政府考核街道辦事處的工作內容,在沒有街道辦事處把部分工作定義為社區(qū)考核任務時,這些公共治理事項又不必然成為社區(qū)居委會的工作內容。在基層政府根本無法直接承擔那么細化繁多的公共治理任務的情況下,是擴大編制建立更龐大的政府,還是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交給居委會或其他社會組織來分擔治理責任,這是必選其一的命題。很顯然,不論國家還是社會都不希望政府繼續(xù)擴大規(guī)模了。而街道辦事處提供人財物給居委會的目的就是幫助居委會承擔治理職責,服務社區(qū)居民。撤銷街道辦事處的改革雖然名義上解決了街道辦事處向居委會等社會組織攤派任務的問題,但仍要承擔政府要求它完成的治理任務,政府與居委會等社會組織的關系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因此,簡單地以劃分事權的方式強制推行政府治理向社會治理的轉型難以成功。
(三)社會主體在國家治理中應固守的結構定位
社會主體在國家治理中要履行協(xié)同黨委和政府開展公共治理活動的責任,尤其是借助黨的組織網絡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吸收公眾參與公共治理活動。
1.社會主體在國家治理體系結構中的組織定位:治理體系中提供多樣性服務的社會系統(tǒng)。社會的多樣性是現代化建設帶給中國最主要的變化之一,這意味著每個具體的社會主體在公共治理活動中,都受他們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自身的條件,乃至個體偏好以及其他許多獨立的變量的影響。社會主體治理活動的差異性也成為滿足廣大社會成員差異性需求的重要條件。這種情況下就沒辦法預設一個最佳的劃定決策權的工作規(guī)范,確定社會主體可以自發(fā)地形成穩(wěn)定的治理秩序。因此,社會主體是以大量的、自發(fā)方式加入治理活動,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內體現社會多樣性的組成部分。
2.社會主體在國家治理能力結構中的職能定位:協(xié)同黨委、政府廣泛地參與公共治理。面對追求最佳公共治理績效的呼聲,我們可以要求黨委采用最佳的領導方式,要求政府建立最佳的行政模式,卻不得不認可乃至鼓勵社會主體以多樣的方式參與到治理體系中來。很顯然,黨委、政府在公共治理活動中更穩(wěn)定、更有序,也更有力量。而社會組織能否有效地開展公共治理活動,不僅受自身治理資源、治理能力的制約,而且受社會成員承擔責任的意愿和動力的影響。因此,社會主體協(xié)同黨委、政府開展廣泛的治理活動是最佳的職責定位。
各類社會主體能否與黨委、政府開展廣泛合作,能否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治理需求,是國家治理是否有堅實的社會基礎的試金石。在淮海路街道的改革中,社會成員對于政府讓渡出來的治理權雖然表現了關注的態(tài)度,但承擔治理責任的社會組織仍然是政府建立的組織,而不是社會基于自己的意愿建立的組織。鑒于社會以自組織的方式實現公共治理的能力仍然欠缺,從黨委和政府的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就顯得十分必要。因此,加強社會組織中的黨建工作,把黨組織建成凝聚群眾、引領群眾的組織樞紐,增強社會成員的公共意識、責任意識和合作意識;加強政府對社會組織的公共治理資源的保障和支持,都是提高社會主體治理能力的重要措施??傊鞔_黨委、政府、社會在國家治理轉型中的結構定位,不是要固化不同治理主體的組織和功能,而是要明確在國家治理轉型中,什么是各類主體必須堅守的職能底線,什么是不應越界的職能高線。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改革創(chuàng)新,才能夠真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南京市白下區(qū)區(qū)委、區(qū)政府.關于街道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Z].2002-03-29.
[3]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創(chuàng)新基層體制發(fā)展社區(qū)自治——南京市淮海路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情況[DB/OL].[2018-06-15].http://www.ndrc.gov.cn/rdzt/gggj/dfxx/t20080229_195403.htm.
[4]江蘇省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處.南京市淮海路街道管理體制改革的經驗和做法[DB/OL].[2006-04-07].http://www.jsdpc.gov.cn/pub/jsdpc/tzgg/xzgltzgg/200710/t20071017_37274.htm.
[5]南京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白下區(qū)在國內率先進行社區(qū)民主自治的探索[DB/OL].[2003-07-29].http://www.yfzs.gov.cn/gb/info/XXDT/2003-07/29/085016624.html.
[6]南京市白下區(qū)區(qū)政府.關于提高街道服務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調研報告[R].2008-11-28.
[7]李? 燕.蘇聯共產黨基層黨組織建設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王? 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