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璟 尹遜才
目前使用的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相比以往各版本教科書,古詩篇目大幅增加。古詩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古詩篇目的大幅增加使廣大一線教師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古詩教學之所以困難,筆者認為,其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很多教師讀不懂古詩,進一步說就是缺乏解讀古詩的有效策略。
詩歌是詩人用文字表達情感的一種寫作,既然是寫作,就一定遵從寫作的基本規(guī)律?!皩懽魇且环N思維外化的活動,即把大腦中的思維內(nèi)容形式化為可見的文字形式,實現(xiàn)由思維向文本的轉(zhuǎn)化。文章的結(jié)構(gòu)模式來自作者相應的思維模式?!币蚨灰覀冏裱姼鑴?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就能找到解讀古詩的有效策略,深入地解讀古詩。下面筆者將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調(diào)動感官,捕捉古詩的意象
詩歌主要通過意象來傳遞情思。所謂“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所謂“象”,就是作者表達情思時用的形象。抽象的情思在腦海中是不可見的,為了使其可見,優(yōu)秀的詩人往往通過所見、所聽、所觸、所嗅、所嘗乃至所想的事物來表達,這些事物在詩歌中就被稱為意象。意象選擇恰當,就能夠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所描繪的意象愈具有活動力,在讀者潛在經(jīng)驗世界中喚起的共鳴也便愈強烈”。因而在解讀詩歌時,讀者要善于調(diào)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及想象,發(fā)現(xiàn)詩人運用的各種意象,并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感悟詩人所用之“象”、所表之“意”。
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月落是詩人目之所見,顯然是視覺意象;“烏啼”是詩人耳之所聞,因而是聽覺意象;“霜滿天”則是詩人目之所見以及身之所感,是視覺意象與觸覺意象的復合。那么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些意象傳遞情感的呢?我們先來看“月落”。何時月落?月落之后光線有何變化?如果月亮是傍晚升起,那么月落應在夜半時分或之后。也就是說,張繼很可能到了凌晨依然未眠(一個人在心事重重的時候,往往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而月亮落下去的時候,周圍的光線一下就暗淡了,周圍的世界是一片漆黑的、模糊的。僅一個“月落”,我們便隱約窺見了彼時張繼的低沉心情。再來看“烏啼”和“霜滿天”。烏鴉的啼叫在靜夜之中顯得格外的嘶啞和悲愴,讓人更加感到凄涼;秋天的夜晚,冰冷的水面很容易形成霧氣,顯然彼時的張繼感到了濕冷,同時也看到了彌漫的水霧,如同霜降。在這樣冰冷的環(huán)境之中,在這樣凄涼的聲音之中,在異鄉(xiāng)漂泊的人怎么能夠安然入睡呢?這些意象本身不就是愁苦的外化嗎?于是第二句呼之欲出:“江楓漁火對愁眠。
再如杜甫《絕句》的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是調(diào)動了各種感官去塑造意象。其中,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顯然是視覺意象。詩人主要突出了這幾個意象的色彩。色彩是人的視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人們對色彩還賦予了某些特定的含義,“任何一種顏色本身都沒有什么感情和語言,但是由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和經(jīng)驗可能會引起某種聯(lián)想、觸發(fā)感情,再加上不同的人性格、經(jīng)歷、情緒不同也會對色彩有不同的感受”。因而有的專家指出:“色彩具有社會屬性與象征意義?!比藗儗ι市纬傻恼J知經(jīng)驗將作用于人的心理,使人在面對不同的色彩時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與聯(lián)想。比如黃色往往給人明朗、愉快的感覺,綠色往往給人寧靜、生命、活力、青春、希望等感覺。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到,詩人使用的四種色彩“黃、翠、白、青”都是充滿活力、希望和愉快的色彩,并且這些色彩搭配在一起,也呈現(xiàn)出活力和清爽的整體視覺效果。由此可以得知,詩人面對春天的事物,內(nèi)心充滿了喜悅之情。再加上聽覺意象“黃鸝鳴翠柳”,清脆悅耳的鳥鳴宛如一首歡快的樂曲,讓人沉醉其中。這些意象傳遞的不正是杜甫內(nèi)心的喜悅嗎?
物象的選擇依賴各種感官。各種感官在感受事物時的角度不同,對此有所了解,有利于我們?nèi)シ治鲈姼枳髌?。視覺往往側(cè)重于事物的形狀、色彩、大小、遠近,聽覺側(cè)重的是聲音的強度、頻率,嗅覺側(cè)重的是事物氣味的濃淡、香臭,觸覺側(cè)重的是事物的軟硬、粗細、溫冷、濕干,而味覺則側(cè)重事物的酸甜苦辣咸。人的感官在適應這個世界時形成了人類特有的“適應閾”,在這個范圍之內(nèi)的就是舒適的,超出了這個范圍的就是不舒適的。比如王翰的《涼州詞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葡萄美酒夜光杯”,這里有視覺也有味覺,詩人看到了葡萄酒及其色彩。西域的葡萄酒可能是寶石紅的,也可能是幽紅的,都是熱烈的色彩;它的味道帶有西域陽光特有的醇香,是讓人味蕾為之興奮的,其酒精是讓人為之血脈僨張的??傊@是讓人舒適、陶醉的“美酒”。加之放在稀世珍有的夜光杯里,它的色彩就被襯托得更加嬌艷欲滴,讓人不自覺地想痛飲。單從這句來看,作者就是寫一種舒適的感覺,抒發(fā)一種熱烈奔放的情懷。而到了“醉臥沙場君莫笑”,詩人就不那么寫了。臥在戈壁荒灘堅硬而冰冷的沙石上,這就超出“適應閾”了。這里在寫軍人粗獷豪放之情的同時,也在提示軍旅生活的艱辛。所以寫到最后,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將這種傷感投擲到茫茫的歷史時空,提出了人生的哲學思考: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可謂充滿了無限的傷感。因而,這首詩既不是歡愉的,也不是悲傷的,而是二者兼有兼容,表達的是一種復雜的思緒。
二、探尋時空,厘清古詩的思路
有人認為,詩歌是靈感來了之后文字的自然流淌,根本沒有什么思路可循。事實上,只要肯放下成見,優(yōu)秀的詩歌大多思路明晰。如駱賓王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彼悸肪头浅G逦?。我們先來看“鵝鵝鵝”,這是聽覺意象還是視覺意象呢?如果將其視為聽覺意象的話,那么這首詩歌的思路就很明了了。第一句從聽覺來寫,后面的三句則從視覺來寫。也就是說,當年的小駱賓王先聽到了鵝的叫聲,緊接著發(fā)現(xiàn)了鵝,這不是很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嗎?再來看第二句到第四句,詩人自上而下對這只大白鵝進行了描寫:先寫其項之形,又寫其羽之白,最后寫其腳掌之紅。在這個觀察過程中,詩人天才般地突出了大白鵝的色彩美及其所處環(huán)境的清潔之美:潔白的羽毛,鮮艷的腳掌,碧綠而清澈的江水。這是一只多么惹人愛戀,讓人愉悅的大白鵝呀!這哪里是一只大白鵝,簡直就是一位優(yōu)雅的君子啊!
再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比绻覀冏⒁獾竭@首詩描寫景物時視線的遠近,就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原來詩人在描寫這棵柳樹時,先是遠觀,整體勾勒形狀;然后漸漸走近,勾勒其在春風中柔嫩、飄擺的柳枝;然后再走近,仔細觀察那剛剛吐露的葉芽;最后,作者體悟自然,欣喜而雀躍,是呀,正是自然才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讓萬物復蘇、萌發(fā)。這個漸漸走近的過程,就是作者被逐漸吸引的過程。
寫到這里,肯定會有人提出質(zhì)疑:以上兩首詩的思路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呢?其實無論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那些能夠被后人認可的作品,其思路無一例外地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或者閱讀思維。既然是規(guī)律,就有相似性。詩歌的思路無非體現(xiàn)在詩歌的時間(先后快慢等)和空間(高低遠近等)的安排上。下面把三首詩放在一起分析,就能更清晰地看出這種規(guī)律來。
第一首是張繼的《楓橋夜泊》。第一句描寫的是天空的景物,因而,我們給它標個方位“上”;第二句描寫的是地面的景物,我們給它標個方位“下”;第三句描寫的是遠處(姑蘇城外)、高處的景物(寒山寺),我們標識為“高遠”;第四句描寫的是近處、低處的景物(客船)。綜上,上一下一高遠一低近,這就是詩人描寫景物的思路。第二首是杜甫的《絕句》,詩人描寫景物的思路是“下一上一高遠一低近”,僅僅是第一、二句的順序與《楓橋夜泊》相比略有變化。第三首是韋應物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钡谝痪涿鑼懙吞幍木拔铮窍?第二句描寫樹上的景物,是上;第三句描寫高處的、遠處的景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雨來自天空(高),水來自山上(遠);而第四句則是描寫低處的、近處的景物。其景物描寫思路與杜甫的《絕句》是一樣的。
這三首詩歌的思路都是試圖將景物構(gòu)置成一個立體的空間,形成上下、遠近、左右、前后等景物之間的邏輯互動,仿佛讓人置身于一個真實的空間之中,感受作者的情韻。
三、品字析句,挖掘古詩的內(nèi)涵
詩歌是用最簡練的文字表達最豐厚的含義。所以古人形容寫詩如同“百煉精鋼”,尤其注重對文字的推敲。因此在解讀古詩時,要對詩人的用詞用字仔細品讀,方能不負其苦心孤詣。
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可謂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飽蘸深情,必須仔細品讀方可。我們這里只分析第一、二句。讀者得首先了解“渭城”在哪里?!拔汲恰本褪乾F(xiàn)在的陜西省咸陽市,在長安(今西安)西北大約五十公里處,也就是說,王維當時不是在長安城外送元二,而有可能是將元二一直送到了百里之外的咸陽,這本身就足以說明兩人的情感之深。再進一步想,以過去的交通水平,早晨送是來不及的,很可能是頭天晚上就送過去了,那么兩人在頭天夜里有沒有喝酒送別?有沒有聊至深夜?這一切皆有可能。但是為何第二天一早又要喝酒送別?有了這個疑問,句中“朝雨”的韻味就豐厚了:初春的早晨,下起了蒙蒙細雨,使得行程暫時受阻,兩人再次獲得了短暫的相聚,再次飲酒送別,叮囑的話語昨夜已經(jīng)說得差不多了,但是離別的愁緒越來越濃,因而兩人一杯又一杯地喝著酒,傷感如同窗外的細雨一樣,蒙蒙而冰冷。有了這樣的情感基調(diào),第二句也就好理解了:車馬揚起的塵土被細雨打濕,落到地上,這是深深的挽留;兩旁房舍也被雨水沖刷得青黑,寂靜而傷感;路邊的楊柳被雨水浸潤得格外清新,挽留之意格外顯豁??梢哉f,詩人字字寫景、寫事,但又字字寫情,景中含情,情投以景。只有仔細品讀,反復品讀,才能夠感受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
再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钡谌?、四句中的“孤、遠、盡、唯”,亦都值得品讀?!肮隆保緹o所謂孤獨不孤獨,所謂帆之孤獨,實則是詩人李白內(nèi)心孤獨情感的一種外顯;“遠”“盡”“唯”三字,說明李白在這里駐足長留,一直到白帆越來越遠,與天空融為一體,再也看不到了,他還沒有離去,最后所見只有江水滔滔奔向未知的遠方。只有通過對這些字的品讀,方可深切體會到李白與孟浩然的情感之深。
四、誦讀體悟,關(guān)注古詩的音響
正如漢字是世界上最善于表情達意的文字一樣,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性也體現(xiàn)在其形式本身,中國古典詩歌的韻律中也滲透了詩人的主觀情感。從這個意義上說,詩韻與心韻是密切相關(guān)的。舌位較低、較后的元音聽起來響亮一些,我們稱之為洪音;舌位較高的元音聽起來低沉一些,我們稱之為細音。洪音之字一般代表宏大的觀念,如崇高、寬闊;細音之字一般代表狹小的觀念,如纖細、逼仄等。比如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用的是“東”韻,聲音寬宏。試想,一個垂死之人是何等的虛弱,但是一想到國家大事,聲音慷慨激昂,實在讓人熱淚盈眶。
以上談的是用韻,其實除了韻腳,詩句的用字、聲音的洪細也能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表達。比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钡谝痪浜偷诙涞淖忠舸蠖鄮в小癷”這個音,“i”的開口度非常小,因而這兩句的聲音就都纖細,讀起來讓人有一種寧靜、沉思之感。這種聲音正與詩人所描摹的寂靜園林環(huán)境非常契合。這兩句中只有一個字音較為響亮,那就是“扣”,但其音也并不宏大,從聲音上即說明這是用指頭扣敲,力量和聲音都不會很大;此外,后面的“不開”,詩人又特意唇音連用“jiǔbù”,使聲音拗口,造成阻塞之感,因為門沒開,自己游覽的意圖沒有實現(xiàn),聲音與行為契合。而到了后兩句,因為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內(nèi)心的欣喜之情爆發(fā),所以詩人用了“滿園、紅杏”兩個洪亮的聲音,并形成疊音以放大欣喜的感覺,從而讓喜悅之情充分釋放出來。
對于中國古典詩歌的解讀,并非沒有策略。只要遵循科學的方法,了悟藝術(shù)的原則,其實是可以從多種角度去解讀的。小學生并非沒有理解能力,如果能夠有效引導,其詩歌理解能力會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