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即如仆新任縣立第二高小國文時,往往作文期屆,于先一日,明日究何題目,不特匪學子所及擬議,即仆胸中亦了無痕蒂。及至身入教室,胸中轆轤尚自籌思,草草書一題黑板,急就塞責?;蝾}事陳腐(如論東漢宦官之禍、唐女禍論之類),不切現(xiàn)今情勢或題義寬浮,無當兒童心理。要之,無以浚發(fā)兒童思力,誘起探討文字之興趣而已。豈匪所謂不豫則廢者乎?久乃自知其不可,每一學期始業(yè)之前,輒預搜集種種題材,略次先后。春秋佳日俾作游記;三冬擁爐宜談佚話;歲朝佳節(jié),書疏問饋,一一密記小冊子中?;虮镜仫L光(如公園二泉亭之類),或鄉(xiāng)賢夫話(如記張翼克寶僑之類),或歲時佳節(jié)(如正月十五作札邀人夜飲、中秋饋月餅之類),要以日常習見者為主,取兒童觀感親切不泛,論卑而易行也。是預備題材之第一步,厥在搜集。然盡世間事事物物,無不可為題材,卻不必盡適于學童作為文字,或題事復雜非作文程度幼稚者所能倉猝敘次明了(敘記之文屬之),或題義深奧非腦識簡單之幼童所能悟澈。則是題目雖好,與作者文字程度不相當也,其不夭閼作者思機,助長其畏難之心者幾何,非所宜也。故題材搜集,必重之以審擇,務視材料之繁簡,義蘊之深淺,審其與作者文字程度略相當否。即令作者程度略有不齊,仆必預為一一設身處地,懸揣其構想時,對于此題,其思力銳者,能闡發(fā)至何等程度。即思力鈍者,縱不能推勘靡遺,亦必十得四五,乃適于教室命題之用。要以能浚辟作者思路無長畏難之志為斷,是預備題材之第二步,厥在審擇。仆謂審擇不厭精詳,而搜羅題材不可不廣。寧可多搜羅幾個題材,臨時裁度去取,切不可臨渴掘井,草草書一題了事。愿與諸君勉之。
——錢基博《學校文題之討論》
摘自《民國國文教學研究文叢·寫作卷》,語文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