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媛
摘 要:蒜頭壺因壺口做成蒜瓣狀而得名,是秦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為酒器。起源于關(guān)中,后隨著秦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傳播到全國各地,是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見證。西漢中期以后伴隨著青銅器地位的下降和實用性更強的酒器的出現(xiàn)而逐漸消失。其器物自身造型別致富于變化,往往是斷代的重要依據(jù)。
關(guān)鍵詞:秦文化;蒜頭壺;文化傳播
蒜頭壺是秦漢墓葬中常見的一種器物,以蒜頭口、扁圓腹、圈足為主要特征,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晚期的秦墓中。按照質(zhì)地而言,可將蒜頭壺分為銅蒜頭壺和陶蒜頭壺兩種,陶蒜頭壺是仿銅蒜頭壺而出現(xiàn)的。本文只對銅蒜頭壺做探討,不涉及陶蒜頭壺。秦代蒜頭壺比較流行,西漢中期以后,蒜頭壺基本消失。關(guān)于蒜頭壺的用途,據(jù)李陳奇先生考證,應(yīng)為一種酒器。作為秦文化的典型器物,研究蒜頭壺對于探討秦人墓葬的相關(guān)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青銅蒜頭壺的興起
目前出土的時代最早的蒜頭壺是戰(zhàn)國晚期陜西鳳翔高莊野狐溝M1中的蒜頭壺,出自墓室北壁的小龕中。短頸,矮圈足,圓腹,細頸,蒜瓣形壺口,頸中部有一周凸箍。出土時旁邊有一圓餅形石器,當為壺蓋。之后出土的蒜頭壺主要集中在秦及西漢前期墓中。出土青銅蒜頭壺的秦墓主要有:湖北云夢睡虎地秦漢墓出土蒜頭壺1件,標本M34:33。口作蒜頭狀,細長頸,頸上有一道凸箍,扁圓腹,矮圈足。陜縣東周秦漢墓出土蒜頭壺5件,時代為秦至漢初。蒜頭狀口,直沿,細長頸,扁鼓腹,平底或圜底,下附圈足,素面。陜西寶雞鳳閣嶺公社出土蒜頭壺1件,細長頸,扁圓腹,頸中部飾一凸箍,矮圈足。河南泌陽縣官莊村、花園鄉(xiāng)秦墓各出土蒜頭壺1件,標本M3∶6。淺直唇,唇下蒜頭六瓣,細長頸,扁腹,廣斜肩。頸中部飾凸棱一周。此外,山東臨淄商王村、陜西銅川、湖北荊州肖家山一號秦墓、漢中楊家山秦墓等地的秦墓中也出土過蒜頭壺。
目前關(guān)于蒜頭壺的來源還不清楚,不排除是由秦人創(chuàng)新的可能。蒜頭壺本是秦文化的特有器物,最初出現(xiàn)在關(guān)中地區(qū)的秦墓中。伴隨著秦國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進程,秦文化逐步向山東六國傳播輻射,在秦國較早征服的楚國江漢地區(qū)出現(xiàn)帶有蒜頭壺的比較典型的秦人墓葬,隨后在其他六國的統(tǒng)治區(qū)域內(nèi)也出現(xiàn)了以蒜頭壺隨葬的秦墓,蒜頭壺作為秦文化的代表器物在大一統(tǒng)過程中傳播到了全國各地。不過秦朝二世而亡的短暫統(tǒng)治使這種文化傳播并不穩(wěn)定,隨著漢并天下,西漢王朝在吸收秦文化、楚文化和周文化的基礎(chǔ)上衍生出了漢文化,蒜頭壺也得以在西漢前期繼續(xù)傳播和發(fā)展。
2 青銅蒜頭壺的發(fā)展
西漢蒜頭壺的分布地域大大超過了秦朝,漢墓中出土的蒜頭壺數(shù)量也大大增多?,F(xiàn)簡單列舉如下。
湖北云夢秦漢墓出土蒜頭壺4件,鼓腹,圈足,素面。分三式:
Ⅰ式:1件,標本43∶22。頸較粗短,斜肩,圓鼓腹,圈足較高。
Ⅱ式:1件,標本46∶9。頸較細長,飾凸箍一周。斜肩,圓鼓腹,圈足較高。
Ⅲ式:2件,頸細長,中部飾寬凸箍并起凸棱。扁圓腹,圈足較矮,外底中部有一細環(huán)。
蒜頭扁壺一件,標本45∶21。頸較短,腹扁平,平底,圈足較矮呈長方形,肩飾兩個對稱的輔首環(huán),素面。
荊州高臺秦漢墓出土蒜頭壺4件,分別出于3座墓,分二式:
Ⅰ式:3件。蒜頭型小直口,直口稍高。頸中部較直,裝飾凸棱形圓箍一周,下部較粗。溜肩,扁腹。平底較厚,高圈足外撇。
Ⅱ式:1件。標本M12∶7,蒜頭型小直口,直口較矮,細長頸,頸中部起三道凸棱,溜肩,扁圓腹,平底較薄,外底中部有一小圓環(huán),高圈足較直。
湖北房山縣松嘴漢墓出土蒜頭壺1件,方唇,短直口,凹弧壁,細長頸,鼓腹。腹呈橫橢圓形,平底,喇叭形圈足。頸上有一圈凸箍,素面。
河南三門峽市火電廠西漢墓出土蒜頭壺3件。標本M21∶9,蒜頭狀小直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頸中偏下有一周凸箍,素面。
甘肅慶陽野林漢墓出土蒜頭壺1件,細長頸,頂作六瓣蒜頭狀,扁圓腹,圈足,素面,頸中部有凸棱一周。
洛陽北邙漢墓出土蒜頭壺1件,細長頸,扁圓腹,高圈足。
四川涪陵西漢墓出土蒜頭壺1件。矮直口,瘦長頸,上有凸棱一周,鼓腹略扁,圈足。
陜西漢陰出土蒜頭壺3件(其中一件殘破無頭),形制基本相同??谛∏抑保瑹o蓋,細長頸,圓腹,圈足。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蒜頭壺1件,細長頸,扁圓腹,喇叭形圈足,壺口呈六瓣蒜頭形。
此外,陜西扶風石家一號漢墓、關(guān)沮秦漢墓、湖北荊州謝家橋一號漢墓、成都青白江區(qū)大同磷肥廠漢墓、甘肅武山東漢坪秦漢墓、廣州漢墓等漢墓也都出土過蒜頭壺。器物的交流是文化交流最直觀的代表,西漢早期長期穩(wěn)定的大一統(tǒng)環(huán)境為文化的交流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這一時期的蒜頭壺不僅出現(xiàn)在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地域內(nèi),而且在廣東南越王墓等少數(shù)民族的墓葬中也有發(fā)現(xiàn),廣州漢墓還出現(xiàn)了5件屬于蒜頭扁壺變異的扁壺。這說明在經(jīng)過戰(zhàn)爭導(dǎo)致的人口遷徙和統(tǒng)一帶來的社會發(fā)展的條件下,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時期。在相當于今天的四川、重慶、貴州、廣西、廣東、湖北、陜西、河南、甘肅等地都有蒜頭壺的出土,這說明西漢早期是蒜頭壺的大發(fā)展階段。
3 青銅蒜頭壺的演變
從戰(zhàn)國晚期到西漢早期的蒜頭壺有其自身的內(nèi)在演化規(guī)律。根據(jù)上文所列舉的蒜頭壺的造型特點,以圈足的高矮和腹部的扁平程度為標準,將蒜頭壺分為四型:
A型:戰(zhàn)國晚期,以陜西鳳翔高莊的蒜頭壺為代表,特點是短頸,圓腹,矮圈足(圖1)。
B型:秦時,可以分為兩式。Ⅰ式以寶雞鳳閣嶺公社出土的蒜頭壺為例,特點是細長頸,扁圓腹,頸中部飾一凸箍,矮圈足(圖2)。Ⅱ式以河南泌陽縣花園鄉(xiāng)M5∶2為代表,特點是細長頸,扁圓腹,矮圈足,頸中無凸箍(圖3)。
C型:西漢初期,可以分為三式。Ⅰ式以陜縣東周秦漢墓出土蒜頭壺為代表,特點是細長頸,腹較扁,高圈足(圖4)。Ⅱ式以三門峽市火電廠西漢墓標本M21∶9為代表,特點是細長頸,頸中有一周凸箍,扁腹,高圈足(圖5)。Ⅲ式以荊州高臺秦漢墓為代表,特點是是細長頸,頸中有一周或三周凸箍,扁腹,高圈足,外底中部有一小圓環(huán)(圖6)。
D型:以湖北云夢秦漢墓45∶21蒜頭扁壺為代表,特點是短頸,腹扁平,平底,圈足較矮(圖7)。
綜上所述,青銅蒜頭壺變化趨勢是腹越來越扁,圈足越來越高。秦及西漢早期均為細長頸,但秦代的圈足較矮,腹也略圓;西漢早期的圈足較高,腹較扁。此外,秦及西漢早期的蒜頭壺頸部都多有一周凸箍,但西漢的蒜頭壺除了凸箍外,底上還常見小圓環(huán)。
4 青銅蒜頭壺的衰落
隨著漢朝政治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文化也趨于統(tǒng)一,春秋戰(zhàn)國之際百家爭鳴的文化大繁榮逐漸歸于一統(tǒng),漢文化在融合了秦文化、楚文化、周文化的基礎(chǔ)上應(yīng)運而生,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的差距也越來越小。在中央集權(quán)和大一統(tǒng)的文化背景下,一些舊有的文化因素逐漸被拋棄。在這種時代背景中,具有強烈地域特征的蒜頭壺很快被新的器物所取代。集中在兩廣地區(qū)出土的西漢晚期的銅長頸壺除了沒有蒜頭型口之外,整體式樣與蒜頭壺十分接近,應(yīng)當是繼承蒜頭壺特點發(fā)展而來的漢式風格的器物。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長頸壺是由閩粵地區(qū)流行的匏壺演化而來。
根據(jù)李陳奇先生的考證,蒜頭壺應(yīng)當為秦特有的一種酒器。云夢大墳頭一號漢墓出土的一件木牘記載了隨葬器物的名稱,其中“二斗鈚一”和“一斗鈄一”分別指的是一件銅扁蒜頭壺和一件銅長頸蒜頭壺。在崇尚禮制的三代,青銅酒器被賦予了一定的等級意義。東周以后,鐵器的普及和“禮崩樂壞”的戰(zhàn)亂使青銅酒器逐漸從王公貴族向下層普通社會傳播。為適應(yīng)這一變化,青銅酒器的實用性能逐漸變強,禮器性質(zhì)則漸趨消退。到了漢代,青銅酒器的禮器功能基本消失,更加注重實用性。西漢早期沿用了戰(zhàn)國以來的一部分酒器,而到了西漢中期,傳統(tǒng)青銅酒器開始發(fā)生變革,中原系統(tǒng)中的秦式和楚式逐漸消亡,更加實用的長頸、高圈足的扁壺,腹徑變寬、器身變矮的鋞和樽以及長頸壺等器物出現(xiàn),取代了以蒜頭壺為代表的一些舊有酒器。
綜上所述,蒜頭壺作為一種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起源于戰(zhàn)國末期,流行于秦及漢初,隨著秦漢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進行而傳播到全國各地。在這一過程中,蒜頭壺的圈足逐漸變高,腹逐漸變扁。而到了西漢中期以后,隨著漢文化器物的出現(xiàn)、秦文化器物的消亡以及青銅酒器實用性的增強而消失。但是作為一種文化的特有器物,蒜頭壺是判定秦人墓葬以及秦漢墓葬分期的一個重要依據(jù)。研究秦漢蒜頭壺的興起與衰落,對于研究戰(zhàn)國晚期文化的交融、漢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p>
參考文獻
[1]蔡先啟,張澤棟,劉玉堂.湖北云夢睡虎地秦漢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81(1).
[2]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陜縣東周秦漢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3]王紅武,吳大焱.陜西寶雞鳳閣嶺公社出土一批秦代文物[J].文物,1980(9).
[4]李芳芝.河南泌陽秦墓[J].文物,1980(9).
[5]陳振裕.1978年云夢秦漢墓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86(4).
[6]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高臺秦漢墓——宜黃公路荊州段田野考古報告之一[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7]梁柱.1986—1987年湖北房縣松嘴戰(zhàn)國兩漢墓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92(4).
[8]胡小龍.河南三門峽市火電廠西漢墓[J].考古,1996(6).
[9]許俊臣,李紅雄.甘肅慶陽野林漢墓[J].文物,1984(4).
[10]喬棟,幕建中.洛陽北邙45號空心磚漢墓[J].文物,1994(7).
[11]范桂杰,極昌鈺,江聰,等.四川涪陵西漢土坑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84(4).
[12]丁義前.漢陰出土一批漢代銅器[J].文博,1989(9).
[13]李龍章.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青銅容器研究[J].考古,1996(10).
[14]李陳奇.蒜頭壺考略[J].文物,1985(4).
[15]李陳奇.秦代墓葬初探[J].史學集刊,1982(3):70-76.
[16]楊菊華.漢代青銅文化概述[J].中原文物,1998(2):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