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艷
每一位學子都有讓作文脫穎而出的夢想,但在十年的編輯生涯中,我看到了太多的雷同和淺見,真正的天選之作少之又少。如果我有幸發(fā)現(xiàn)了一篇帶有“發(fā)現(xiàn)”(新觀點、新認知、新態(tài)度)的文章,那是非要開懷三天的,因為確實可遇而不可求。
“發(fā)現(xiàn)”從何而來?可能很多人都給不出確切的答案。我也困惑良久,深覺難以回答,但本期“封面人物”高東生老師的作文教學觀——表達我的發(fā)現(xiàn)中,對“發(fā)現(xiàn)”的重新定義和理解,值得我們仔細參詳。
高老師認為,要將“發(fā)現(xiàn)”放在“表達”之前,將真正的寫作定義為“發(fā)現(xiàn)”你看到、想到且別人沒有看到、想到的東西。這既是對寫作本質(zhì)的探究,也是對寫作規(guī)律的一種認知。這中肯的結論看似平淡,驚奇之處就在于,這一結論的獲得,不是通過寫作,而是通過他的愛好——微距拍攝得出的。
毋庸置疑,拍攝亦是一種發(fā)現(xiàn)。要抓取生物富有個性的瞬間,產(chǎn)生故事的片段,帶來震撼的畫面。而微距拍攝,更是在細微處觀察,再觀察,然后定格成一幀永遠生活的圖畫。
高老師在教學之余,借助“百微”鏡頭,即焦距在100 段的微距鏡頭,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世界。原來,一只小蟹珠會畫一張人臉嚇唬你,而蝴蝶和蛾子的翅膀,原來是上帝做的女紅啊。多么奇妙的發(fā)現(xiàn)!
其實,那是一個本就存在的世界,是一個在我們出生前就已經(jīng)存在的架構成熟、分工明確的世界。它闊大、浩渺,有風雪,也有雨霧。即使在我們之前,已經(jīng)有了汗牛充棟的作品描寫那里的風雪,也總有被忽略的雨霧,需要被我們探尋。
由“百微”鏡頭,領悟?qū)懽鞯恼嬷B,這也算是一種別出心裁的“通感”吧!
不由得想到《萬歷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先生,他也總帶著自己的“百微”鏡頭。
他在本書的序言中曾寫出過一句平淡卻又富含深意的句子:“結論從材料中來。”這可以說是最樸實卻中肯的忠言了。其博士論文《明代的漕運》的撰寫過程中,對明朝社會的很多問題產(chǎn)生了困惑。他注意一切細節(jié),之后研讀《明實錄》,并參考奏疏筆記、各地方志,歷時七年,聚焦明代社會的一切方面。他看到的材料越來越多,結論的得出水到渠成,《萬歷十五年》的一字一句幾乎是如汩汩清泉般,自然平緩地流淌出來。
再看近期的事件。2019年初,國產(chǎn)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震撼上映。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給影片足夠的內(nèi)容和沉淀:在我們共同生活的地球上遇到災難,如何去做?不是放棄地球,而是帶著地球這一人類共同的家園一起飛向未來。帶著地球去流浪,這看似天馬行空的腦洞,其實是劉慈欣長久地注視這浩瀚宇宙,在自己的“百微”鏡頭下觀察的結果。在無垠的宇宙里,對我們來說獨一無二的地球的確只是微小的組成部分啊。這讓俗世的我們驚嘆——這獨特又重大的“發(fā)現(xiàn)”,是合理、確然的。
寫作果真讓人愁?不必著急,隨時帶著你的“百微”鏡頭,它會告訴你:看這里,世界的雨霧正在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