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昌
《笑林廣記》載有一個故事,頗可言說,茲錄于下。
“某生素善琴,嘗謂世無知音,抑抑不樂。一日無事,撫琴消遣,忽聞隔鄰有嘆息聲,大喜,以為知音在是,款扉叩之。鄰媼曰:‘無它,亡兒存日,以彈絮為業(yè),今客鼓此,酷類其音,聞之,不覺悲從中耳?!?/p>
不知善琴者聞聽此語,會是何等情狀,但以“大窘”名之,不會為過,熱汗津津,倉皇而逃也是情理之中,極有可能的事情了。 善琴者自覺遇到知音,豈不知鄰居大媽不是被琴聲感動,而是想到了故去的兒子:以前兒子彈棉花時,也是這般聲音啊!
善琴者自娛自樂,覺得知音難覓,甚至郁郁寡歡,盲目的自信之下,把自己的“彈絮”技藝當成了“此曲只應天上有”的仙樂,最后貽笑大方,讓一個隔壁老媼捅破了窗戶紙,也讓《笑林廣記》有了一個絕佳的笑談素材留傳后世。
觀世生百相,如此“善琴”者定會不多,但類此“善琴”者不在少數(shù),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一朋友在鄉(xiāng)里任書記,一日閑談中讓我見到了一位類此“善琴”者。有一省級領導到某市調研,召開市、縣、鄉(xiāng)三級主要領導參加的會議,強力推進大棚建設,謂之為“白色革命”。會上,此君激昂慷慨,規(guī)定幾年之內建棚多少,幾年之內脫貧多少,幾年之內讓農民擺脫靠天吃飯,眾人一片歡呼。領導環(huán)顧左右,一副志得意滿,有救世主姿態(tài)。會后,干部群眾私下議論:即使把當?shù)厮械耐恋囟冀ǔ纱笈?,也達不到領導要求的數(shù)字,而且山坳偏遠之處根本不是建大棚的地方,這不是瞪眼說胡話嗎?
前面故事中的“善琴”者,誤的是自己的琴技;像上面的領導,官氣十足,自以為是,誤的可是蒼生百姓。由此言之,今之某些為政者較“善琴”者有過而無不及,不亦宜乎?
現(xiàn)實生活中,如此“自是”為是甚至為榮者大有人在,以至于自高自大、我行我素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某些領導干部看來,有權就正確、有權就有理,不愿問樵問漁,更聽不得批評意見。某些“高大上”的項目不從實際出發(fā),拍腦門決策,留下萬千隱患?!白孕攀怯⑿鄣谋举|,自負是愚人的特征”,無論為人為官,要有自信、有主見,但主見不是主觀、自信不能自負。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集思廣益更利于登高望遠。人生在世,無論何時都需要謹言慎行,“與人共而不驕”“每云有余不敢盡”。
“不自是,故彰?!痹S多時候滿以為真理在握、成竹在胸,實際上卻是坐井觀天、一孔之見。謙沖自牧,低調謙和,才能避免落入自以為是的深淵,對于領導干部來說,更當始終保持“不自是”的理性與清醒。
游戲主人下筆總是惜墨如金,至于“善琴”者回去之后,會有什么樣的舉動并未描述。推測一下,大約有以下幾種可能,一是以老媼為“和寡”之人,繼續(xù)自己的“曲高”之奏;一是遍訪高人,刻苦自勵,終于學得一手絕技,名揚天下;一是自暴自棄,斷弦焚琴,自此不復鼓琴,“泯然眾人矣”。第一種是愚人,無自知之明;第二種是高人,知恥后勇;第三種是懦夫,只能自怨自艾了。
以自娛為目的的“善琴”者只是可笑,但是為官者如此“善琴”,害莫大焉。官僚主義害死人,諸多為官者,類似某生“善琴”,高高在上,自大盲目,視社稷民生為兒戲,憑心氣做事,靠好惡決策,到頭來只是一廂情愿,搞得民怨沸騰,害人害己,可不慎乎?
如此說來,《笑林廣記》中的這則笑話首先要講給為官者。然后以此為鏡,去除官氣,實事求是,宵衣旰食,夙夜在公,做一個真正的“善琴”者。要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有做“知音”的能力和水平。
圖:鄒勤?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