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明
【摘要】 目的:探討精細化護理在獻血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2-6月于筆者所在獻血站獻血的8 369例獻血者為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2018年2-6月獻血的8 497例獻血者設為觀察組,采用精細化護理。比較兩組平均獻血量、一次捐獻300、400 ml率、靜脈穿刺一針率、非標量采集率、獻血服務滿意度。結果:觀察組平均獻血量、一次捐獻300、400 ml率、靜脈穿刺一針率、總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非標量采集率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精細化護理在獻血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良好,對提升無償獻血者血液采集的質與量均有較明顯作用。
【關鍵詞】 精細化護理 獻血護理 靜脈穿刺一針率 非標量采集率 獻血者滿意度
doi:10.14033/j.cnki.cfmr.2019.28.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28-0-03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Refined Nursing in Blood Donation Nursing/DONG Xiuming.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19, 17(28): -11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refined nursing in blood donation nursing work. Method: A total of 8 369 blood donors who donated blood from February to June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was used. And 8 497 blood donors who donated blood from February to June 2018 were se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s, and refined nursing was used. The average blood donation volume, one-time donation rate of 300 ml and 400 ml, a needle rate of venous puncture, non-scalar collection rate, and blood donation service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 average blood donation volume, one-time donation rate of 300 ml and 400 ml, a needle rate of venous puncture, and total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non-scalar colle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refined nursing in blood donation nursing work is good, and i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blood collection of unpaid blood donors.
[Key words] Refined nursing Blood donation nursing A needle rate of venous puncture Non-scalar collection rate Blood donor satisfa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Nanping Central Blood Station, Nanping 353000, China
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臨床用血需求量逐年遞增,無償獻血工作面臨更大的壓力與挑戰(zhàn)。獻血護理是血站采供血工作的源頭,也是血站的重點工作之一,直接影響著采集血液的“質”與“量”,影響著獻血者隊伍的穩(wěn)定和壯大[1]。精細化護理是參照20世紀初“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提出的歐美國家的精細化管理的概念,通過制定相應的護理標準和制度,使得護理方法和技術更加具體,保證工作效率和安全性[2]。筆者所在獻血站于2018年2月開始將精細化護理引入到獻血護理工作中,取得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6月及2018年2-6月在筆者所在獻血站各采血點參加無償捐獻全血的16 866例獻血者為研究對象。依據《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制定納入標準:(1)首次獻血年齡18~55周歲;(2)多次獻血者年齡延長至60周歲;(3)體重:男≥50 kg,女≥45 kg;(4)獻血間隔期:兩次獻全血時間≥6個月,單采血小板后參加捐獻全血間隔期≥4周;(5)身體健康,符合無償獻血要求[3]。排除標準:(1)空腹;(2)24 h內飲酒;(3)嚴重睡眠不足、熬夜;(4)1周內服藥、感冒、胃腸炎;(5)女性月經期前后3 d、妊娠期、哺乳期或流產后不足6個月。按獻血時間先后順序及是否實施精細化護理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2017年2-6月獻血的8 369例獻血者設為對照組,男4 592例,女3 777例;年齡18~60歲,平均(39.74±10.92)歲。2018年2-6月獻血的8 497例獻血者設為觀察組,男4 604例,女3 893例;年齡18~60歲,平均(39.53±11.1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獻血前指導獻血者填寫健康征詢表,對獻血者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講解無償獻血相關知識,并了解獻血者近期身體健康狀況、用藥情況及當天飲食、飲酒、睡眠情況;獻血過程中與獻血者保持互動,關注面色、表情等一般情況,發(fā)現(xiàn)獻血反應及時處理;獻血后指導獻血者按壓針眼處并休息5~10 min后再離開,告知獻血后注意事項如穿刺點敷料應保留4 h以上、多補充水分、當晚早些休息、24 h內不做劇烈運動、不進行高空作業(yè),歸途中如有不適就地休息并與獻血熱線聯(lián)系等;獻血后7個工作日通過短信平臺將血液檢測結果告知獻血者。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對采血過程實行更加細致、具體、人性化的護理措施。(1)獻血點(屋、車)的裝飾、燈光選用暖色基調,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營造舒適溫馨的氛圍。(2)采血護士著裝整潔、面帶微笑,儀表端莊、舉止得體穩(wěn)重,遵循服務禮儀,使用文明用語、語調、音量適中,技術操作嫻熟,為獻血者提供良好、安全的心理導向。(3)采血前為獻血者提供一杯溫開水或飲料,認真仔細選擇清晰可見、粗大、充盈飽滿、彈性好、較固定、不易滑動的靜脈,選擇合適的穿刺點。(4)獻血過程中主動與獻血者溝通交流,指導獻血者抓握拳配合采血,觀察血液流速,觀察獻血者表情、唇色、面色、肢端溫度、是否有與氣溫不相適宜的出汗現(xiàn)象等,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停止血液采集,采取相應處理措施。(5)采血完成拔出針頭后,指導獻血者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攏按壓穿刺點[4]。使穿刺點位于中指或無名指壓迫面內,同時伸直肘關節(jié),大拇指輕扣在肘關節(jié)后方以適當?shù)牧Χ龋ㄒ垣I血者感受到較大壓力而不感覺疼痛為度)壓迫5~10 min。(6)在告知獻血后注意事項的同時,提醒獻血者采血穿刺側手臂2 h內不提重物。(7)獻血后7個工作日內發(fā)送檢測結果短信,在血液制品(主要指紅細胞制品)發(fā)放到用血單位時再次短信告知獻血者血液去向。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平均獻血量、靜脈穿刺一針率、一次捐獻血液量、非標量采集率、獻血服務滿意度。(1)從信息管理系統(tǒng)中提取采血總人次及采血總量,計算平均獻血量、一次捐獻400 ml率及一次捐獻300 ml率、非標量采集率;(2)根據血液采集時靜脈穿刺操作情況收集、計算靜脈穿刺一針率;(3)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獻血者的滿意度,主要內容包括基本資料、獻血環(huán)境、獻血服務、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技能、總體評價、意見建議等6個方面12小題??傇u分為100分,分為不滿意、滿意及非常滿意,分別為<70分,70~90分及>9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采用Excel和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獻血量比較
觀察組平均獻血量為(338.70±66.10)ml,高于對照組的(317.19±77.33)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一次捐獻300、400 ml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靜脈穿刺一針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非標量采集率較對照組略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獻血服務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精細護理是技術精細化和服務人性化的結合[5]。具體到獻血護理工作中,就是以獻血者為中心,加強護理服務意識,關注獻血者獻血全過程的生理、心理需求,將“精”和“細”體現(xiàn)到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提升獻血者滿意度[6-7]。本研究中,將精細化護理運用到獻血護理全過程,獻血點暖色調的裝飾,有別于醫(yī)院的白色氛圍,可以為獻血者提供溫暖的正性暗示;護理人員操作熟練,獻血者可以通過觀察采血人員熟練的工作流程得到心理暗示,從而減輕心理壓力,降低對靜脈穿刺的恐懼感,提升獻血的良好體驗[8];在溝通交流中結合獻血相關宣傳資料或圖片等,用通俗易懂的言語進行科學專業(yè)的解釋,可以增加獻血者的心理安全感[9]。精細護理注重各個護理細節(jié)的優(yōu)化,在獻血的“量”與“質”方面都取得較好的效果。(1)從“量”的方面看,觀察組一次捐獻400 ml率、一次捐獻300 ml率較對照組分別高8.77%、3.97%,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平均獻血量也從(317.19±77.33)ml提高到(338.70±66.10)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精細化護理效果明顯。(2)從獻血護理“質”的方面來看,觀察組靜脈穿刺一針率為99.11%,較對照組的98.49%明顯提高。非標量血液是指因各種原因,獻血者實際血液采集量沒有達到獻血者自身預期的,《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中提示的400、300、200 ml標準獻血量。獻血護理的質量表現(xiàn)在護理工作的每個細節(jié)中,體現(xiàn)在護士的每個具體的操作中[1]。非標量血液的采集與采血護士的靜脈穿刺技能、采集前靜脈的選擇、采血過程中的人文關懷等具體的、細節(jié)性的操作有較大關系,非標量血液的采集率可以反映出獻血護理質量的高低。本研究中,觀察組非標量血液采集率為0.67%,較對照組的0.69%有所降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今后仍要加強對護士采血技能的培訓,特別要加強對靜脈選擇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重視[10]。(3)滿意度是評價醫(yī)療服務質量和醫(yī)療服務品質的有效手段,一直被醫(yī)療臨床單位當作一項重要指標[11]。本研究中,從獻血服務滿意度調查情況看,觀察組總滿意度(97.29%)較對照組(95.10%)有所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精細化護理對改善獻血者對獻血過程中護理的體驗、提高獻血者滿意度是有效的。獻血服務滿意度的提升有利于穩(wěn)定獻血者隊伍、擴大固定獻血者群體。根據WHO公布的數(shù)據,發(fā)展1個新的獻血者,采供血機構所花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比保留1個老獻血者要高6倍以上[12]。獻血者隊伍穩(wěn)定,特別是固定獻血者群體的壯大,有利于降低血站的運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