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英
“藥師,我吃這個藥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呢?有什么忌口的嗎?”“吃這個藥必須得多喝水嗎?用熱水喝還是用冷水喝?”以上這些都是在門診藥房工作中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大部分藥物都是需要水來送服的,水有潤滑食道的作用,能加速藥物在胃里的溶解,促進吸收。此外,水還能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所以藥物與水關系非常密切。但你知道嗎?不同藥物劑型對水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有的藥物需要多飲水,有的藥物卻要限制飲水,還有的藥物對水的溫度也是有要求的。如果送服方式不正確,有時反而會使藥效降低,所以今天我們就聊聊藥物與水。
1.平喘藥
茶堿、氨茶堿、膽茶堿、二羥丙茶堿等。這些藥物有利尿作用,易致脫水,所以宜多喝白開水,補充體液。
2.利膽藥
苯丙醇、羥甲香豆素、去氧膽酸等。這些藥物易引起膽汁的過度分泌和腹瀉,所以應該多補充水分。
3.蛋白免疫制劑
利托那韋、茚地那韋、奈非那韋等。這些藥物可引起泌尿系結石,宜多飲水,避免結石的發(fā)生。
4.雙膦酸鹽
阿侖膦酸鈉、帕米膦酸鈉、氯膦酸鈉。這些藥物可致水電解質紊亂,故應注意補充液體。
5.抗痛風藥
苯溴馬隆、丙磺舒、別嘌醇。這些藥物可致尿酸生成增多,建議喝蘇打水,堿化尿液,促進排泄。
6.抗尿路結石藥
排石湯、排石沖劑、優(yōu)克龍。服用這些藥物宜多飲水,稀釋尿液,減少尿鹽沉淀的機會。
7.電解質
補液鹽(ORS)粉、補液鹽,是防腹瀉脫水的有效藥物,當然要多補水。
8.磺胺藥
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復方磺胺甲噁唑。這些藥物服用后可形成結晶沉淀,宜大量飲水,沖走結晶,并堿化尿液。
9.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這些藥物腎毒性大,宜多喝水,促進排泄。
10.氟喹諾酮類抗生素
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此類藥物主要經腎排泄,應多飲水,防止腎損傷。
1.某些治療胃病的藥物
①苦味健胃藥。服藥時限制飲水,保持苦味,可以刺激味覺,促進胃液分泌而增加食欲。
②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果膠鉍。這些藥物會在胃中形成保護膜,限制飲水可避免保護層被沖掉。
③直接嚼服的胃藥,如鋁碳酸鎂。服藥時不飲水,可防止破壞形成的保護膜。
2.止咳藥
止咳糖漿、甘草合劑。此類藥物是黏附在發(fā)炎的咽喉部而發(fā)揮作用,限制飲水是避免飲水將藥物沖掉。
3.預防心絞痛發(fā)作的藥物(舌下含服)
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等藥物是舌下含服,不可咽下,當然不需水送服。
4.抗利尿藥
加壓素、去氨加壓素。飲水易導致水鈉潴留。
1.助消化藥
含消化酶的藥物。消化酶70℃以上即失效,所以不可用熱水送服。
2.維生素
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性質不穩(wěn)定,受熱易被破壞而失效。
3.活疫苗
脊髓灰質炎糖丸等。若溫度過高,疫苗易失活。
4.含活性菌類藥物
雙岐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乳酶生、整腸生等藥物,遇熱會導致活性菌被破壞,從而失效。
1.膠囊劑
在服用前最好能先喝50~100毫升的水,待口腔濕潤后再服用膠囊,然后再喝200毫升左右的水幫助咽下,以避免膠囊粘在嘴里,不易咽下,甚至黏附在食道壁上,引起食道壁損傷,嚴重時引發(fā)潰瘍。
2.口崩片
該劑型能在口中迅速崩解,起效快,服用時不宜喝水,否則會影響藥效,需要待口崩片完全分解后,方可飲水。
3.糖漿
如止咳類藥物止咳糖漿、甘草合劑等。這些藥物較黏稠,服用后藥物會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從而起到消炎作用。如果喝過多水,會把咽部藥物的有效成分沖掉,使局部藥物濃度降低。最好服藥半個小時以后再喝水,以免影響藥效。
溫馨提示:
一般服藥的正確喝水方法是用200~300毫升溫水送服;多喝水是指一天1.5~2.5升,少喝水是指用50毫升左右水送服,且半小時內不宜再飲水。但需注意,患有嚴重心臟病、腎病的人不適合上述“喝水”標準,因為喝水太多會加重心、腎負擔。這類人該怎樣喝水及喝多少水,應咨詢醫(yī)生,不要自行確定。
如您在用藥時對用法不是很清楚,一定要咨詢醫(yī)師或藥師,不然會導致藥效減弱,甚至出現(xiàn)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