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燕
導 讀:
小學階段的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普遍缺乏自制力,而教師行之有效的課堂管理能力,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如今,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學生的教育理念——正面管教,已成為眾多家長管教學生的“黃金法則”。那么,如何將正面管教的理念運用于小學課堂管理之中,有效地吸引學生參與課堂,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呢?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也就是說,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除了傳授知識外,更重要的是組織管理好整個教學活動。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學習主動性、自覺性和自制力都較差,經(jīng)常破壞課堂紀律,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為此,針對這個階段的課堂管理,教師對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及心態(tài)進行深度分析后,應當如何把正面管教理論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確保課堂教學秩序的高效呢?
筆者帶著對美國簡·尼爾森《正面管教——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一書的理解與思考,結(jié)合實際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課堂教學管理難題,就正面管教視域下小學課堂管理的對策進行了分析。
一、轉(zhuǎn)變思想觀念:重新看待學生在課堂中的不良行為
正面管教的理念逐漸被大家接受,并運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正面管教是一種正確的教育學生的方法,倡導既不嚴厲也不嬌縱,它以尊重與合作為基礎,將“和善與堅定”融為一體,通過培養(yǎng)學生自我控制能力來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因此,教師要想讓學生配合課堂教學,首先得將“和善與堅定”作為手段,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重新看待學生在課堂上的不良行為。
學生在課堂上所謂的“不良行為”,無非就是缺乏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fā)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chǎn)生的行為等。比如,剛?cè)雽W的一年級學生,身心正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他們天真活潑,愛說好動,好奇心強,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能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的時間一般不超過 15分鐘。按照傳統(tǒng)的小學課堂管理思想,教師可能會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及時制止,甚至會懲罰學生。然而,從正面管教理論角度來看,將上述學生的行為認定為“不良行為”是一種曲解,其實他們只是做出了“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符合他們的天性。因此,教師只有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才能要求學生去尊重環(huán)境和規(guī)則。
正如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狗磸驼f過的:“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蔽覀兿胍嬲亓私庖粋€學生,最重要的是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此外,我們更要找到學生錯誤行為背后的真實原因,并加以指正與引導。
舉個父親與兒子的例子。小頭爸爸是個作家,因為大頭兒子晚上總是精力很充沛,老是打擾他寫作,于是小頭爸爸嘗試了很多方式,但都沒有辦法讓大頭兒子安靜下來。無奈之下,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大頭兒子的飲料里偷偷放了安眠藥。這招果然很靈,小頭爸爸終于可以安心寫作了。但問題是,大頭兒子長期服用安眠藥,對藥物產(chǎn)生了依賴,大頭兒子也因此產(chǎn)生了睡眠障礙,甚至整宿不能入睡。后來他發(fā)現(xiàn),每次只要糾纏下爸爸,他就能很快入睡,而且睡得很香。于是,每當自己睡不著的時候,大頭兒子就會去糾纏爸爸。小頭爸爸也很納悶:為什么以前這招很靈,現(xiàn)在反而兒子更興奮了呢?一來二去之后,小頭爸爸發(fā)現(xiàn),原來是藥物的量不夠。于是,小頭爸爸把藥量從一粒變成了兩粒。一年后,小頭爸爸給大頭兒子一天的藥量居然達到了五?!?/p>
不知道看了這個故事的教育同仁們是否有所啟示。我們仔細想想,其實大頭兒子剛開始的鬧騰是沒有目的的,這是大多數(shù)學生身上具有的特征:活潑好動。那后來為何演變成帶有目的性的鬧?這正是小頭爸爸的無知行為導致的,逐步把兒子推入“不良行為”的深淵。其實,小學課堂管理亦然。學生可能在課堂上以站起身來哼小曲兒的方式獲取教師的關(guān)注。那么如何避免此類“不良行為”的持續(xù)?這要求教師的言行舉止、理論知識和有效技能三維度的深度融合,做到“和善與堅定”并行,幫助學生找到課堂上的歸屬感、價值感。
二、“和善與堅定”并行:幫助學生找到課堂上的歸屬感、價值感
課堂管理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系列教學行為。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下的課堂管理,教師是主角,要求學生必須按照老師既定的教學設計來執(zhí)行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這種模式, 教師習慣于從負面影響考慮,想的是學生的不良行為對課堂教學產(chǎn)生什么影響,又將如何去制止這種行為。因此,學生對課堂教學持反感的態(tài)度,課堂教學也就難以達到最佳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師從正面思考學生“不良”行為背后的原因,堅持“和善而堅定”,那么這就成為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與基礎。和善是表達對學生的尊重,堅定是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學生的“不良行為”向我們表明,他們沒有歸屬感和價值感 。歸屬感是一種社會接納的滿足,是學生在課堂多元交往中最有影響力的一種滿足感。
課堂管理的兩種相對的方式,正如圖1,在你的課堂上,可能有85%的學生行為表現(xiàn)積極,15%的學生表現(xiàn)消極。可是,大多數(shù)老師們關(guān)注的是什么呢?當教師把85%的時間與精力都用來關(guān)注15%的消極方面時,消極方面則會膨脹,積極方面不久也會消失。相反,如果教師把85%的時間與精力都用來認可并鼓勵積極方面,消極方面則會很快消失,而積極方面就會增長到100%。
因此,教師要從每個學生的行為中尋找優(yōu)點。比如,一個一年級的女生不愿意與同桌的男生一同出隊做操,老師就讓她負責舉班牌,代表班級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這樣就讓學生的不良行為轉(zhuǎn)向積極的方面,使學生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再比如,課堂上學生“看圖說話”完畢后,教師可以微笑提問:“我非常欣賞你獨特的觀察視角,請說具體一點好嗎?”當學生積極舉手,但又回答不出問題時,老師送上一句鼓勵的話:“你很勇敢,說錯不要緊,關(guān)鍵是敢于發(fā)表個人觀點?!痹趯W生小聲、羞澀地回答問題時,老師鼓勵他:“你的聲音真好聽,能大聲一點嗎?那樣,你會獲得更多的掌聲。”這些表揚、鼓勵的用語,一定能給學生更多的溫暖,正如德雷克斯強調(diào):“孩子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p>
三、以“尊重”為基礎:“積極暫停”把控課堂管理
尊重學生就是全面客觀地正視學生的所有,接納學生個性的存在,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個性需求進行培養(yǎng)。正如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中所說:“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擔責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合作,遠比專橫的控制更為有效?!边@就意味著教師不能進行模型化培養(yǎng),而是要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
比如,上課伊始,課堂卻久久沒能安靜,一個女孩還扯著同桌交頭接耳,被老師發(fā)現(xiàn)了。教師請這個學生當小老師,帶領(lǐng)其他同學朗讀課文。正是因為教師十分尊重學生,使得小女孩有了一種當老師的自豪感,而且還阻止了學生上課的違紀行為。不論是方法還是時機,老師用親密的行為和語言,及時阻止了學生的“不良行為”,從而把控好了課堂秩序。若老師用另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很有可能激化師生矛盾,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很難有“和善與堅定”并行的態(tài)度。
綜上所述,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糾正學生的行為之前,先要贏得學生的心,以“和善而堅定”的態(tài)度,運用尊重、鼓勵和積極的方法引導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上做出積極的行為。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