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較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立足“比較”策略,從言語形式切入,通過關(guān)注不同形式的言語切入點,初步引導(dǎo)學生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技巧,引領(lǐng)學生探尋文本語言表達的秘妙,逐步提升其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能力,進而真正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關(guān)鍵詞:比較;字詞;句段;篇章
比較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方法。閱讀教學中的“比較”,就是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對比觀察、分析推敲等手段,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去探尋文本語言表達的方式方法等奧妙,達到加深理解、培養(yǎng)語感、提高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能力的目的。
一、 在比較字詞中感受語言的精妙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chǔ),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倍陂喿x過程中,引導(dǎo)學生,運用比較,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間,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感悟文本語言的精準表達,也不失為一種好策略。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用“給它換個詞”的方式,引導(dǎo)學生品悟語句中字與詞的含義,以及它那種“舍我其誰”的準確性,這就是一種“替換式比較”。如《火燒云》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弊プ∫粋€“燒”字,教學中教師引導(dǎo)學生按照句子的意思把它換成“紅”字,再對比朗讀感悟。學生在比較中居然體會到了“燒”字的四層精妙之意:1. “紅”字表示了云的色彩,它是靜態(tài)的,而“燒”卻表示云仿佛燃燒的動態(tài),給人一種動感的想象;2. 用了“燒”字,正好和題目《火燒云》相對應(yīng),起到了點題的作用;3. 句子已有“紅彤彤”一詞,如果用“紅”字就感覺前后重復(fù)了;4. 句中的“燒”字,也正好和后面的“著了火”一說相照應(yīng)了。一個看似平淡的動詞,卻折射出了作家遣詞造句的精準和不一般來,可見文本的字詞錘煉尤為重要。
字詞的比較除了替換式,還可以用直接刪除的方式來進行。如《飛向藍天的恐龍》中一句:“恐龍的一支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教師在朗讀訓(xùn)練時,故意漏讀“一支”“漫長的”幾個詞,由此引導(dǎo)學生發(fā)現(xiàn)“一支”指的是恐龍的某一個分支,而并不是所有的;而“漫長的”是指這樣的演變過程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變化。通過刪減對比,學生自然而然就體會到了說明文的一大特點——用詞準確,從而在自主閱讀時也會關(guān)注到字詞表達的精準性。
二、 在比較句段中感知語言的意緒
意緒,指作者撰寫文章的意旨與思路。在一篇文章里,有些句子與段落看似平凡,若仔細去讀,仔細揣摩,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就寄托著作者習作的意緒,含著它獨特的意蘊和意趣。如何悟得文本語言表達中的意緒,我們同樣可以用比較的策略來獲得。
在文本語句的解讀中,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語句平凡背后的特殊。我們不妨采用“逆向思維”,把原來的詞序作一個改變,改換成相似而又不同的句子。面對這兩個似是而非的語句,我們也許更容易發(fā)現(xiàn)文本語句中的秘妙。如,《慈母情深》一文有這么一處:“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zhuǎn)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其中“我的母親”復(fù)沓出現(xiàn),飽含著兒子內(nèi)心對母親的心疼與呼喚。怎樣讓學生更清晰地感知呢?可以出示以下的語句:
(1)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zhuǎn)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2)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zhuǎn)過身來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
在反復(fù)朗讀與比較中,學生較為直接地感受到第2句中飽含的深情,那一次又一次對母親的呼喚,在“我的母親”的反復(fù)出現(xiàn)中表達得淋漓盡致。在這篇文章里,作者不僅歌頌?zāi)笎?,也要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愧疚與深情,而這也是這處語句的意旨所在。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調(diào)換句子中的詞序,來揣摩句子表達的意旨;同樣,我們也可以改變段落中的句序,來引導(dǎo)學生比較發(fā)現(xiàn)段落表達的合理與有序??傊诰涠蔚拈喿x教學中,運用比較,可以引導(dǎo)學生學會在比中解開疑問,比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比中覓得新意,不斷改善學生思維的品質(zhì),從而提升學生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
三、 在比較篇章中感悟語言的風格
夸美紐斯說:“我們的目的在于尋找一種教學方法,使得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運用“比較”,正好可以達到“少教多學”的目的,這樣的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往往能收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語文學習中,不僅要讓學生品讀并積累語言,更重要的是從文本中學到作者布局謀篇的方法,習得篇章表達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篇章意識,就同一篇文章中內(nèi)容的安排與處理進行比較,明確“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引領(lǐng)學生逐步明晰文本布局謀篇的用意,并學以致用。如,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一文主要回憶了雪地捕鳥、海邊撿貝、瓜地刺猹、潮汛看魚這四件有趣的事情。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dǎo)學生前后進行比較、討論:“同學們,這些稀奇事如果要你和閏土干,你最想干哪件事?為什么呢?”學生的答案估計是各不相同的,但進而可以繼續(xù)追問:“可是你們知道嗎?文中的‘我最想和閏土干哪件事嗎?說說你的理由是什么?”學生在再次默讀課文的對比中,很自然地體會到:“月夜刺猹”一事寫得詳細,文中前后兩次都提到了。多層次的比較朗讀體悟,使得畫面中那個勇敢機智、身手敏捷的海邊少年不光留在了作者的文字里,更印在了學生的腦海里。這樣的詳略處理,作者的意旨已經(jīng)躍然紙上。在比較中,學生也會明晰在習作中如何合理選材、處理詳略,從中習得一些習作的方法,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四、 小結(jié)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立足于“比較”,來引導(dǎo)學生探尋語言表達的秘妙,這樣不僅能增強語文課的語文味,也能使學生的閱讀思維變得更加開闊、深刻、敏捷,對于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運用能力以及今后對文學作品的領(lǐng)悟能力、鑒賞能力,都大有好處。
作者簡介:
曾祥玉,重慶市,重慶市萬州區(qū)紅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