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春
摘 要: 教書育人的職責,要求教師在古代漢語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因子。在古代漢語教學中,首先要挖掘蘊含在文字、訓詁、音韻常識和文選案例中的價值觀因子,然后用春風化雨的策略將核心價值觀呈現(xiàn)給學生,內化為價值判斷和社會實踐的指路明燈。
關鍵詞: 古代漢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挖掘與呈現(xiàn)
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社會的加速變革,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沖擊和震蕩,對高校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薄耙钊氚l(fā)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yè)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提高政治覺悟”①。古代漢語作為漢語言文學、秘書學、漢語國際教育等專業(yè)的必修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是由古代文獻所承載的古漢語知識,故一直被定位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籍和古文字資料的工具課程,其教育教學的內容、理念和方法,長久以來沒有大的變化。但自古以來小學都是將文字、語音、訓詁的目標指向明理、解經的,古代漢語字、詞、音、語法的研究和教學是不可能脫離文獻思想內容獨立存在的,其思想精神內容和語言知識相輔相成,互為支撐。這就要求古代漢語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充分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核心價值觀因子,并用有效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內化給學生。
一、古代漢語中社會主義價值觀因子的挖掘
黨的十八大將社會主義價值觀凝練為“三個倡導”,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提出價值愿景,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古代文獻中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價值觀是這一科學論斷的堅實基礎。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將文獻、語言知識中包含的能夠反映核心價值觀的因子挖掘出來,作為價值觀教育的資源寶庫。
(一)古漢語文字知識中的價值觀教育資源。
講到漢字起源時,從八卦起源、結繩記事、契刻符號在古老漢字體系中的表現(xiàn),到倉頡造字的美好傳說,再到圖畫成字的科學論斷,讓學生在掌握漢字起源知識的過程中看到中華絢爛而悠久的文明,激發(fā)學生自豪、愛國的情懷。
在漢字本義的探究時,教師可適當選擇與古代社會生活和價值取向密切相關的例子以達到融入價值觀教育的目的。比如與“人”相關的字形中,可以看到造字時代人們的社會階層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平等。如“民、臣”等字中表達的受壓迫者的形象;“婦、奴、婢、妾”等字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舊社會形態(tài)對于女性的束縛。講解字形字義的過程,就是學生認識古代社會狀態(tài)并作出初步的善惡美丑的評判的過程,加之教師適當?shù)囊龑?,學生可以對現(xiàn)在得之不易的“自由、平等”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更身體力行地踐行“既追求自身的平等自由,又尊重他人的平等自由”這一價值觀念。
(二)古漢語訓詁知識中的價值觀教育資源。
詞的本義的解讀,深刻地反映出造字時代或解字時代古人對于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和價值判斷,如《說文解字》中講“人言為信,止戈為武”,在講解六書造字法知識的課程內容中,教師既要與學生探討“止戈為武”在字形上不符合甲骨文字形的本義,又要引導學生認識無論什么時代,無戰(zhàn)無亂的和平生活對統(tǒng)治者和人民都是非常珍貴的。
詞義的發(fā)展演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對社會的認識和價值觀的轉變。比如“復辟”一詞,本指重新登上皇位,并無褒貶傾向,但在封建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張勛等人的“復辟”運動就成了逆流,自此“復辟”一詞的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變化。講清楚古今詞義的發(fā)展演變,不僅可以使學生避免在閱讀古籍的實踐中以今律古,在這個過程中選取適當?shù)睦~例句還可以于無形中將價值觀要素傳遞給學生。
(三)古漢語音韻知識中的價值觀教育資源。
古代漢語音韻方面的知識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連綿詞的雙聲疊韻關系;二是《詩經》《楚辭》等上古用韻狀況;三是中古詩詞格律。這三方面無一不顯示出先民對于和諧的追求。引導學生探索中古韻乃至上古韻的規(guī)律,是在美學上引領學生追求和諧的有效路徑。
(四)古漢語文獻中的案例資源。
價值觀的培育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在這個過程中價值觀培育的客體,即當代大學生,經受著正遷移和負遷移兩股力量的撕扯,一方面受到正面的教育、引導、浸潤,另一方面正經受泛化乃至曲解的西方價值觀體系的外部影響,經受求新、求異、求個性的心理需求的沖擊。學生關于價值觀理論體系知識掌握得較為完善,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卻經常處于矛盾和迷茫之中。古代漢語學習涉及的古典文獻,恰恰就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價值觀操作案例,是非常有效的價值觀培育資源。
《趙威后問齊使》中“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的質問,透露著早期的民本思想;《戰(zhàn)于郎》中仲尼“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雖欲勿殤,不亦可乎”顯示著對于為國獻身者的崇敬;《禮運·大同》篇中表達了對“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美好社會生活的向往;《大學·誠意》篇中“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表達著古人對于個人誠信友善的個人品質的嚴格要求。這些都是在解讀古代漢語文獻的時候可以也必須帶給學生的。
(五)古漢語中的文化常識資源。
《論語》中“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一句,傳統(tǒng)解釋“被發(fā)左衽”,即為蠻夷之風俗,意指被蠻夷統(tǒng)治,我們在教學中首先闡明傳統(tǒng)注疏中的主流解釋“中原被夷狄所占”,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其一,被(披)發(fā)、左衽是什么樣子?其二,被(披)、左衽,為什么是蠻夷的象征?其三,從史實的角度,是否所有時代、所有地域的“蠻夷”,都是披發(fā)左衽的?引導學生勇于質疑、勇于探索。并在這個探索真相的過程中獲得古代“中國”的真實樣貌,以及目前的廣袤國土、多樣文明來之不易,進而引導學生愛國情懷和兼容并包的胸懷。
二、古代漢語教學中核心價值觀的呈現(xiàn)方式
知識獲取途徑的多樣化,知識呈現(xiàn)方式的娛樂化趨勢給高校教育教學帶來沖擊,如果我們固守原來的方式方法,那么價值觀融入的陣地終有一天會失守。教育者只有相應用同理心看待學生的需求,將《古代漢語》中優(yōu)秀的價值觀立體化、多樣化地呈現(xiàn)給學生,才有可能將在優(yōu)秀傳統(tǒng)價值觀基礎上的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尋找文獻中古今相同相通之處,使學生在共情中建立價值認同。
如《孟子》中講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的質問時,只有理解古代統(tǒng)治者和各家各派對于豐年、兇年的治理方法,才能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是簡單地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不公,而是對執(zhí)政者的不作為提出抗議,這與我們現(xiàn)在對國家和社會科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訴求不謀而合。學生在好奇心的引導下了解古文獻中的真實情況,從而對當今社會的發(fā)展產生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既要選擇正面因子與學生產生共鳴,又要不懼呈現(xiàn)負面的,有爭議的因子促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1.價值觀因子正面呈現(xiàn)與共鳴。古代漢語課程中的音韻、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語言知識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蘊含著對真理的追求、對價值的判斷、對人生乃至世界的理解;古代漢語課程中的歷史、天文、歷法、禮俗、職官、教育等文化常識,無處不展現(xiàn)著中華絢爛而悠久的文化,是我們富強、文明的堅固基石;古代漢語文選中《春秋》的微言大義,儒、道、法、名、墨各家不同的價值取向,顯示著歷代各階層的有識之士對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狀態(tài)的積極探索,對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個人修養(yǎng)的不懈追求。
2.價值觀負面因子的對照與批判。對于一些與當今時代精神不符的地方,采取的策略不應是盲目回避,而是要將其拿到桌面上進行討論。古代文化常識中涉及不少詞語使用階級分化的知識點,比如“死”族詞,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分別用“崩、薨、卒、不祿、死”不同的詞表達死亡②;再如人稱代詞、居室詞語的專用如“朕”、“宮”是如何由全民可用變?yōu)榈弁鯇S?;全民使用的字詞為何會因帝王名諱而避稱……這些常識是古代漢語課程不可回避的內容,否則就會影響文獻的解讀。這些常識恰恰與平等、自由等現(xiàn)代價值觀相違背,同時恰恰是我們從反面促使學生思考自由、平等的珍貴的最好時機。
3.實際價值判斷中兩難境況的觀照和討論。如在《禮記·禮運》“大同”篇中,在談到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解時,恰逢社會上在討論一個男孩與同學同時落水,父親救出親子沒能救出孩子同學而被譴責的熱點事件。課上我們沒有回避問題,而是把矛盾拿到桌面上,請學生就此話題展開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引導,同時舉出社會上無私助人的典型案例,把方向引導到盡己所能、與人為善上。
(二)通過界面友好的呈現(xiàn)方式,使學生在與時代接軌的過程中接受價值觀的傳遞。
在雅俗的把握上,因為古代漢語學科的特性,一些教育者認為古代漢語就應該是嚴肅的、文質彬彬的,不能充滿歡笑,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苦苦求證。誠然,這在做學問的角度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哪一個有說服力的結論,不是先賢們“板凳甘坐十年冷”換來的呢?但對于初入大學,剛剛踏入古代漢語門檻的大學新生來說,就失之于苛求。如果一上來就把學生從“古代漢語”的門檻處“絆倒了”、“嚇跑了”,又哪里來的興趣和信心為一個難解之題奔走于浩如煙海的文獻材料之間進行繁難的考證呢,更遑論從古代漢語課程中汲取價值觀的營養(yǎng)。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盡量選擇界面友好的方式把帶有價值觀因子的古代漢語知識,愉悅地傳遞給學生。
1.影視劇資源材料:如今盛行于各大媒體的古裝劇、歷史劇給古代漢語課程增加了不少鮮活的素材。教師應取其“契合點”,棄其“槽點”進而“反用其槽點”。比如利用日前熱播的《羋月傳》,向學生展示上古諸侯“一聘九女”的媵妾婚制③;引領學生討論其中與古代語言事實契合的地方,比如宣太后自稱“朕”;尋找其中與古代語言事實明顯違和的地方,比如宣太后自稱“有喜了”等。
2.配合有些學生喜歡穿越文的情況,請學生根據(jù)古漢語文選中的某些主題或段落改編成文言對話體。并嘗試表演實踐,通過情景代入的方式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如在學習《觸龍說趙太后》一篇時,就嘗試請學生將其改編成情景小品,再現(xiàn)觸龍以情動人,說明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俸”這一道理的過程,學生深受觸動。
3.通過對古代漢語知識內容的探求,培養(yǎng)學生求真、守信的為學、生活信念。
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教師不應簡單粗暴地給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實事求是、不唯書本、不唯權威的精神及不斷追求真理的精神。如學生詢問“江左梅郎”之“江左”與江東之地是何關系。教師不直接將答案呈現(xiàn)給學生,而是將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與方法、大致方向交給學生,包括工具或找到工具的方法,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三、結語
在顯隱方式的選擇上,在專業(yè)課程中融入價值觀教育與思想政治修養(yǎng)課程有本質的區(qū)別,應在春風化雨中將核心價值觀融入進去,而不是生塞硬灌。
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兩個班學生的古代漢語課程實踐結果顯示,學生對于在古代漢語課程中融入價值觀培育的目標和內容未產生抵觸和不解,相反,通過課程當中的一些努力,學生在自身修養(yǎng)方面和對國家社會認識方面都有進步。教改無止境,在未來實踐當中要在材料挖掘和呈現(xiàn)方式上進一步開拓。
注釋:
①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fā)〔2004〕16號,2004.
②《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p>
③《公羊傳·莊公十九年》:“媵者何?諸侯娶一國而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諸侯一聘九女?!?/p>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王建莉.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文化關照方法論[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S1):93-95.
[3]薄守生,賴慧玲.古代漢語教學的困惑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7(0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