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輯】78 「倒裝句」您肯定說過
您可能看出來了,這個標題就是“倒裝句”??诖目趦撼希樦趦和镅b東西不得了嗎,干嗎非要倒過來“裝”呢?哎,這就是北京話的特色。
北京人說話喜歡“后找補”。如:早晨出門上班,碰上了遛早兒回來的鄰居李大爺,您主動打招呼:“早呀您。上哪兒遛彎兒去了李大爺?”李大爺也回您一句:“奔陶然亭溜達了一圈兒我。這是上班兒呀大侄子?得,慢走吧爺兒們!”
您看這一對話,用的都是“倒裝句”。正確的語法規(guī)則,主語要放在前邊,即:“李大爺,您早呀!上哪兒遛彎兒去了?”李大爺的回答也應該是:“我奔陶然亭溜達了一圈兒。大侄子這是上班兒去呀?”
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主、謂、賓”“定、狀、補”應該在什么位置,是有一定之規(guī)的。但北京人說話似乎不講語法,很多口語是不規(guī)范的,語序的倒置,即“主謂賓”,弄成了“賓謂主”,這種“倒裝旬”便是典型的例子。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北京人說話就喜歡這樣,您有脾氣嗎?
據我了解,這種說話口語“倒裝句”的地方并不多。為什么北京人說話會有這種現(xiàn)象呢?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周全,面面俱到造成的。
其實,見面打招呼這種日常用語,主語是完全可以省略的,早晨出門上班,在胡同里,見到張二叔、李大嫂,—般情況您只要點一下頭,說聲“您好”或“早上好”就可以了。
這種問候是從國外引進來的。按老北京的規(guī)矩,這種打招呼。叫“點首之禮”,即點個頭兒就算這廂有禮了。
不過,按老禮兒,對老街坊,尤其是歲數大的人,見了面,先得叫人兒,即所謂“道尊稱兒”:“呦,二叔,”“呦,大嫂,”然后再說:“吃了嗎您?”“您早晨遛彎兒去了?”禮數再大一點兒,光相互問好還不行,還要問雙方的老人好:“挺好吧,大爺、大媽?”
因為早晨上班時間匆忙,兩個平輩人見面,直接打個招呼就行,不必再呼其名。但是晚輩碰上長輩就不然了,光問好,不稱呼一下,那就顯得沒禮貌,失敬了。
可是在路上走得急,通常的習慣是先問好,問過之后,又想起該叫一聲,一來二去的,語序就倒置了:“吃了嗎,大媽?”“您早班兒呀,張二叔?!?/p>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情況。大多數原因,還是說話的習慣問題。如:
“出息了小劉,拿了個大獎我聽說?!?/p>
“上他那兒去吧我們?!?/p>
“演戲還行,可演雜技就不靈了他?!?/p>
“把這些東西都拿走嘿老李?!?/p>
“能不能讓我說兩句主持人!”
“這小子誰?”
“兩個饅頭夠吃了我?!?/p>
這類“倒裝句”都是北京人在口語中經常用的,細分析起來有些屬于“病語”,但北京人卻拿這“病”不當病,因為已經習慣了。
記得1977年,恢復高考的第一次語文考試,其中就有—道題:寫出“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的主語、謂語、定語。
據一位當年高考的閱卷老師說:許多考生都在這道題上丟了分。我琢磨著要是北京考生答,大概不會丟分,因為這種典型的“倒裝句”,是北京人的拿手好戲呀!
其實,“倒裝句”在人們平常的口語里,也時不時的使用?!暗寡b句”的作用是強調一句話里的重點。比如“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這是《國際歌》里的一句話,它強調的是“奴隸們要起來”。而把“起來”這個動詞放在前邊,顯得更加有戰(zhàn)斗性。
同樣的道理,北京話的“倒裝句”,往往也能起到這種作用,比如“吃了嗎您?”“嗎呢您!”它強調的是“吃了嗎?”和“干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