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偉昭
巍巍中華,泱泱華夏。在數(shù)千年來崇廉尚德的文化滋養(yǎng)下,涌現(xiàn)出了很多清官廉吏,他們以凜然之風(fēng)讓貪腐者膽怯,讓正義者向往,讓后繼的清廉者影從,他們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硬脊梁。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詠詩明志的清官廉吏。他們以詩這種傳統(tǒng)的凝練的方式直抒胸臆,將廉潔故事和精神鐫刻成一篇篇閃耀的拒禮或拒賄詩篇,使后人無需撥開歷史的煙云,拂去歲月的塵埃,就能直接觸碰到一顆顆鮮活生動的詩心與廉心。
詩圣杜甫雖然為官時間甚短,也有過拒禮的故事。有一次,一位姓張的太子舍人送了他一條錦褥,杜甫不欲收受,便寫了一首題為《太子張舍人遺織成褥段》的五言古詩,出于禮節(jié),他先用“開緘風(fēng)濤涌,中有掉尾鯨。逶迤羅水族,瑣細不足名”幾句贊美了錦褥的華美,接著說出自己不能接受的第一個理由,“領(lǐng)客珍重意,顧我非公卿。留之懼不祥,施之混柴荊”,這條錦褥太過寶貴,與我的身份不符。第二個理由則是“掌握有權(quán)柄,衣馬自肥輕。李鼎死岐陽,實以驕貴盈”,用眼前的事實,說明奢侈足以殺身啊。最后,杜甫寫道:“錦鯨卷還客,始覺心和平。振我粗席塵,愧客茹藜羹”,一介不取方合我意,惟有將禮物還給你,我才覺得心平神安,還是請你在我這里吃點粗茶淡飯吧。在這首詩中,杜甫有禮有節(jié),有提醒有勸化,用層層遞進的詩理,表達了自己拒禮自守、安貧樂道的志向。
拒禮詩在唐宋時期并不多見,直至明代,才逐漸達到了創(chuàng)作的高峰,有大量清官廉吏在拒禮拒賄時口占一絕,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佳作。
明代有位監(jiān)察御史叫吳訥,他素以剛介公正著稱,有一次,他巡察貴州,在返京時當(dāng)?shù)赝了鞠胭浰忘S金百兩,以求吳訥多多美言,鍥而不舍追到夔州,吳訥還是堅決拒絕,看到送禮人仍不死心,吳訥大怒,當(dāng)場在包著黃金的紅色封盒上題詩一首,毫不客氣地命名為《題賄金》:“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若有贓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間?!蔽?guī)еp便行囊行水道而歸,前方水急灘險但我無所畏懼,那是因為我心中坦蕩蕩,如果我有貪贓之物,哪怕是僅攜帶了土特產(chǎn),就讓我沉在這碧水清波中。這擲地有聲的誓言既是自律自警,也是對不良習(xí)氣的斥責(zé),讓送禮者羞愧難當(dāng),惶恐退回。
少年即立下“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在地方任巡撫之時,經(jīng)常需要進京朝見,當(dāng)時宦官王振專權(quán),對于獻納金銀者,有酒食招待,誰若是送得少了,反要受到打壓報復(fù),而于謙對此不屑一顧,每次進京奏事總是空手而去。有下屬勸他:“你不帶金銀,帶點土特產(chǎn)也好啊。”于謙灑然一笑,抖了抖兩袖,“只有清風(fēng)!”于謙又作《入京》詩一首:“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边@些土特產(chǎn)本為民生民用,我怎么能像別人一樣搜刮進貢,從而給百姓帶來災(zāi)難呢?我只帶著兩袖清風(fēng)入京,絕不會拿百姓的利益去交換仕途,任誰也無法說三道四。于謙通過此詩,展示了不愿同流合污的錚錚風(fēng)骨。拒禮不僅是拒絕自己受賄,而且還要杜絕自己向他人行賄,讓拒貪之風(fēng),從自己這里生起。
明代慶遠知府吳讓上任之初,當(dāng)?shù)匾恍┥贁?shù)民族頭人聞風(fēng)而動,紛紛求見饋金,以表慶賀之意,吳讓一概不收。為了避免再有送禮者,他題詩明志,貼于門上:“貪泉爽酌吾何敢,暮夜懷金豈不知?寄語丹州賢太守,原封回贈莫相疑?!蔽倚拇娼鋺?,不敢去飲貪泉,也非常明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我的底線很明確,所以,諸位鄉(xiāng)賢休要一再試探,我是分文不取的。吳讓用這種坦誠的態(tài)度,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的人是愚蠢的。
得人者昌,失賢者亡,選官用人是國之大事。明代李汰博學(xué)能文,為官清正,朝廷派他前往福建擔(dān)任鄉(xiāng)試主考官。夜深人靜之時,有考生帶著黃金上門行賄,請求李汰多多照顧,以后必有厚報,李汰不為所動,嚴詞相拒,并作詩一首,次日懸于考場門口:“義利源頭識頗真,真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币J清義與利的真諦,就會懂得如何取舍,我自比為迂腐無用的讀書人,那是多少黃金也難收買的,你托詞是趁著夜色無人得見,豈不知蒼天有眼,神目如電嗎?李汰以通透的智慧告誡世人,知畏者才能言有所規(guī),行有所止,方為長遠之策。
明代劉戩以侍講身份出使交南,交南王希望劉戩回朝后能多關(guān)照,便要饋贈金珠珍玩、犀角象牙,但劉戩一無所顧,任務(wù)完成即起身返程。交南王派接待的大臣緊緊追趕,在路上截住劉戩定要相贈,劉戩拿出他來時寫的《初入關(guān)》詩:“咫尺天威誓肅將,寸心端不愧蒼蒼。歸裝若有關(guān)南物,一任關(guān)神降百殃。”其浩然正氣使交南大臣敬佩不已,終于領(lǐng)略到什么叫作大國之風(fēng),并為其建起一座“卻金亭”。
清代河南巡撫葉存仁甘于淡泊,毫不茍取,在離任之時,部屬相約要前來相送,但等了很久也未見送行的船來,直到暮色已濃,葉存仁心生疑惑之際,終于見到部屬乘著一條裝著禮物的小舟而至。葉存仁這才醒悟,原來部屬為了避人耳目,是故意來遲的,他當(dāng)即賦詩一首:“月白風(fēng)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蔽覀兒伪匾钾撨@月白風(fēng)清的良辰美景呢?我已知你的情意,但我必須要謝絕,因為這與別人知道不知道沒有關(guān)系,關(guān)鍵是我心有主,不可轉(zhuǎn)移。寫罷,葉存仁便輕舟簡從,飄然而去,留給送禮者的,是水聲潺潺,明月當(dāng)空,一個皎潔無塵的世界。
中國古代清官廉吏的拒禮拒賄詩,都是伴隨著一個個高潔的故事誕生的,少了一些精心雕琢,卻多了一些真情實感。在面對送禮行賄等有違操守之事時,他們或側(cè)重于戒奢,或側(cè)重于自愛,或側(cè)重于為民,或側(cè)重于敬畏,使自己的詩心與廉心相碰相融,這是在瞬間激蕩中實現(xiàn)的人格升華,而這些拒禮拒賄詩至今讀來余味不盡,給人啟迪。
(摘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