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有有
親愛的媽媽:
春來可好?
見到我的信,一定很意外吧?因為我與你似乎無話不可當面閑談,關系融洽得讓外人難以置信。
但這封信不一樣。今天我想站在一個女兒的角度,審視我們經(jīng)營的這段十七年關系的點點滴滴。興許,會讓我們的“模范母女”關系更進一步。興許,還能找到更普遍的答案,分享給那些受此困擾的家長、孩子們。
現(xiàn)在,你不妨看向窗外的那株香樟樹——春來,它的芽、葉與枝干一定是熠熠生輝——在我心目中,理想的親子代際關系,應是像樟樹主干與新芽一樣共同生長。
這首先是個自然的過程:萬丈之木,始于毫末;千年之干,始于扎根。當親子這段關系開啟的時候,沒有任何人是有經(jīng)驗的,父母要學習的不僅是照顧吃喝拉撒、雞毛蒜皮,更是在努力適應身為引導者的角色;孩子也要適應在家庭中的角色。這是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過程。無須談你我過往的那些日常,因為我相信這是所有家長與孩子的共同經(jīng)歷。
一起改變,一起適應,共同生長,這本是代際關系的自然姿態(tài)。
然而,不少家庭并未將這種狀態(tài)維持下去。作為孩子,有人拒絕“共同”,獨自執(zhí)拗地把枝干伸向另一個方向;作為家長,有些父母則拒絕了“生長”,用已有的思維枝干框定了自己與孩子的位置。此時就難免枝葉撕扯,甚至崩拆了樹木的根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無疑是幸運的。在成長成熟的過程中,我有了理解事因的能力,從而有了更近一步理解你與爸爸所做所行的可能。我明白了,離開家人、獨自投入工作是必要的,因為你們即使在家,工作時總是那樣投入忘我。但我更明白維系這個家的意義,明白了那些綠楊堤岸下春日郊游,或是秋日涼雨中的家庭遠足有多么寶貴。
是的,和諧的共生前提是理解,而理解的前提是,在保持自己獨立人格的情況下,盡力為對方做出改變。這才是共同生長的第二重境界。
圣·??颂K佩里在《風沙星辰》中說:“真正的愛不是彼此凝視,而是兩個人望向共同的方向?!蔽蚁?,共同生長的土壤,在一切家庭、一切代際之中都定然長在。因為我們從生來就是扎根一起的,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則是我們共同的方向。
仔細想想,可以改變的還有許多,那就從這個春天開始吧,共同向光生長。
料得庭前香樟樹,春來應生寸嫩枝。
愛你的女兒
2019年4月18日
(編輯:王瑩)
評點:周述喬
縱觀全文,有三處亮點:一是漂亮地完成了任務指令。原材料對“50后”和“80后”之間的代際矛盾產(chǎn)生的原因及解決的辦法有一些關鍵詞語的提示,如“規(guī)定”“叛逆”“理解”“溝通”,小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語氣平緩而親切,確可謂“敞開心扉”的交流;二是成功地做到了情理交融。無論是交心的開場,還是對爸爸媽媽日常瑣事的甜蜜回憶,都飽含著脈脈溫情,其間又充分體現(xiàn)了兩代人之間互相理解與溝通的重要性;三是巧妙地運用了形象說理。文學因形象而美好,說理性的文章借助形象大可增添文藝性,減少枯燥感。作者以“枝葉撕扯”“根基崩拆”喻指緊張的代際關系,借“同根同源”“綠楊堤岸”喻指和諧的代際關系。文末“春來嫩枝生”更展示了一個美好圖景,令人遐想,回味無窮。不足之處是內(nèi)容上囿于材料,少了些獨立的思考與深入的見解。但作為考場限時作文,能有以上的特色,已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