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
【關鍵詞】 幼兒教學;體育游戲;個性化教學;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1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06—0125—01
一、案例背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在進行中班幼兒體育運動性游戲化活動時,我將民間游戲“丟沙包”引入了體育活動中。因為這一游戲不僅能鍛煉幼兒的投擲能力、手眼協(xié)調能力和靈活躲閃的能力,而且還能促進幼兒交往能力與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二、案例描述與分析
1. 第一次游戲——游戲玩不下去了。在進行丟沙包體育游戲活動前,我向幼兒介紹了游戲的主要規(guī)則:游戲分為兩組,一組丟沙包,一組躲沙包。扔的一方站在場地兩頭,瞄準場內(nèi)幼兒丟沙包,躲的一方可以在場內(nèi)自由跑動躲開沙包。一旦躲的一方有人被擊中,雙方就要互換角色。玩中卻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丟沙包的幼兒中有的無目標且用力過猛,讓沙包飛出場地;有的朝地上重重地一摔;有時候沙包飛出圈外,卻沒人去撿回來,等等。
反思與調整:為了解幼兒放棄游戲的原因,我隨即組織了一次討論。幼兒認為沙包太小,而且打在身上會疼。我隨機建議幼兒把各自認為合適的材料都找來,然后開展“誰能打中我”的探索活動,試試哪種材料最好用。最后,大家一致認為用“滾球”替代“丟沙包”進行游戲更好。于是,幼兒用球替代沙包,用滾代替扔,嘗試改造版的丟沙包游戲。
2. 第二次游戲——“改版”后游戲漸入佳境。新的游戲開始了,佳佳小朋友準備滾球了,只見他觀察了一下萱萱的位置,將球用力地朝她滾去,浩浩見球滾過來,穩(wěn)穩(wěn)地接住后又滾了回去。球在場地中時快時慢地滾動著,場地中間的幼兒緊張而專注地盯著滾動的球,大范圍地跑跳著躲避,幼兒愉快地變換著扔和躲的角色,玩得很開心。但是再一次出現(xiàn)了問題:幼兒喜歡被擊中,本應是躲球的幼兒,搶著向滾球者湊去,希望被擊中。
反思與調整:幼兒都愿意成為游戲的中心人物,他們玩到后來都想當屬于少數(shù)人的滾球者。如果還是按照原來的規(guī)則,游戲將無法正常進行。于是我又組織幼兒進行了一番討論,大家一致認定:被打中的幼兒要停止游戲,沒有被打中的才算玩得好,可以去滾球。
3. 第三次游戲——多樣游戲,進入新高潮。通過一番討論,幼兒想出了新的游戲規(guī)則——“玩得好的才能滾球”“沒有被打中的才算玩得好,可以去滾球”,把游戲引向了正軌。滾球的幼兒配合默契地滾動著球追擊中間的幼兒,一會用雙手將球拋出,一會兒又將球往地上一摔讓球彈跳著去擊中間的同伴。變化無常的球讓場內(nèi)幼兒興奮極了,他們歡快地或蹲或跳或側身,靈活地用各種方法躲球。
活動分析:隨著幼兒對游戲的熟悉,最初的新奇感就會消失,他們會轉入多樣性的探索階段,這時幼兒很可能表現(xiàn)出一些看起來違反規(guī)則的做法,但其中往往蘊涵著復雜游戲行為的萌芽,是教師推進游戲的最好時機。
三、案例反思與總結
1. 當幼兒不喜歡游戲時,教師要“順”。順,即順應幼兒的合理行為。當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不喜歡游戲時,不應按自己的想法調整游戲或是強迫幼兒繼續(xù)游戲,而應了解幼兒放棄游戲的真實原因,順應他們的想法,并將調整游戲的權利交給他們。當幼兒用自己找到的新材料和新方法以滾球代替丟沙包時,教師預設的游戲才真正轉化為更適合幼兒的游戲。
2. 當幼兒有想法時,教師要“啟”。啟,即通過啟發(fā)和引導,使幼兒獲得更清晰的認識。在尋找適宜的材料時,教師通過啟發(fā)和歸納,使幼兒零散的觀點漸漸清晰——材料要輕一點、“跑”慢一點、比沙包大一點;緊接著的開放式提問——“那你們覺得用什么東西來扔好呢?”沒有直接告訴幼兒答案,卻能啟發(fā)他們聚焦具體的材料;隨后“誰能打中我”的探索活動,既讓幼兒認識了材料,同時又強化了他們對游戲規(guī)則的認識。
3. 當游戲偏離正軌時,教師要“導”。導,即將違背游戲價值的行為引導到正確的軌道。當幼兒爭著要被球碰到時,游戲偏離了原來的軌道,背離了原有的價值。等到幼兒自己也意識到這一問題時,教師通過“怎樣才算玩得好”等問題引發(fā)了幼兒的思考與爭議,促使幼兒重新討論尋找更適宜的規(guī)則,解決了問題,有效地把游戲導回了有意義的軌道上。
4. 當幼兒有新異行為時,教師要“推”。推,即發(fā)現(xiàn)幼兒新異行為中的價值,推動游戲發(fā)展。游戲中幼兒突然出現(xiàn)的新異行為,往往是符合他們發(fā)展水平的新需要,是新的興趣傾向。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及時提供支持,激發(fā)幼兒有意識的創(chuàng)造行為,推進游戲的新發(fā)展。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