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瑋
【摘要】對外漢語口語課堂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在日常交際活動中流利且正確地表達觀點。作者有機會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旁聽了一堂孔子口語課堂,對比國內的口語課堂而引發(fā)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對外漢語 口語課堂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125-02
在全球“漢語熱”的大環(huán)境下,無論是海外的孔子課堂,還是國內的留學生漢語教學,教學目的都是培養(yǎng)漢語交際的能力,增強學習漢語的興趣和動力,培養(yǎng)漢語學習能力。同時熟悉中國文化背景,提高文化素養(yǎng)??鬃涌谡Z課堂與國內對外漢語聽說課堂因為自身的教學特點各有千秋,學習與對比兩者的不同差異對提高有效教學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課堂教學筆錄:A2口語班 課時:90分鐘
班級構成:4人:比利時1人(男)、 60歲左右。
德國2人(男)、一個60歲左右,一個30歲左右 。
秘魯1人(女), 19歲的大學生。
教材:《體驗漢語》口語教程2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學過程:由于19歲的秘魯大學生第一次試聽,所以教師先從介紹新朋友開始,根據新同學的介紹,老師提問其他學生基本的問題,如:多大?哪國人?等等來互相認識。接著根據介紹引入家庭這個話題,一起復習所學過的家庭成員如何稱呼。相對英語國家,中國大家庭的稱呼比較復雜,如媽媽家的親戚,爸爸家的親戚,其稱呼都不一樣。學生提出現(xiàn)在中國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因為聽說有計劃生育。由獨生子女的政策,提出家庭人口減少,進而引出老齡化這個社會問題。如果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老人的撫養(yǎng)問題。接著引入男女比例問題,根據各國的情況,學生討論自己國家的男女比例。在學習漢字表達的時候,提出與課文對話相關問題,即女人結婚后工作嗎?逐步介紹相關的詞匯,如家庭主婦,工資,薪水,高,低等等,并引出話題——產假的長短進行討論。盡管人數很少,但因為來自不同國家,各國國情不一樣,大家各抒己見,討論饒有興趣。同時,有的學生提出中國特有的現(xiàn)象(從報紙、雜志獲?。白伦印保處煾鶕W生的理解進行正確講解和糾正。課堂最后,教師放聽力完成本章內容,布置家庭作業(yè)。
從授課形式和內容來說,授課形式靈活,內容緊湊,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善于思考和提問。思維成發(fā)散狀,使得話題越來越開,討論越來越有趣味。課堂氣氛活躍,話題討論參與性很強。雖然教師進行了引申,擴展的詞匯也比較多,但因為是在學生自己逐步提出話題的情況下進行講解的,所以沒有生澀感和堆砌感,反而學生興趣濃厚。反思國內對外漢語聽說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1.班級人數的規(guī)模直接影響口語的有效交流。
口語課堂以交際為目的,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有效的交流。因此,為提高口語課堂的有效交流,班級人數應盡量縮小,使學生能有更多的機會說話。班級人數少也便于教師的管理和小組活動的分配。小組活動需要學生互相配合,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夠開口表達。
2.課堂教學的形式應不拘泥于課本的知識與話題。
國內聽說課堂受教學大綱以及考試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課堂在進行小組活動之前,一般由教師講解本課的詞匯,句子結構以及語法規(guī)則。教學手段比較單一,教師講解,學生記錄。對比孔子課堂,教學話題比較枯燥,話題輸入信息較少,更注重句法結構。教師應合理分配話題信息輸入時間和學生討論輸出的時間。利用提問的方式,鼓勵學生發(fā)散性思考,創(chuàng)造性提問。
3.文化認同與差異的討論。
對外漢語教學無論是口語還是閱讀課堂,文化的輸入必不可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留學生來說,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國人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都是他們非常感興趣的,因此文化的探討與對比成為課堂活動討論的重點。文化差異的探討不僅使學生了解中國文化,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很多相關的漢字和中文表達,避免了枯燥的講解。提供學生進行文化對比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并促進學生之間的友誼與了解,使文化交流更加順暢,更具包容性。
4.課堂講授的順序:先聽后說還是先說后聽。
孔子課堂因為人數一般只有3-4人,因此說話討論的機會特別多,因此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逐步學習詞語以及表達句型,最后聽相關內容完成練習。課堂隨意、靈活。但針對國內班級人數較多的情況下,根據自然語言習得規(guī)律,反復聽,大量的輸入自然就會說了。通過多次的聽力錄音,學生了解到交際話題,通過教師對聽力材料的講解了解表達的句子從而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谡Z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重要場所,學校應根據自身特點盡量縮小班級規(guī)模,從文化興趣入手,采用多種手段,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達到自如運用漢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