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所謂凸顯文化底蘊,就是說在作文中要把你平時積累下來的文化素養(yǎng)充分反映出來,借以提升所寫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藝術(shù)品位。
一、彰顯詩詞底蘊
這一點指的是直接引用或化用詩詞作品里的名言佳句,給讀者以濃重的詩香氛圍。請閱讀以下文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鄙钍侵R的另一片海,海里的朵朵浪花是我們深深淺淺的腳印。“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這里的人生實踐其實就是楊絳先生為我們闡釋的“無字之書”。因為有生活,所以我讀懂了“古來圣賢皆寂寞”中李白的孤獨;因為有生活,所以我知道了“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的含義;因為有生活,我才不會因《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而大笑不止。在生活這本無字之書中,我知道了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是為了更好地讀書。
——《讓心靈在“有字”“無字”間徜徉》
一段之內(nèi),盛滿了陸游、李白、李清照等人膾炙人口的名句,它們?nèi)缫欢涠浞曳嫉孽r花。繽紛的詩句輔以比喻、排比的修辭,使該文神采飛揚、意蘊深遠。
二、亮出名著底蘊
這里的“名著”并不限于文學名著,也包括其他社會類、哲學類、歷史類和自然科學類有分量的論著。亮出名著底蘊,就是要恰到好處地援引這些著作中的某種論述。如下面兩段文字:
《文化苦旅》一書中有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種,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之所以這樣說,在我看來是因為,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它如一條紐帶,牽系著個人、歷史以及未來。
…………
自然,這文化的紐帶不是形成于某個特定的時代,而是如一條長河,蜿蜒曲折,綿延五千年踏時空而來。正如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所言,“解決藝術(shù)的永恒性秘密的鑰匙”也許正在于,承載著古代文化的藝術(shù)作品中的“情理結(jié)構(gòu),與今天中國人的心理結(jié)構(gòu)有相呼應(yīng)的同構(gòu)關(guān)系”。
——《說紐帶》
該考生論說“文化對人的影響”,其觀點發(fā)端于《文化苦旅》;具體論證中,考生進一步彰顯了自己的知識積淀與認識水平,特別是合理引述《美的歷程》中的論斷作為理論支撐,闡明了“文化紐帶牽系今人與古人”的深層原因,使全文獨具一種文化的光芒,令人信服。
三、展現(xiàn)民俗底蘊
這一點指的是將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凝練地有意思地表達出來,使考場作文富于民俗文化氣息。比如下面這幾段:
《世說新語》有云:“千里莼羹,末下鹽豉?!绷簩嵡锝庹f“千里”“末下”乃地名,這莼菜難烹,須末下鹽豉來調(diào)解其味。而兩地相去甚遠,說來道去不過一個“吃”,更兼一種叫著“家鄉(xiāng)”的味道氤氳心間。
中國人會吃舉世聞名。有無辣不歡的川菜,重口勁爽的湘菜,精致可口的淮揚菜,甘甜健康的粵菜……一股來自《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潮風靡全球,顯現(xiàn)出中華美食迷人的魅力。
自明清時期起,經(jīng)濟重心南移,江浙人民因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變得極為富有。人閑下來了,有錢了,于是在“吃”上頗下功夫。一碗“佛跳墻”集各色山珍海味于一身,鮑魚、火腿、牛肉、竹筍、杏鮑菇……也怪不得起名者賜“佛跳墻”這一名諱,得此美味,恐怕連四大皆空的佛也要翻越“葷戒”的樊籬,來一嘗美味了吧?
…………
老北京的豆汁兒,核桃酪,核桃腰,窩窩頭……這些尋常百姓家所食之物,彰顯著生活的疾苦與“苦中作樂”、品嘗美味的安寧幸福。東興樓的爆炒豬肚兒,全聚德的全鴨宴,玉華臺的獅子頭與灌湯包……則體現(xiàn)了食客以“吃”為歡的真性情。
——《千里莼羹,末下鹽豉》
本文由《世說新語》、梁實秋作品中有關(guān)美食的文字說起,有古有今,有名有形,酸甜香辣精致勁爽,東南西北皆有美味??忌至粢馊粘I畹狞c點滴滴,對中華美食的評介、產(chǎn)地、特點等皆如數(shù)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