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將逝去,在某種意味上給人以寥落、空寂之感。春夏交替總是尋常,似剛至,即已去。也許東邊的春花才剛綻放,西邊的草木已凋多半,恰如三毛所言“一半沐浴陽光,一半灑落陰涼”。在韓愈的筆下,晚春并非衰微之景,別有一般姿態(tài)。他不是先驅(qū),但一定是個獨樹一幟的人。
楊花與榆莢是全詩的點睛之筆,由它們開啟詩歌的首段,渲染的雖是晚春之圖景,卻也不乏俏皮、可愛,“走遍”“香”依舊昭示清冽的生機(jī)。
“悄然回眸”一段源于詩歌的一、二兩句,主要采用擬人的手法。因春之將盡,不如好好珍惜,由此激發(fā)了花草蓬勃的生命狀態(tài),在春的舞臺劇的最后,給世人留下姹紫嫣紅的一幕。
“仰面迎風(fēng),漫天暮雪紛飛揚(yáng)?!被貧w楊花榆莢漫天飛舞的場景,道別之隆重、盛大,讓天地都成為背景,而它們注定是唯一的演員。雖然短暫,雖然不被理解又何妨,時光流逝中,我自獨舞,我自展現(xiàn)自我的芳華。
或許我們也應(yīng)該透過繁華去看生命深處最本質(zhì)的東西,去尋找那莫名而來的向上的沖動和葉尖涌流的力量,才有“生命的敬畏,本色的留戀”, 眾人皆嘆“無才思”,怎知“道是無情卻有情”,血液里涌動著的“是對春的道別與思量”,點點滴滴,皆是對生命的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