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丹
【摘 要】本文論述通過深化“五個認同”教育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促使大學生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途徑:加強“五個認同”的學習情境營造,提升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認同和情感認同;開展“五個認同”的問題導向教育教學,提高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性認同;拓寬“五個認同”的實踐育人途徑,強化大學生中對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為認同。
【關鍵詞】五個認同? 教育體系? 大學生?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C-0046-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被寫入黨的十九大新修改的黨章中,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在共同物質基礎上,各族人民通過社會實踐,形成的共同價值認同和追求。具體表現(xiàn)為:政治上團結互助,文化上兼容并蓄,經濟上彼此促進,最終形成互為你我、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之本,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不斷完善“五個認同”教育,才能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入大學生心中,才能讓其成為合格的新時代青年。
一、“五個認同”教育為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新要求
(一)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一是要弘揚和踐行中國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對祖國真摯情感,是各族人民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紐帶,更是中國人民堅定“四個自信”的底氣。大學生作為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者,弘揚和踐行中國精神,并將中國精神轉化為青春行動,是成為新時代合格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與義務。二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理性的忠誠愛國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維護祖國統(tǒng)一,是國家和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因此,在“五個認同”教育中,必須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教育,引導其堅定“四個自信”,鼓勵其以身作則,把維護好祖國統(tǒng)一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新時代的大學生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統(tǒng)籌推進“四個偉大”聯(lián)系在一起,和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聯(lián)系在一起,青春才能閃閃發(fā)光,熠熠奪目。
(二)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一是讓大學生深刻認識“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國情意識,對應“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五大維度,正確認識“民族地區(qū)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qū)、水系源頭區(qū)、生態(tài)屏障區(qū)、文化特色區(qū)、邊疆地區(qū)、貧困地區(qū)”的政治屬性、經濟屬性、文化屬性、社會屬性和生態(tài)屬性,理性認識這一“家底”,是大學生牢固樹立國情家底意識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必須看到“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fā)展的一大有利因素。二是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榮辱相生、休戚與共。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fā)展程度。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從根本上把各民族發(fā)展的根基、命運和利益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各族人民熱情高漲,不斷發(fā)揚偉大夢想精神,共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不斷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教育,樹立“根意識”,才能夠讓大學生更好地明確自己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和時代任務。
(三)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是民族和睦之魂。要加強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應當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讓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堅定文化自信。由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道路形成和發(fā)展的根源,二是堅持以“中國精神”為精髓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通過讓大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精神”的內涵和要義,進一步鑄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的今天,意識形態(tài)安全問題已然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重視,能否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們處在一個信息傳播迅速化、碎片化的時代,大學生所接觸到的每一條信息都有可能影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有可能沖擊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只有將“中國精神”植入大學生的骨髓之中,才能牢固樹立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大學生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四)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使命。大學生要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忠誠踐行者,就要堅定信念跟黨走,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增強“四個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一是堅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創(chuàng)造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安定的美好局面。在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時代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奪取偉大斗爭的新勝利。二是堅定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認同。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從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到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再到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顯而易見,不容置疑。
(五)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一是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目前,我國的社會經濟改革已步入深水區(qū),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fā)展轉變。應以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yōu)先,把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chuàng)新力和競爭力。二是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認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就必須根據當前的具體實際進一步深化改革;要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就必須大力提升發(fā)展質量和效益;要實現(xiàn)“四個偉大”,就必須毫不動地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強大的動力和定力。
二、以“五個認同”教育體系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維度
從個體的意識接受規(guī)律出發(fā),大學生要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必須經歷認知認同、情感認同、理性認同和行為認同四個階段。盡管目前已經有較為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但是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挖掘,應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出發(fā),探尋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方法和資源,激發(fā)他們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堅定他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自信、自為。
(一)宏觀維度:加強“五個認同”的學習情境營造,提升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認同和情感認同。具體要做到:
1.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引領作用,提升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解釋與宣傳的話語權通常由官方掌握,解說與傳播顯得宏觀、直接、生硬,對于大學生而言往往過于“高大上”,要迅速而全面地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從“五個認同”的角度出發(fā),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資源,以“接地氣”的方式向學生傳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通過發(fā)揮大學生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鼓勵和動員他們主動挖掘主動分享身邊的有感染力的題材,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融入身邊的人和事之中,促進大學生自我解讀、自我消化,實現(xiàn)認知認同。
2.發(fā)揮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提升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認同。校園文化是校園精神、校園靈魂的體現(xiàn),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推出“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程”,將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學校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大局部署之中,通過開展各種針對性的活動,展示祖國偉大、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社會安定、人民幸福的美好局面,對大學生在思想上引導、學業(yè)上輔導、生活上督導,充分發(fā)揮多種教育渠道的育人功能,讓大學生在情感上達到“五個認同”,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中觀維度:開展“五個認同”的問題導向教育教學,提高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性認同。具體要做到:
1.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核心作用,提高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性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圍繞“五個認同”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收集、梳理、分類學生關注的時事政治熱點問題,通過集體備課,確定教學專題,在講課中不斷修改和完善教學案例,使教學內容既滿足學生的關注點,又不脫離教材本身。為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業(yè)務水平能力,高校還可以啟動“校級領導—院系領導—教師”之間的三級聯(lián)動聽課制度,深入課堂一線了解教學情況,提出教學意見建議,幫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將理論知識轉化成一個個現(xiàn)實問題,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者轉換成主動的學習者,真正將教學內容的入腦入心。
2.發(fā)揮專業(yè)課教師的助推作用,深化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性認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就要求要全員、全程、全方位、全心育人,專業(yè)課在大學生中所占比例課程最高,在專業(yè)課教學中,專業(yè)課教師以“五個認同”為導向,融入本土教育資源,結合時代要求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開展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進一步深化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性認同。例如,在工科專業(yè)課教師講授某項專業(yè)課內容時,先從課程知識的角度闡述“工匠精神”的內涵,激發(fā)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和社會責任的思考,達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意義,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提升專業(yè)課老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多重目的。
(三)微觀維度:拓寬“五個認同”的實踐育人途徑,強化大學生中對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為認同。具體要做到:
1.搭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實踐平臺,強化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為認同。通過開發(fā)網絡實踐教學基地軟件,構筑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實踐教學基地平臺,以促進大學生實現(xiàn)“五個認同”為主題,將大量學生喜聞樂見的,具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的3D虛擬博物館、展覽館,以及社會時政熱點案例、影視資料等上傳到平臺中,組織學生參加網上實踐基地的教學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過對網絡實踐教學基地平臺中的每一項內容組織討論,多途徑鼓勵學生自覺參與討論,提出疑問和見解,再點評。這不僅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有效彌補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的局限性,進一步深化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性認同,進而向自覺、自為轉化。
2.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身媒介素養(yǎng),多渠道開展網絡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微信、微博、QQ等網絡社交媒體日益盛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引導者和示范者,在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促進大學生實現(xiàn)“五個認同”為主題,通過自媒體展示生活化的語言、圖片、視頻等,參與學生的“網絡生活”,傳播正能量,對負能量發(fā)聲亮劍,弘揚主旋律,在“網絡生活”互動中為學生答疑解惑,增加情感交流,引導學生在網絡輿論中自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以自身行動維護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政治安全。
在多元文化時代,西方敵對力和國內外“三股勢力”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覬覦已久。要防止西方意識形態(tài)向大學生滲透,高校就必須讓學生明確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讓他們正確認識我國歷史、我國當前具體實際、當今世界發(fā)展格局及國際形勢,提高他們的愛國之情,并通過加強大學生的“五個認同”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促使他們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中共重慶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 深刻領會習近平同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講話精神[J].人民日報,2013-09-03
[2]沈壯海,王迎迎.2015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高等育,2016(8)
【基金項目】2017年廣西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情感體驗教學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17B068)
【作者簡介】莫 丹,廣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講師。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