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學科自近代以來一直被視為“科學之母”,在我們學習生活中也一直能看到相關的問題。但是因其學科特點,地理學科的學習一直都困擾著部分同學。本文將從地圖輔助學習、儲備知識和生活教學等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地理;地圖工具;知識儲備;聯系生活;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5-003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5.029
因為地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側重于地理位置的研究,并且學習方法完全迥異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加之相關知識的理解需要相關理科學科的知識基礎,故而對于中學階段空間思維能力尚未完全建立,物理等相關知識十分缺乏的學生來說十分吃力,那究竟該如何學好地理呢?下面我將自己在多年學習和教學中的相關經驗總結如下。
一、學會運用地圖工具,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以魯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相關知識為例,七年級上冊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和中國的農業(yè)分別講解了地理學中非常重要的地形和地勢、河流、氣候(氣溫和降水)、農業(yè)、交通運輸以及工業(yè)等地理要素,在這幾節(jié)中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均是相關要素的分布規(guī)律。
在這樣重點并且內容繁瑣的情況下,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學習呢?這時地圖就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教學資源和工具。我們只要將地圖記憶清楚,這些要素的分布就簡單得多了。畢竟地圖的呈現形式更為直觀與形象,更富于趣味,便于記憶。
二、畫好兩幅地圖,于日常中見長進
既然地圖如此重要,那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利用呢?我認為,我們要畫好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兩種地圖。根據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的學習金字塔理論,主動學習的“做中學”和“實際演練”的學習方式,其學習掌握效果可以達到75%。同時一張地圖可以將地理學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種要素的核心知識全部標注、體現在圖上,便于攜帶和經常訓練,為地理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中國地圖為例,以一張中國輪廓圖為材料就可以標出中國的主要山脈和主要的地形區(qū)、氣候區(qū)、干濕區(qū)、河流等基本地理要素。同時我們還可以借此明確中國主要的海上與陸上鄰國,中國的主要省級行政區(qū)。以中國地圖為基點便可以將整個中國地理囊括、串聯一遍,對學生學習的幫助不可謂不大。
三、儲備相關學科知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眾所周知,地理學相關知識在大學學科劃分中為理學,盡管中學階段一直將其歸為文科,但是不改其偏理科的事實。無論是地理時區(qū)的劃分、季風氣候的成因還是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還有各種氣候的特征,都涉及相關的數學、物理、化學知識。
為了提高學習效果,我們必須對這些相關的知識有所涉獵,以地形雨的形成為例,在山脈的迎風坡為什么易產生降水呢?只要我們明白,一方面在大氣的對流層氣溫是隨海拔的升高而逐漸降低的,另一方面水汽的飽和度隨氣溫的降低而變小。故而山脈的迎風坡,氣體在爬升過程中,氣溫越來越低。因溫度越來越低,飽和度越來越小,原來不飽和的空氣就有可能變得飽和而形成降水降落下來。我相信如此一解釋,學生必然能豁然開朗,不再遺忘。
四、學會歸納總結,在歸納中成長進步
在中學地理中,等高線和等溫線專題,一直是部分同學頭疼的問題,除此之外,包括等壓線、等深線等,我們都可以一塊研究。如下圖,圖中曲線既可以表示等溫線、等壓線,也可以表示等高線、等深線。沿其中曲線凸向做一條虛線,然后做其垂線,與兩條曲線相交,比較中間B點與A點數值的大小就可以判斷高低關系,進而完成相應題目。這種可歸納的知識點,在我們中學地理中存在不少。只要大家善于總結,定能發(fā)現不少規(guī)律與技巧。
五、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收獲知識
地理作為一門人文科學,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四川人之所以喜歡吃辣,與其所處地區(qū)的地形和氣候類型關系密切。四川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較為豐富,加之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導致當地氣候潮濕。當地居民為了抵御濕氣對其身體的影響,長期以來便形成了喜辣的飲食習慣。還有諺語“東虹日頭西虹雨”等都有它的地理學解釋。
所有這些日常生活問題的解決與解釋,無疑會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當一個充滿主動性的學生把一顆心撲到地理學習中去的時候,地理成績的提高難道不是指日可待嗎?
總之,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學貴得法,只要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成績定會有一個較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覃怡國.淺談中學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J].科學中國人,2014(8S).
[2]蔣瑞娟.把地理與生活鏈接起來——高中地理拓展型課程的教學實踐探索[J].二十一世紀教育思想文獻,2007(1).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李文科(1988.7— ),男,漢族,山東濱州人,中學二級,研究方向: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