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偉
【讀者有疑】
我今年65歲了,最近因風濕性心臟病引發(fā)了房顫。有人說,老年人出現(xiàn)房顫很常見,不用擔心;也有人警告說,房顫很容易導致腦血栓發(fā)作,趕緊手術(做導管消融術)吧!這可真是進退兩難??!
出現(xiàn)房顫真的不用管嗎?
房顫可以說是臨床常見的持續(xù)性心律失常,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fā)病率高達6%以上。
由于房顫在老年人中常見,且難以改變,因而有些人說不用管它,但是否真的如此呢?
正常人的心臟跳動由竇房結(jié)指揮,故正常的心律叫竇性心律。當出現(xiàn)房顫時,心房收縮會變?yōu)椴灰?guī)則的蠕動,此時心房就沒有了主動排血的功能,僅此一項,就可使心臟泵出去的血量減少10%-15%,再加上房顫時,心率加快(快速型房顫),可進一步減少舒張期心臟的回血量,回血量少了,血液輸出量自然減少。不少心臟病患者一旦由竇性心律變?yōu)榉款潟r,就有可能誘發(fā)心力衰竭,若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
長期房顫還會導致血栓的形成。若血栓發(fā)生在右心房,一旦脫落,就會隨血液流到肺部,引起肺動脈栓塞,病人會出現(xiàn)胸痛、咯血等癥狀,嚴重者可突然暈厥、休克,甚至猝死;若血栓發(fā)生在左心房,一旦脫落,可引起體動脈栓塞,如腦栓塞等,病人會突然出現(xiàn)半身不遂、言語不清等癥狀,甚至昏迷不醒或死亡;若血栓脫落,流到了腎動脈末端,則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等。
治療重點不是糾正房顫
既然房顫是一種心律失常,能否恢復正常,自然是人們最為關心的。
●針對病因治療,如控制高血壓、防治冠心病等。
●對于剛剛發(fā)生的房顫,盡可能選用藥物治療,以恢復竇性心律,如胺碘酮等;長期房顫者,也可試用藥物復律,但一般難以奏效。
●若不能恢復正常心律,只能退而求其次,用適當藥物減慢心率,以保證心臟泵出足夠的血液。
抗凝治療不可或缺
對于長期房顫的患者而言,治療的重點應轉(zhuǎn)向積極的抗凝治療和控制心率上。
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多的抗凝藥是華法林,該藥一定要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醫(yī)生會根據(jù)病情,定期檢測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該值最好能維持在2.0-3.0之間,這樣能安全有效地預防腦中風。
病人在服用華法林過程中,若有出血傾向,如輕微碰撞即有皮下出血,刷牙也會出血等,要馬上告訴醫(yī)生,以調(diào)整劑量。而不適宜用華法林者,可改用阿司匹林。
至于心率,病人最好能將安靜時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鐘60-80次;輕微活動后的心率不超過每分鐘100次。
需要注意的是,少數(shù)房顫但心率不快者(指心率接近正常的人),不需要進行減慢心率的治療,但抗凝治療還是必要的;而房顫合并心動過緩者(多由病竇綜合征所致),還須安裝心臟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