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子
活到老學到老,平凡的一句話,確是做人的大意境。學習,乃是初心。
古人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治國平天下,首要在教學,在教化,在春風化雨的文化熏陶。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學,是修身。三修:修理、修行、修心。修理即是明道,要有正念、正見。修行即是正己,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修,心即是證悟,一切法惟,心所造。學習的目的就是要開啟,心靈智慧,回歸初心。
孔子記: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的圣人學習為了成就自己的人格,為了時刻匡正自己,修為自己,一切修學都是為了成君子成圣賢,時刻向內用功,時時反省自己,修煉自己。修己以敬,修己安人。
《大學》一言以蔽之:明明德。德恒久大于才,德是根本。德是內圣。德才不可本末倒置,德才兼?zhèn)?,德為先。學習百兩種, 一是學知識,一是學智慧。知識是外在的,豐富頭腦,知識最高是科學,知識是能力,知識是力量,知識可以改變生活。智慧是內在的‘入心。智慧最高是道,是般若。智慧源于戒定慧。智慧攝受自己,降伏己,‘心,是內圣。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三遷,是為了孟子的“學”。孟子的母素仉氏與天下母素的最大不同就是,大部分父母親教育孩子多是志在青紫,志在謀取高官厚祿,而孟子的母親,從小教育兒子志在孔子,要像圣人孔子一樣。德侔天地,道貫古今,為學的初心,志向遠大。
因此孟子總結修學時講: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無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真正的修學,學成君子砥礪琢磨,學修,心智,磨煉意志,修學心量、定力、堅毅、忍辱。古人修學就是不斷在筑基、鼎器上下功夫,對自己的心性千錘百煉,鍛造成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