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 趙振國
摘要:學校有教書育人的使命,更加強調育人,學校教育的人文性意識更強。因此,我們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從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習慣做起,把學校工作由以前的注重“學知”,轉變到注重中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上來。教育教學中出現(xiàn)的很多問題,都與學生的學習習慣分不開。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學習成績優(yōu)秀、品德行為良好、個人修養(yǎng)較高的學生都與其本人形成的各方面的良好習慣是分不開的,而學習較差、行為較差的學生則與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有關。沒有好的習慣不僅嚴重影響教育教學的有效性,也是形成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的罪魁禍首,并且極有可能影響到孩子們以后的工作學習。因此,在高中教育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幫助學生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關鍵詞:教書育人;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素質
那么,有哪些學習習慣需要養(yǎng)成呢?
一、傾聽的習慣
對于學生來說,上課認真聽講,這是最基本的要求。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組織教學,確保學生的傾聽。新一輪課改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動學習的積極參與者,是課堂的主人翁,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很多的課堂看著是很是熱鬧,教學卻沒有實效。從古至今,認真傾聽是學生的一個良好的能力和品質,教會學生傾聽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教學中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性。認真傾聽他人講話是一個非常好的的習慣,也是在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的一種行為修養(yǎng)。認真傾聽的習慣不是人一出生就有的,是后天逐漸形成的,需要老師和家長有意識對學生進行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和訓練。為此需要學生在平時加大閱讀,并且注意對文字的理解,對公式及變式的理解、這樣才能將能力遷移到課堂上對老師講解內容的理解。
二、主動學習的習慣
主動學習就是化被動接受學習為學生自己要學習。對于很多人來說要主動去學習并不容易,這需要好多素質的培養(yǎng)。在進行導練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嘗試預習新課,做一做新課里要講的練習,讓學生體會一種超前的感覺,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學生為此必須自己提前將新課進行預習,自己學會帶著問題去聽課。
三、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育教學的本質并不僅僅只是將知識結論交給學生,還在于和學生一起探究知識的發(fā)現(xiàn)論證過程,掌握探究知識的方法,找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其中,學生獨立思考顯得尤為重要。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助學生思考,沒有任何人能替代學生去思考。最多,我們老師們可以引導,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說到底,教學的核心是教會學生的進行獨立的思考。獨立思考的習慣是在學生獨立學習思考過程中逐漸建立的。為此學生需要自己獨立去完成習題,輕易不要問別人,學會頓悟這樣學習的知識才能記憶深刻。
四、準確計算的習慣
平時有點小聰明的學生總覺得,算錯問題都不是問題,就是馬虎了,只要認真一點就沒事,可是,這樣的學生每一次運算時都會出現(xiàn)一些這樣那樣的錯誤。其實,沒有準確的計算,解決任何問題都是鏡中花水中月。得到的結果是錯誤的,所做的任何思考和所有計算都沒有意義,能夠進行正確的計算是一種習慣,就需要在上課時認真進行計算的訓練。自己需要勤動手,并且養(yǎng)成準確計算的習慣,這樣對建立自己的自信也十分有幫助。
五、及時反思的習慣
很多同學題做的多,大搞題海戰(zhàn)術,但是結果很不如人意。其實是缺少反思的緣故。強調反思,是指以學生為本,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針對自身特點,查找最深層的原因,對知識做進一步的解析。對思維的反思,就是在思考過程中,學生找出問題錯誤所在,找到問題的條件與結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快速地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切入點。這一習慣的養(yǎng)成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必須在每堂課,每一次作業(yè),每一道題后都要做,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做到。課后、做題后都應有反思,自己做一個反思筆記,將自己的心得及做錯題后的反思記好,這樣自己在以后的學習中將形成自己的能力,有利于自己的成長。
六、學會自己編題的習慣
學生在上述好習慣養(yǎng)成后,要站在編題者的角度去審視問題的提出。自己給自己出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是自己將知識變成能力。更好的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問題當中,才能在高考中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自己給自己出題正確的答案容易給出,但錯誤的答案確是考驗學生真正的能力,學生必須掌握常見的誤區(qū),從誤區(qū)角度去編寫答案。這樣學生在解題中就真正鍛煉了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高中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都是從一點一滴中慢慢累積起來的,老師們對學生的引導也要因人而異,在不斷地改進中前行,讓學生們在學習中體驗快樂,在快樂里奔向學習。
參考文獻
[1]牛芳艷. 如何培養(yǎng)高中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4(2):50-50.
[2]印淑蘭. 淺談高中學生良好英語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J].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3,17(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