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暖
張旭,中學語文正高級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廣東省及湛江市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現(xiàn)為廉江市人大常委、廉江中學校長。2002年,張旭就任廉江市石城中學校長,一年后就把這所處境艱難的鎮(zhèn)級中學改造為文體見長的廉江市第五中學,使該校走上發(fā)展的快車道。2008年,張旭被廉江市委委以籌建廉江市第一中學的重任,用教育者的情懷,僅用八個月就把一座荒山野嶺建成一座富有文化氣息的現(xiàn)代化特色學校,并且以研究者的眼光創(chuàng)立“仁德教育”理論,構筑廉江一中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2018年9月,張旭以教育家追求卓越的精神接力一所百年老?!袑W,致力于讓美好的教育夢想照進厚重的百年老校。
張? 旭: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需要在實踐中深入探索和不斷創(chuàng)新。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最珍視的是剛入職的那段敢于嘗試、勇于探索的經歷,抱定“先出丑,后出眾,再出色”思想,促進自我專業(yè)成長。其實,無論是哪種職業(yè)哪個人,剛開始都是沒經驗、零基礎,所以,要想成長與成功,自己首先要有一顆上進的心,如果不思進取,那么誰也幫不到你。
我剛畢業(yè)回到石城中學工作時,真是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沒有任何教學經驗,是在同事前“藏拙”還是在名師前“出丑”呢?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我明白,只有敢于“出丑”才能臻于至善,要在教學上有更好的突破,“出丑”的最佳方式就是上公開課。當時學校只要有公開課任務,我就會主動承接下來,并虛心接受其他教師的點評和專家的指點,找到自身的不足,在反思中進取。正是一次次的“出丑”,讓我駕馭課堂越來越得心應手,教學效果越來越突出,很快就獲得了“廉江市教壇新秀”的稱號。
張? 旭:2002年7月,上級任命我為石城中學校長。當時學校處于辦學最艱難的時期,升學率較低,招生壓力大。窮則思變,上任之初,我認真思考學校教育出路,大力推動教學改革,向管理要質量,在短短的兩年間取得顯著成效。
首先是更改學校名稱。校名是一個學校的“標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石城中學要發(fā)展必須有更高定位。幾經思索,我毅然決定把石城中學改名為廉江市第五中學。說來容易做來難,在落實改名事宜過程中,遇到一些波折,我迎難而上,奔走呼吁,竭力爭取上級支持,終于成功地把石城中學改名為廉江市第五中學。更名之后,學校煥發(fā)活力,為往后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是開展綠色行動。新校名理應有新發(fā)展,我結合校園實際,大膽地提出“綠色工程計劃”,致力打造“綠色五中”,實現(xiàn)由凈化、綠化、美化校園到凈化、美化心靈的育人過程,力求建設一個設備齊全、布局合理、功能多樣、人文意識濃厚的示范性中學。有了明確的辦學思路,我把大量時間、精力放在美化校園環(huán)境上,以“綠色行動”為載體,建章立制促使學生養(yǎng)成講究衛(wèi)生的良好習慣,大力倡導思想道德建設,開展“愛我母校,做優(yōu)秀學生(教師)”的主題教育活動,并且成立了“春雨基金”,發(fā)動全校師生捐獻愛心,資助貧困生完成學業(yè)。綠色行動就是美德行動,就是愛心行動。
第三是強化管理。更名后的廉江五中,站得更高,也要做得更好。廉江市發(fā)展高中教育任重而道遠,我覺得廉江五中應該主動承擔教育責任,于是提出了“鞏固提高初中,大力發(fā)展高中”的辦學思路。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在學校管理方面,我做到以身作則,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實行嚴愛結合的管理措施。我?guī)ь^承擔主科課程的教學工作,積極參與教學改革,每月開展一次教學檢查、每月組織一次學生座談會、每學期組織一次教學公開周活動、每學期組織一次教學質量抽查活動等。推行多勞多得、優(yōu)質優(yōu)酬的獎勵制度,為教師制定公平合理的競爭體制,擺正教學心態(tài),調動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第四是改變方向。由于歷史原因,廉江五中生源基礎較差,我決定立足實際,因勢利導,以美術、舞蹈、音樂為突破口,助推學校轉型發(fā)展。為此,我們建設了兩個舞蹈室和三個美術室,引導學生學習藝術類課程,實施“學生在專業(yè)上報考美術,學校在經濟上支持學生”的優(yōu)惠政策。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改變方向后的第一年,學校高考成績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突破,本科人數(shù)從寥寥幾人增加到幾十人,成績是對學校轉型的最大肯定。由此,廉江五中的藝術特色得以確立并蓬勃發(fā)展。
張? 旭:廉江一中作為一所新辦學校,沒有歷史的沉淀和積累,就猶如一張白紙。如何描畫出濃墨重彩的教育畫卷呢?我根據(jù)社會形勢和生源實際,在實踐探索中提出“仁德教育”理念,從德育范式、校園文化、教學創(chuàng)新三方面進行辦學實踐引領。
一是加強德育建設。主要圍繞“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十大主題開展德育活動,每年落實做好“四個節(jié)”:春季讀書節(jié)、夏季感恩節(jié)、秋季敬師節(jié)、冬季科技文化藝術節(jié)。提出“四個三”的文化構建,培養(yǎng)學生“三拜”“三讀”“三多”“三無”習慣:“三拜”指一拜孔子學禮儀、二拜孔子學做人、三拜孔子學讀書;“三讀”指熟讀一百句經典名言、背讀一百首經典古詩、精讀一百篇經典古文;“三多”指多問好、多微笑、多行禮,引導學生明理知禮;“三無”指地面無垃圾、餐桌無剩飯、內務無雜亂。加強德育建設后,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干凈,學生自覺排隊打飯,宿舍內務整齊,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德育的陣地。
二是傳播傳統(tǒng)文化。在廉江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創(chuàng)建論語廣場,以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底色。在廣場正中矗立著孔子雕像,兩側有十根石柱,前面兩根為龍騰柱,后面八根分別雕刻了孔子的名言名句,廣場右邊設置了一條文化長廊,精選《論語》經典名句,刻錄在論語廣場的石柱上,營造一種濃厚的儒雅文化氛圍,讓學生以經典為伴,接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滋養(yǎng)心靈,感悟和傳播孔子的思想精髓,體現(xiàn)“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承國學經典”的魅力,明白“誦經尊禮學做人,知書達禮成大業(yè)”的道理。
三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廉江一中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制定科學合理的社團活動計劃,創(chuàng)辦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要求學生“每人每天陽光鍛煉一小時,每人參加一個社團,每人學習一門藝術技能”,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方式,彰顯學校特色文化。學校先后成立了合唱團、科技協(xié)會、足球隊、舞蹈隊等34個學生社團,把社團活動納入課程體系,規(guī)定每周二下午的第三節(jié)課開展全校社團活動,全面普及實施素質教育,著重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和主觀能動性。通過生生間互動、互補、互助,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師團隊方面,我強調打造一支研究型的教育團隊,通過以小團隊建設促大團隊發(fā)展,面向全體教師,尊重教師差異,夯實教研基礎,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張? 旭:廉江中學不同于新建的廉江一中。廉江中學是百年名校,底蘊深厚,英才輩出,但是作為百年老校,也存在著設備設施陳舊、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等不容回避、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棘手問題。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廉江中學的發(fā)展,對新一屆學校領導班子寄予厚望,對學校的辦學目標提出明確要求。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振興一所百年老校,我覺得重新厘清辦學方向極為重要。通過調研,我明確了廉江中學“辦高品質學校、育高素質人才”的“兩高”的方向。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到廉江中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借鑒我在廉江一中提出的“仁德教育”實踐思路,我確立了以“仁德為本、傳承創(chuàng)新、多元發(fā)展”的辦學思路,積極推動廉江中學以仁德為本,大力傳承創(chuàng)新優(yōu)秀歷史文化,實行全員德育、全程德育、全境德育。以“仁德教育”理念為引領,推行“五個一”工程——精讀一部經典著作、參加一個社團活動、擅長一門藝術特長、專于一項體育項目、寫好一手靚字;極力打造“五個校園”——文化校園、文明校園、智慧校園、藝術校園、幸福校園。從不同方面建設校園特色,積極培養(yǎng)體質強、素質高、品質優(yōu)的現(xiàn)代化人才,構建一個富有人文內涵、文化品味的校園。
張? 旭:“仁德教育”是一種以現(xiàn)代化視域為基點,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因此,無論在廉江一中還是在廉江中學的辦學實踐中,我都堅持以“仁德”為核心,以仁立德、以仁潤德、以仁養(yǎng)德,切實把“德”放在首位。
在廉江一中實踐“仁德教育”范式時,我致力于如何把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成效,通過以傳統(tǒng)經典文化、大型節(jié)日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等實踐載體,進行“仁德教育”實踐研究,建構了“仁師”“仁生”“仁教”“仁學”四維體系,推動“慈、愛、和、美”成為仁德課堂的核心德育元素。我們還圍繞校園文化的構建與生成、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應用、教師成長的助力與提升等“仁德教育”系統(tǒng)領域,拓寬了文化育人、活動育人、社團育人這三條育人路徑。
在廉江中學融入“仁德教育”范式時,我基于廉江中學這一百年老校的歷史文化底蘊,自覺把“仁德教育”理念與學校歷史文化結合起來考慮,確立了以“仁德為本”的辦學思路,通過以德立校、以德修身把百年老校的歷史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相互融合,專注于學生多元發(fā)展,努力培養(yǎng)體質強、素質高、品質優(yōu)的現(xiàn)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