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潛臺詞”,是指某一話語的背后,隱藏著一些沒有直接、明白表達出來的意思,有時則表現(xiàn)為“言在此而意在彼”?!皾撆_詞”雖然是一個戲劇術(shù)語,但并非戲劇獨有,古典詩詞中同樣存在著大量的潛臺詞。披文入境,讀懂“潛臺詞”,是高考詩詞鑒賞的重要一環(huán)。在一定程度上,能否真正讀懂古詩詞中蘊含的“潛臺詞”,決定著我們能否準確理解詩意、能否準確把握古詩詞之“心”。
關(guān)鍵詞:高考;詩歌鑒賞;潛臺詞
崔國明,江蘇省高中語文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wù)隆鲍@得者,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工程培養(yǎng)對象,蘇州市教育緊缺人才。其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區(qū)域性名教師工作室建設(shè)研究等。十多年來,已在《人民教育》《語文建設(sh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學語文教學》等50余種主流刊物上公開發(fā)表教育教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的論文近300篇近200萬字,其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80余篇,有多篇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出版的《高中語文教與學》全文轉(zhuǎn)載。曾赴西藏、陜西等為當?shù)亟處熼_設(shè)過30余場有關(guān)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語文課堂教學、教育教學研究、高考作文研究等內(nèi)容的學術(shù)講座。
古詩詞鑒賞是高考的一個難點。要達成“鑒賞”這一目標,“讀懂”是基礎(chǔ),也是關(guān)鍵。試想,如果連最起碼的“讀懂”都沒能達到,那所謂的“鑒賞”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了。
“讀懂”古詩詞鑒賞,既包括讀懂詩詞字面的意思,也包括讀懂詩詞運用的修辭方法和表現(xiàn)手法,更包括讀懂詩詞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對詩詞“潛臺詞”的揣摩。
“婉曲”是古詩詞的一大特點,因而,古詩詞中的“潛臺詞”,更多的往往是表現(xiàn)為“言近旨遠”“言在此而意在彼”,需要我們“由近到遠”“由此及彼”,披文入境。只見“近”不見“遠”,或只見“此”不見“彼”,都不能讀出隱藏于字面背后的“潛臺詞”,那么,所謂的鑒賞也就只能是淺表化的。如下面的例子:
(2018·江蘇)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0-11題。(11分)
寄和州劉使君
張籍
別離已久猶為郡,
閑向春風倒酒瓶。
送客特過沙口堰,
看花多上水心亭。
曉來江氣連城白,
雨后山光滿郭青。
到此詩情應(yīng)更遠,
醉中高詠有誰聽?
[注]劉使君,指唐代詩人劉禹錫,時任和州刺史。詩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1. 尾聯(lián)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6分)
對于這道題,學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關(guān)鍵在于有些學生沒有讀懂“醉中高詠有誰聽”背后的“潛臺詞”。對于前一句“詩情應(yīng)更遠”,大多數(shù)學生都知道,這是在肯定、欽佩劉禹錫的詩歌成就很高;而對于后一句,很多學生則想當然地以為表達的是詩人借酒澆愁的苦悶。
“言在問而意在答?!惫诺湓娫~中,有很多的“問”非本意,“答”才見真意。這“答”便是我們要抓住的“潛臺詞”,所以,我們要根據(jù)語境去緣“問”求“答”,去揣摩隱藏于“問”背后的豐富的“潛臺詞”。
其實,“醉中高詠有誰聽”中的“高詠”,很明顯是照應(yīng)前一句中的“詩情更遠”,是說劉禹錫的詩歌成就高;而“醉”字就很值得關(guān)注了,劉禹錫因何而“醉”?這“醉”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這背后的“潛臺詞”需要我們認真揣摩?!白怼睙o非想借酒澆愁,但“愁”又從何而來?這就需要關(guān)照最后三個字“有誰聽”了?!坝姓l聽”一問的言外之意有二:一是“無人聽”,寫出劉禹錫懷才不遇、無人賞識的窘境。正因為劉禹錫才能很高,但懷才不遇、無人賞識,因而只能借酒澆愁。二是“有我聽”,飽含著作者對劉禹錫的遭遇的同情,以及作為友人對劉禹錫的理解。
至此,“醉中高詠有誰聽”背后蘊含的“潛臺詞”也就清晰可見,尾聯(lián)所表達的作者對劉禹錫詩情(才能)的肯定與欽佩、對劉禹錫懷才不遇境遇的同情、作為知音對劉禹錫的理解等情感自然也就“水落石出”了。
如果僅僅停留于詩句表面甚至字面上的意思,而不能觸及設(shè)問這一表象后隱藏的“答”這一“潛臺詞”,無論如何也是無法透析這首詩的“詩心”的。
當然,除了設(shè)問或反問外,古詩詞中內(nèi)蘊豐厚的“潛臺詞”更多的可能還隱藏于對比、比喻、曲筆等手法的背后。我們不妨再來看一例:
(山東濟南2018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春盡
宋·鄭獬
春盡行人未到家,
春風應(yīng)怪在天涯。
夜來過嶺忽聞雨,
今日滿溪俱是花。
前樹未回疑路斷,
后山才轉(zhuǎn)便云遮。
野間絕少塵埃污,
唯有清泉漾白沙。
注:作者曾任翰林學士,后被新黨所惡,宦途失意,屢遭貶謫。
15. 結(jié)合全詩,分析尾聯(lián)景和情的關(guān)系。(6分)
這首詩的尾聯(lián)無疑是借景抒情,但是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對于詩人想表達的情感卻“只見其一不見其二”。對鄉(xiāng)野自然美景的喜愛、對歸隱山林的向往或回歸山林的喜愛之情,這是很多學生能夠讀出來的,當然也是正確的。但這還只是字面的、表象的解讀,如果止步于此,這樣的鑒賞無疑是淺層次的,因為還有隱藏于字面背后的“潛臺詞”沒有被讀出來。
“野間絕少塵埃污”,字面的意思很清晰明了,那就是鄉(xiāng)間沒有受到污染。這是詩人真正想表達的情感嗎?非也。鄉(xiāng)野沒有受到污染,那么哪里受到污染了呢?結(jié)合注釋,稍加揣摩,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詩句真正的指向是鄉(xiāng)野的對立面——朝廷?!俺⒗镂蹪岵豢啊辈攀请[藏于“野間絕少塵埃污”字面背后的“潛臺詞”。至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真正想要表達的是“對當時險惡的烏煙瘴氣的官場的厭惡之情”?!把栽卩l(xiāng)野”而“意在朝廷”,在這里,詩人暗用對比的手法,完成了“由此及彼”的過渡。明了于此,我們就能夠準確挖掘出暗藏于詩句背后的“潛臺詞”。
同樣的,“唯有清泉漾白沙”一句雖然是對眼前實景的描繪,但又絕非僅僅是描繪景象?!扒迦咨场奔扰c前一句中的“塵埃污”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其本身也是喻體,有其特定的喻義,詩人是以“清泉白沙”自喻,要保持自己人格的高潔、心靈的純凈。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古詩詞中,景物絕非表象上的客觀景物,往往有其深層的內(nèi)蘊,尤其是那些具有比喻和象征意味的景物。就像唐代詩人蘇颋《汾上驚秋》中的“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一句,“北風”“白云”既是實景描繪,但又有比喻特質(zhì)——朝廷之“北風”一吹,自己這片“白云”就被吹得老遠了。因此,身不由己、隨風飄蕩、任由朝廷擺布,才是其真正的“潛臺詞”和“言外之意”。
通過這幾個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古詩詞中內(nèi)涵豐富的“潛臺詞”,主要表現(xiàn)為設(shè)問、對比、比喻、曲筆等手法的巧妙運用。
“潛臺詞”的關(guān)鍵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鑒賞時,需要我們由字面向縱深“多走一步”。對于設(shè)問或反問,緣“問”揣摩“答”之內(nèi)涵;對于對比,由“此”揭示“彼”之對面;對于比喻,從“喻體”還原“本體”之本源。認真分析這些手法,是我們讀懂詩詞“潛臺詞”,也是準確把握古詩詞之“心”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