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詩
【摘 要】近年來,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對學生的培養(yǎng)模式越來越趨向于多樣化、個性化,不同于過去大多數(shù)學生想要成功的唯一出路就是精修苦讀,現(xiàn)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孩子音樂的教育也越來越被重視,教育部出臺的音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的感知力,全面培養(yǎng)人才,音樂課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知力的重任,對學生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感知力;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21-01
引言
人類認知事物就是通過自身的感覺來感知事物,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yǎng)一個個音樂專家,而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力,學生通過接受音樂教育應該具有一定程度的音樂素質,這也是小學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有時候課程的學習讓他們感到厭倦,音樂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雖然這只是音樂教育的其中一個作用,本文基于此對小學音樂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感知力的作用和措施進行了分析。
一、小學音樂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知力的作用分析
細心的人都能察覺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人們對最簡單的東西,往往忽略的越嚴重,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人們容易對周圍的事物產生習慣性的、固定的認知,對有一定了解的事物不愿給予過多的關注,這意味著正常情況下,人們的感知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下降,其中一個表現(xiàn)就是,孩子對一些周圍事物產生各種好奇,他們不熟悉是一個原因,他們同時也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大人注意不到的,這就是感知力退化的一個表現(xiàn)。所以,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能力具有非凡的意義,對于學生自身而言,通過感受音樂家創(chuàng)作音樂的情感,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相比教師直接描述更能讓學生真實體驗音樂的美感,營造出良好的音樂鑒賞氛圍,培養(yǎng)有樂觀態(tài)度和友愛精神的學生。學生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既放松了自己,又理解、享受、感悟了音樂的魅力,激發(fā)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去,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相反地主動尋找學習的興趣,感知力是學生必備的一項能力,這不僅關系到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學習,同時也是學生以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快速提高的基礎。
二、小學音樂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知力的不足
1.教學形式單一,體驗無法替代。
盡管在小學音樂鑒賞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至關重要,但國內很多學校的教學水準達不到指定要求,學校的教學模式始終比較單一,通常都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無法調動起學生的興趣,這是目前迫切需要改善的一個問題。另外,盡管有的學校有那個教學水準,但很多家長都不愿孩子過多地接觸音樂,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驅使他們讓孩子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語數(shù)外這樣的課程上,他們認為這是次要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無論怎么講都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是阻礙學生感知力培養(yǎng)的一大阻力。
2.教學理念落后,教師不注重反思總結。
雖然近年來教育制度不斷改善,教育部也強調學校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但在音樂教學上,很多老師都是課程結束后就直接下課,既沒有把這種教學理念應用到課堂,也沒有幫助學生回顧課堂知識,很多學生也是應付學習,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課堂的教學氛圍也讓他們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情況只會阻礙對學生感知力的培養(yǎng)。
三、關于小學音樂鑒賞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感知力的措施分析
1.運用靈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用表情感受音樂。
靈活的教學模式一直都是教師調動學生興趣的有效模式,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天性愛玩,相比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知識的教學,學生更愿意接受老師靈活的教學模式,比如互動式教學,活動式教學等,這樣的教學模式在音樂鑒賞課堂上更容易得到實施,課堂不再這么死板,學生主動用表情感受音樂,自然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比如,小學六年級上冊的《手拉手》這首歌,這首歌是奧運主題曲,能反應當?shù)厝宋奶厣蛫W林匹克精神的歌曲,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旋律,每一部分的節(jié)奏也是不一樣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歌曲演唱時的心情,讓他們彼此手拉手感受演唱時的氛圍,調動起他們的興趣,更加有效地提高感知音樂的能力。
2.說畫結合,動靜結合,視聽結合。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如果教師具有一定的繪畫基礎,并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清楚,既能幫助學生開發(fā)想象力,又能激發(fā)他們的上課興趣。但只有教師在上面講解還是不夠的,運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展示作品,讓學生參與演奏或者用打擊樂器伴奏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讓學生輕松、愉悅地表現(xiàn)對作品的感受。另外,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可以通過童趣動畫片進行音樂鑒賞,動畫片一直是吸引孩子的法寶,利用動畫片輔助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吸引他們參與音樂,鍛煉感知能力。比如小學三年級下冊的《小烏鴉愛媽媽》,教師可以放映動畫片的形式帶領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然后可以讓他們分角色表演,用他們自己的情感表現(xiàn)小烏鴉對媽媽的愛。通過對歌曲進行說畫結合,動靜結合,視聽結合,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感知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道德素養(yǎng)。
結束語
音樂鑒賞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感知能力的重任,這幾年我國的教育制度不斷改革,教學模式的不斷更新改善,學校應該重視起對學生感知力的培養(yǎng),這對學生以后深造或工作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崔婷. 小學音樂鑒賞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知力中的作用及措施分析[J]. 北方音樂,2016,36(12):136.
[2]王琳. 幼兒園教師音樂素養(yǎng)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7.
[3]謝美琳. 談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