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浩
摘要:外來詞是指從其他語言直譯或音譯而借入的詞語,其不僅包含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化特征,也包含了其他語言的文化特征。筆者在本文中從語言文化學的角度來對俄語外來詞進行了研究,并通過外來詞的文化演變,分析俄語外來詞對我國本土語言的滲透歷程。
關鍵詞:語言;文化學視覺;俄語外來詞;歷程
俄羅斯作為最早與我國建交的國家之一,其在經濟體系、文化體系、乃至政治體系上都對我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我國建國初期的艱難時期,俄羅斯對我國伸出援手派遣大量專家前來支援我國的建設事業(yè)。自此,俄語外來詞正式出現(xiàn)在我國的語言文學史上。
一、語言文化學視角下的俄語外來詞
外來詞是一種語言文化現(xiàn)象,其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而生產的最終結果,外來詞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文化方面,其還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經濟體系、政治體系等領域的交流,外來詞在豐富本國詞匯庫的同時,也記錄了兩個國家友好交往的印記以及雙方社會發(fā)展以及文化的演變。外來詞誕生的契機是不同國家與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經濟、藝術、學術等方面產生了交流,這也導致由此而誕生的外來詞具有雙重的文化特征,對其進行研究能夠很好的反映我國社會語言學與文化語言學的發(fā)展歷程。
此外,俄羅斯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其橫跨歐歐洲大陸與亞洲大陸兩個大陸,自古以來就受到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共同影響,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體系相互碰撞交融從而產生了俄羅斯的傳統(tǒng)文明體系。隨著俄羅斯與我國開展交流合作,俄語外來詞不斷的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兩國間交流合作的加深,俄語外來詞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并逐漸與我國傳統(tǒng)的語言文化融入到一起。
二、俄語外來詞含義與書寫形式的演變歷程
俄語外來詞在某種程度上記錄了俄羅斯與我國建交的歷史,同時也見證了我國與俄羅斯的社會變遷。因此,即使俄語外來詞已經融入了我國的文化語言,但其仍舊保留著俄羅斯的風土人情與文化色彩。俄語外來詞借入到漢語后,其所具有的含義、語言系統(tǒng)、使用環(huán)境、書寫形式等都發(fā)生了不小的改變,在逐漸本土化的過程中更加符合漢語的使用習慣或要求。除一些直接借用過來的俄語詞匯外,很多俄語外來詞都會被漢語同化。其中,俄語外來詞的書寫形式所發(fā)生的變化可以被分為兩個階段,即本土化初期和本土化后期,所謂的本土化初級指的是俄語外來詞匯從本來的使用字母書寫變?yōu)槭褂脻h字書寫,而本土化后期則指的是具有漢字寫法的俄語外來詞匯進一步被本土化,同時賦予其符合漢語言邏輯和使用習慣的新含義和用法,進而更好地融入到漢語的文化語言中,變成人們的日常用語。
由于國外的語言多由字母組成,而漢語則是由筆畫組成,外來語言與本土語言在書寫形式上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外來詞在本土化后都會發(fā)生書寫形式的變化。
其次,對于使用字母和不使用字母的文化體系而言,兩者間的文化想要發(fā)生相互借入,就必須對其書寫形式加以修正,確保修正后的書寫形式能夠融入本土的文化體系中。因此,漢語在借入俄語外來詞時,必須拋棄俄語本身的書寫形式,按照對應的中文發(fā)音,從二者的書寫形式入手,研究兩者的相同點,并找出最合適的方式來對俄語詞匯用漢字進行重新拼寫,這個修正外來語書寫形式的過程比較復雜,因為一個外來詞匯的借入需要進行很多的人為修正,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漢語的語言和人們的使用習慣。此外,我國不同的區(qū)域所使用的方言是不一樣的,而不同的方言間的語言體系又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導致俄語外來詞在不同的地區(qū)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含義和使用方法。
三、俄語外來詞語言文化的變遷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能夠更為容易的理解對方,因為他們的語言習慣與用語方式都大同小異,反之,則難以相互理解。語言文化的差異讓外來詞匯的借入變得有跡可循;語言是對事物和情緒的表達,雖然他們有著不同的發(fā)音與書寫形式,但其最終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這就為俄語外來詞的借入與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外來詞歸根結底是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變,俄語外來詞在借入漢語后,會從一開始帶有鮮明外來文化色彩的語言,逐步被本土化為符合漢語使用習慣和邏輯且具有外文化特征的語言,這一轉變的過程體現(xiàn)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因此,外來語既帶有本土語言文化特征,也帶有外來語言文化特征,兩者是相互并存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俄語外來詞的演變歷程,反映了我國與俄羅斯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對外來詞進行研究能夠更好的了解我國的語言文化的演變歷程。
參考文獻:
[1]周麗艷.社會語言學視角下俄語外來詞的相關研究[J].文學教育(下),2017(12).
[2]黨文娟.俄語語言文化學的回顧與追問[J].鄂州大學學報,2016(04).
[3]李曉一.俄語詞“баня”語言文化學闡釋[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03).
[4]邸小霞.從俄語外來詞看俄羅斯言語文明的失落[J].社科縱橫,2006(02).
[5]姜艷紅.從漢俄語的三次借詞高潮看語言文化接觸情況[J].蘇州大學學報,2005(06).
[6]張悅.淺析俄語中的外來詞[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03).